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馆:“诸神的黄昏”
2015-06-30王宗亮
威双上,各国代表队多少都会依仗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搔首弄姿,摆弄出一幅幅争奇斗艳的模样,但有时过多的地域语言,也让这些为国出征的作品,颇有些“毯星”的味道。
北欧拥有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多神”文化体系之一,但在威双上,这个具备充分优势的地区,似乎并不像我们对熊猫、龙凤等“民族图腾”的狂热不减,已然早早放弃了直接祭出偶像形象的路数。相反,人们看到的反而是极具当代话语权的北欧印象。在今年的威双上,北欧地区的大梁,由挪威独自挑起。但此次代表整个北欧的挪威馆,不仅没有出现北欧神话或过多地域符号,相反,为了体现挪威首都奥斯陆对于当代艺术创作所提供的优良环境与多维包容,此挪威当代艺术办公室(OCA)所委托的,甚至不是一位地道的挪威人,而是一位出生于七十年代,有十余年在奥斯陆创作经历的美国籍艺术家,卡米尔·诺曼特。
单从照片看,这似乎是一件安静不失禅意的作品,事实上,藉由作品介绍中的声音元素和环境、创作背景都可以感受到,《狂喜》似乎颇具些“巫术”与神秘味道,而观众还得以用自己的真实感官去参与一次多重空间中的某种互动;之所以强调观众的参与感,因为无论是音乐、水,还是玻璃本身,都具备一个共同点,就是各自具有的反射属性,观众通过这样的反射所带来的律动,能够轻易感知它们真实“触碰”自己的身体,以第一人称触碰并“证实”自然力量的存在,也能得到一种“握得住”的瞬间能量。再加之与场馆建筑契合度极高的雕塑部分和现场灯光可能带来的渲染,多重的空间感知范围,将作品的张力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当然,这种感知虽然真实,但也有可能是令人感到怪异与不适,而此时若转头回看艺术家创作动机的渊源,通过挖掘、再现出一段相关古老又神秘的“禁忌”历史,虽然没有直接采用为人熟知的北欧神话体系中的素材,却依然能够将人带入一种泛灵般的神格化体验之中。可以隔空体会到,其作品从立意到维度的完成度及结果的开放性均不可小觑。据悉,艺术家不仅利用玻璃琴的音符创作出新的声音合奏,在整个双年展期间,她还将邀请艺术家和音乐家参与一系列表演,与装置《狂喜》一同完成整个作品。(文/王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