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2015-06-30魏万民
魏万民
【关键词】 诚信教育;家庭;社会环境;学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30—01
诚信自古以来就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做人之本。如今从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等事件的频发,显现了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顽疾。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加强青少年的诚信教育在今日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学生诚信问题的成因
1. 家庭氛围的熏染。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现实社会中,有的家长重分数、轻素质。忽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情况,缺乏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的家长,甚至错误引导孩子,这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2. 学校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落实,德育在实践中过于简单化、缺乏实效性。如在导向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造成学生忽视诚信品质的培养。在德育内容上,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诚信这一最基础、最简单的道德教育,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诚信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在德育方式上,重灌输轻启发,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把从社会上看到、听到的用到自己的言行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诚实守信的美德不断受到个人利益的考验。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对中学生的诚信造成负面影响。
4. 学生自身原因。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至为关键的时期。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学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看待问题极端偏激,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难守住自己脆弱的道德底线,轻易滑向从众和极端。
二、提高中学生诚信度的对策
1.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榜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应是表里如一的示范作用。从家庭教育来说,一方面,要发扬中华民族诚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树立德智并重的观念。要把培养孩子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的考验。
2. 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教师要为人师表,只有具备了“躬自厚而薄于人”的品格,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人师表。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诚信品德培养的书籍,指导学生经常阅读,让他们了解伟大人物诚信的形成过程和高尚品德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激发他们培养“诚信”品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班级制订的班规班纪,一定要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班级内建立适当的诚信奖惩机制,使诚信者因诚信得到益处,使失信者因失信而付出必要的代价。
3.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出诚信教育实施方案,如举行《诚实守信承诺书》签字活动,在一些班级尝试开展考试无人监考,建立中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等举措。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等,立体、全面、持久地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
4. 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诚信的良好氛围,高擎正能量的旗帜。使还处在“清醒的认识,模糊的行为”阶段的学生诚信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坚守诚信原则,将讲诚信贯穿于生活学习之中,提高在面临个人利益与诚信行为矛盾时的道德水平。
5. 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诚信修养。中学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言必信、行必果”自觉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须知“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又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诚信应该成为中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或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信念,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的品质,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