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分析
2015-06-30夏祥慧肖鹏韩丹凤
夏祥慧 肖鹏 韩丹凤
[摘要]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受到多元化、多样化思想与价值观的冲击,进而使他们的理想信仰、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的构建在外界冲击下变得摇摆不定,这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建立十分迫切,而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形式与有效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使其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价值取向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22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从志愿服务的内涵来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建立在非营利、不计报酬基础上的自愿付出的服务或劳动,大多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精神价值,能够突出体现大学生良好的操守品行与积极的社会服务精神,是推动社会公共事业、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党政工作、完善社区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导向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是借助志愿服务活动过程把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大学生志愿服务融合了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与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的具体表现。志愿服务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是高校实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导向功能主要包括信仰导向、道德导向、成才导向等,此外,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使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成为引领社会道德的新风尚,对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新风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22凝聚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志愿服务对广大志愿者具有吸引力,对整个民族具有向心力,这使得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深的社会感悟,并逐渐实现价值认同,进而产生社会凝聚力。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与自愿付出特征,大学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社会认同感与社会深层感悟,进而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共识与感染下产生强大的爱国主义凝聚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使服务团队中的学生在共同的理想与环境下产生认同感,并基于共同的任务与目标而产生一致的动力,进而产生集体凝聚力。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能够使其在志愿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基础上建立起凝聚力。
23激励功能
志愿服务活动既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种高等教育模式,它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质,同时志愿服务活动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大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操作才能完成,这使得他们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不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且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荣誉感、喜悦感、自豪感,进而树立强烈的自信心,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功能。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以及顽强的进取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功能主要包括成就感激励、责任感激励、榜样激励、评价激励等。
3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31从高校层面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从志愿服务的本质内涵来看,其是不受官方约束的第三方行为,是基于独立自主原则而开展的活动,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结合了志愿服务的自愿性与大学生时代性特征,并且渗透了高校的各种教育功能与目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向等方面必须做出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规划。首先,从高校党委领导开始,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规划的把握,将党建工作扩展到志愿服务组织,发挥党员作用,并以其为骨干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的党团组织,保证队伍的先进性;其次,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引导下,强化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中的宣传,使其能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比如强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审批、运行制度,时刻探索全新的、适合当代大学生并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指导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
32把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要求
首先,在高校党团组织及志愿服务组织规划的志愿服务导向功能上明确目标,全面发挥目标导向、政策导向与自主导向功能,设定最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分级式目标,并针对性的规划实现步骤,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实现具备层次性与多元性特征;在高校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其在大学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要重视政策导向,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学以致用,将课堂学习到的思想政治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学会用政策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
其次,充分利用志愿服务活动的凝聚功能,借此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信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最后,将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功能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荣誉性激励机制,通过荣誉激励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与社会认同感,激发其思想政治知识的社会实践积极性。在社会与高校层面建立回报性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参与并完成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适当奖励,比如学分奖励、课程奖励、学生评优奖励等。此外,还可通过建立自我发展性激励机制与自我愉悦性激励机制来实现自身思想道德意识及精神的升华。
33结合其他教学载体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学与志愿服务的融合是常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可引入其他教育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更加丰富有效。一是引入“两课”课堂载体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志愿服务更具有社会实践与锻炼价值,并且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优势,比如编写《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教材,以课程化的理念管理志愿服务,举办大学生志愿服務文化节,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等;三是充分发挥校园信息网络优势,将志愿服务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比如建立志愿者服务网站,通过网站发布志愿服务信息、宣传志愿服务效果、宣传与树立志愿服务典型与榜样,建立志愿者服务博客,建立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等。
参考文献:
[1]高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5-32
[2]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30
[3]郑金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6-15
[4]付蕊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效性的发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