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时此地”两地文化交流驻留计划

2015-06-30王宗亮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驻地艺术家香港

驻地时间:2015年3月15日 - 3月21日

驻留艺术家:宋兮、江卓姿、 何兆南、李俊峰、李彦铮、吴家俊、陈锦成、夏芝然、莫棣、张嘉莉、冯瑞琴、曹疏影、杨欣嘉、郑敏怡

策划:方敏儿、宋兮、杨欣嘉、江卓姿、冯瑞琴

驻留地点:香港铜锣湾骆克道506号4楼

支持单位:“SAYA 菁英国际年青艺术家支持计划” “艺术蜥蜴” Emergency Lab

“此时此地”是一个由大陆、香港两地艺术家及文化人共同参与,通过讨论会、艺术创作、工作坊、实地考察等方式构建的综合驻地项目,旨在超越隔阂与误读,在深入的对话中相互激发、参照并分享彼此有价值的部分。

在可预见的未来,艺术创作空间无疑还是要“行在地上”,所以探讨不同地域、空间之间的差异及沟通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还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抛开近年来似乎已陷入胶着的陆港问题不谈,两岸民间层面交流基础普遍脆弱、话题交集之寡少,彼此间的隔阂与陌生,都是这个时代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但当你真正需要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实际的执行中,如何摆脱传统艺术发声空间(画廊、美术馆,精英机构等)的束缚,摆脱艺术活动中广泛存在的形式主义影响,真正促成两岸艺术家针对艺术、人文,社科等相关问题实现言之有物的交流,得以探讨当代艺术在未来改良普通人生活的可能,便成了驻留计划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虽然时下许多项目都打着使未来的艺术走进普通人群的旗号,但在执行过程中,与传统形式并无太大差异。“此时此地(‘Right here, right now)”从项目名称来看,有着十足的即时性和行动性导向,类似“说走就走的旅行”。而细观整个计划的驻地所到之处,可以发现其一大特点,就是其充分调动了城市所在空间及其功能,并最大限度为驻留计划所用。随后,则是计划得到了与当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十分紧密的联系。比如说,从莫棣的“向巴塞尔参观者发送代金劵”,到内地艺术家参观香港元朗的乡村项目“生活馆”;再由两岸艺术家共同体验香港社会蜗居家庭所住的“劏房”中交流,到香港艺术家李俊峰主持的社区艺术空间“活化厅”。无不体现出整个驻留计划对民众交流的关注和对“民用空间”的利用与把握。

由此可见,驻留项目是否实现驻留初衷(与驻地产生的联系和藉此产生的交流),并不取决于选题是否华丽,而是在乎于驻留是否能够真正深入“第一现场”,并覆盖内涵广泛、实现真实生动的交流与互动。甚至也要一反常态,积极探讨打通当代精神与未来创作趋势改变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此时此地”的大胆“闯入民间”,或许在外在表现和构造上略显粗糙,但其努力融入所在地氛围,通过以共同生活、切身感受驻地环境的方式,使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不仅没有被差异所制,反而发展出了一种团契式的艺术小组,在共同的空间中、话题下,均能发出自己的声音,留下自己的印记。(文/王宗亮)endprint

猜你喜欢

驻地艺术家香港
日防相视察自卫队宫古岛驻地遭抗议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香港之旅
展与拍
新疆不同驻地官兵职业倦怠状况调查分析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