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针刺与撞击法配合注射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150例
2015-06-30高繁赵博樊效鸿等
高繁 赵博 樊效鸿等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物理针刺与撞击法配合注射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确诊为足底筋膜炎患者150例,给予物理针刺与撞击法配合注射疗法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自2周开始至6个月以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定,治疗6个月后效果最显著,痛感消失(0级)89例,痛感减轻2/3(Ⅰ级)32例,痛感减轻1/3(Ⅱ级)21例,减轻微小或无改变(Ⅲ 级)8例,病情加重0例。结论采用物理针刺与撞击法配合注射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操作简单、安全,复发率低,无并发症,其远期疗效甚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物理针刺;撞击法;注射疗法;足底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6-0080-02
足底筋膜炎又称足跟疼痛综合征、慢性足跟疼痛、赛跑者足跟(runners heel)、跟骨下疼痛[1]。足底筋膜炎为临床上常见病症,中老年人多发,并且是引起足跟痛的常见原因,美国每年的发病患者数大约有200万人[2]。其主要表现为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走路时足跟疼痛,行走后疼痛常好转,但是长时间、连续的或剧烈活动后疼痛再次发生,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因不明,80%~90%的患者经过10个月症状缓解。对它的治疗尚无统一定论,目前国内外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足弓护垫鞋、体外冲击波疗法、外用中西医制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理疗、局部封闭注射疗法、手术疗法等等,但疗效不一,各有优缺。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采用物理针刺与撞击法配合注射疗法治疗足底筋膜炎15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50例,男92例,女58例。年龄35-75岁,中位数55岁。病程1-9个月,其中少于5个月者108例,超过5个月者42例。其中右脚96例,左脚54例,双脚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晨起下地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走路时足跟疼痛,行走后疼痛常好转,但是长时间、连续的或剧烈活动后疼痛再次发生,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检查时可见足跟部前内侧肿胀,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2~3 cm处有明显压痛。X线检查:约50%患者可见跟骨结节跖侧有骨刺。B超及MRI检查可见跖腱膜增厚、水肿[3]。纳入患者均排除足部外伤、跟腱炎、凝血功能障碍、足部外周血管及神经病变、结核肿瘤及感染性病变等。治疗前所有患者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0分为无疼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其中,0~3分的患者有36例,占24%,4~6分的患者有87例,占58%,7~10分的患者有27例,占18%。
2方法
2.1注射疗法药物组成:复方当归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2 mL,曲安奈德注射液(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40 mg,2%利多卡因(lidocaine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5 mL,注射用水10 mL,按无菌操作法用10 mL的注射器、7号针头吸取复方当归注射液1.5 mL,曲安奈德注射液1mL,利多卡因注射液1.5 mL,注射用水1 mL,混匀备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双足悬于床外,常规消毒铺巾,触摸到足跟内侧,在足跖面距后跟大约2 cm处进针,靠近根骨内侧的前尖。进针后若刺到根骨,轻微撤针至骨膜,再一边后撤针尖一边注射。不要将药物注射到脂肪垫以免引起萎缩[4]。推注之前先回抽,观察是否有感染,也可避免将药物注入血管内。注射完毕后将针眼用无菌纱布覆盖,按压2 min,准备采用物理针刺疗法。
2.2物理针刺患者注射疗法结束后,医者选用20 mL注射器(安徽佳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用针尖沿注射疗法的进针点刺破皮肤进入皮下组织,穿至筋膜层,沿着腱膜走形方向以适当力度戳刺数下。接着,在跟骨内侧结节及跖腱膜起点处呈扇形戳刺数下,深达骨膜。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针口,准备行物理撞击治疗。
2.3物理撞击选用大小为8 cm×4 cm ×2 cm的实心铁块,事先将铁块以无菌纱布、无菌单包裹备用。届时先用铁块在针刺部位及足底筋膜周围沿腱膜走形方向用力锤击5次,再顺时针方向用力锤击10次。之后用双层无菌纱布包裹,嘱患者下地站立,利用自身重心向下加压5 mim。治疗结束后,让患者休息15 min,无明显不适方可离开,并嘱咐患者休息1周,避凉避免负重。
2.4VAS评分及疗效评定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估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活动期间的疼痛强度,在治疗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
2.5疗效评定标准[2]患者穿一次性拖鞋,在水泥平地上按平时行走速度走3 min后,对比治疗前后疼痛变化的自我感觉进行评级,分为4级:痛感消失(0级),痛感减轻2/3(Ⅰ级),减轻1/3(Ⅱ级),减轻微小或无改变(Ⅲ级),及加重情病例。
3结果
本组随访自治疗后2周开始至6个月时,150例患者均获随访,评分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对比治疗前后疼痛变化的自我感觉进行评级。其中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最低,0级89例(占59.3%),Ⅰ级32例(占21.3%),Ⅱ级21例(占14.0%),Ⅲ级8例(占5.30%),加重0例(0)。所选取患者均未见穿刺部位感染及其它明显不适。相关数据见表1。
4讨论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弓结构或力学异常引起的足底筋膜跟骨止点的反复微损伤及退变[5],其病理是一种无菌性炎症而致的筋膜退变,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引起病情反复,并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尽量解除疼痛、恢复行走和负重功能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关键。
通过足底筋膜周围注射局麻药物、类固醇类药物以及活血止痛、营养神经药物不仅能消除持续的不良刺激,改善局部循环,很好的阻断致炎物质的循环,而且还能抑制纤维细胞和肉芽组织形成,使水肿消退,粘连松解。应用物理针刺及撞击疗法,通过外力的直接刺激和介入,意义有三。其一:减小炎症张力带,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刺激血液循环和新骨生成,帮助肌腱恢复。其二:能有效地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松解患处的钙沉积,有利于机体吸收,使该沉积消失,减轻患处的疼痛反应,消除水肿,提高组织的机械负荷[6]。其三:能使注射药物更好的扩散和吸收以发挥疗效。此种方法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150例,临床疗效非常显著,且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Roxas M. Plantar fasciitis: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J].Altern Med Rev,2005,10:83-93.
[2]Riddle DL,Schappert SM.Volume of ambulatory care visits and pattems of care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lan tar fasciitis:a national study of medical doctos[J].FootAnkle Int,2004,25(5):303-310.
[3]王正义.足踝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4]Lyn D.Weiss,Julie K.Silver,Ted A.Lennard.EASY INJECTIONS[M].Singapore:Elsevier Pte Ltd,First Published,2009:96-99.
[5]张立宁,丁珮,唐佩福.足底筋膜炎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0):189-190.
[6]张锦佳,孔丹,郝玥.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评估[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42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