论书法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临帖
2015-06-30王菁
王菁
说起“临帖”相信对于一名书法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只要随手翻开一本书法教学用书,都能找到有关于它的一些介绍:“临帖是书法创作继承用语”“临帖为习书方法之一”“临帖即将字帖摊开至于案前或悬诸壁上,依照其点画形态、结构笔意进行拟写”“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云:“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而对于在临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前人已做出精辟论述。明代赵宦光《寒山帚谈》云:“初临帖时,求其逼真,勿求美好;既得形似,但求美好,勿求逼真。”清代王澍《论书剩语》云:“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几意,必不能与古人消息。”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临帖须先观字之起笔、落笔,抑扬顿挫,左右萦拂,上下衔接。”而在介绍临帖的方法时,又不外乎提到这三种:摹写,对临,意临。笔者不是想把这三种方法再做一次叙述,而是想将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体讨论这三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尤其需要指出临帖在面向低年龄层次教学时的重要性。
对于笔者来说,虽然只有一年半的书法教学经验,但自认为还是一个“有心人”。课后笔者都会根据学生们的现场课堂反映及课后的作业情况对教学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及普遍现象进行分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的方法。然而在这期间,笔者遇到最多,同样也是最难解决是这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在临习过程中对字形,结构总是把握不够准确;二是没有准确的掌握用笔的方法。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想过原因:究竟是教师在教学时对这一问题没能讲清楚、讲透彻,还是学生自身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及有效的学习时间?后来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是后者导致的结果。可当笔者再对后者产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深究时,忽然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笔者接触过的一些学校的书法教学课程中发现:大多数书法教师在进行临帖教学时,都是从“对临”的方法入手的。这样做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笔者看来,教师在对临帖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为其制定出最适合其学习的方法。
在面向低年龄层次学生时,如何教学?
所谓“低年龄层次”是指:学龄前的儿童或是小学低年纪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悟性都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对他们进行临帖教学时,应该从“摹写”的方法入手。所谓“摹写”也就是“摩帖”:泛指以薄而透明且不渗墨的纸蒙于字帖上而依形描写。这样做可以迫使这类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字形,结构及用笔上面来。因为,一旦他们观察不仔细或是用笔方法未掌握,就会出现将字摩得过细或是过粗的情况。其自身的缺点或是说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在摹写的过程中就会暴露无疑。学生为此会运用主观能动性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比教师为其示范、分析来得更加直接有效。而笔者本身就是这一方法的受益者。笔者在4岁学书时就是从摹写开始的。虽然其中的过程十分枯燥、乏味,但却培养出了笔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正确的用笔方法,为现在的学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摹写”在针对低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面向这方面教育的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将其忽视。
在面向高年龄层次学生时,如何教学?
这里所谓的“高年龄层次”主要是指初、高中或具有同等学习能力的学生。就这类学生而言,不管是观察力还是学习能力,都要比低年龄层次的学生来得强,故在对这类学生进行临帖教学时,笔者建议可以从“对临”的方法进行入手。所谓“对临”就是看着字帖,模仿着写,故也可称之为“仿临”。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这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指出其观察、分析还不够到位的地方,以及在用笔过程中还掌握的不够好的地方,让其进一步进行完善。
在面向更高年龄层次学生时,应该如何教学?
这里的“更高年龄层次”主要是指具备这方面专业基础的大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来说,在学习临帖时,“对临”已经不是他们所需要掌握的方法了。他们是有专业基础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早已熟练掌握。因此,对他们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意临”的方法加以强调。所谓“意临”就是在掌握形似的基础上,临出原帖的气息,神韵,行气等,即“临古须得其髓”。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掌握好这一方法,仅靠其自身能力还不够,应该引导他们课后多阅读有关书法的书籍,文献,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不断提升学书修养,还可以不断加深加全对帖的认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书法教师,若想在“临帖”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前面所述的两大问题,就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了会发现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外,还会发现自身在制定教学计划或目标时不够明确或者是方向有所偏差之处。就拿“临帖时要求先掌握字形、结构还是用笔”这一问题来说,其实前人早就对这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中云:“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求用笔,后像形体。”又云:“学书要识古人用笔,不可徒求形似,若循墙依壁,只寻辙迹,则疵病百出。”
由此可见,临帖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掌握所需的技巧,尽可能多的把前人的技巧转化为自己的,逐渐形成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而逐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技巧。而那些有成就的书家更是终生不忘临帖。因为临帖对他们来说好比修炼内功,又或者说是“温故而知新”,借此不断开拓视野,开掘意境,激发灵感,激活创造力。使其在从书的道路上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作为一名书法教师,笔者认为,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自己所教的学生今后是否能成名或成家,而在于是否能真正体现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第一重要的。就学生而言,学习书法需要悟性。因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或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体悟。所以,在这中间出现好差之分是很正常的事,而且这一现象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愈趋明显。对于这一现象,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发掘学生的潜能,千万不要因一时的追求而“拔苗助长”,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