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高校学风的对策建议

2015-06-30廖承红

中国市场 2015年50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廖承红

[摘要]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风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涉及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学校环境及个人因素等,应该从思想教育、营造氛围、开展实践、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加强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17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學校的最主要目的是学习。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踏入社会的前一站,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对各方面能力加以进一步的培养和深化。在大学里应该实现从学生到社会工作人员身份的转化。不如此,他们进入社会后,会严重不适应社会的环境,从而产生从前所学无以致用的感觉。很多学生,考上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管束,老师也不再像中学时代那样天天盯着,他们在思想上会产生松懈感。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对新的专业知识,很多学生谈不上真正感兴趣,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会下降。从而出现沉缅于网络、游戏和其他不良爱好之中。考试也采取作弊的方式进行,长期下来,导致精神萎靡,对学习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漠不关心,甚至对挂科也能泰然处之。累积到最后,才发现完全没有能力顺利毕业。这样的现象,在每所高校都存在,特别是对于普通高校,更是较为普遍的存在。这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完全背离,因此,重塑高校学风的问题,急需思考和加以解决。

1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1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主性差

动机与目的相互联系,动机是一个人的内在动力,目的是一个人通过学习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有其主观的动机,明确的目的。但当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足。很多学生没有把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挂钩。认为学多学少并不影响未来的工作能力,于是有了“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逐渐的对一切学习活动都丧失兴趣。

12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紧密联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的基础,学习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动机。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在学习态度上自然表现消极,甚至有以作弊蒙混过关的想法。特别是看到别的同学通过作弊也能顺利通过考试后,自己也就产生了消极学习的想法。

13缺乏自觉遵守学习纪律的意识

遵守纪律、遵守规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俄国作家赫尔岑说过:没有纪律,既不会有平心静气的信念,也不能有服从。没有约束的风筝不会高飞于蓝天,没有约束的骏马不会驰骋于疆场。如果大学里没有纪律的约束,就不会有学习的氛围。当前,高校学习纪律堪忧: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时有发生。高校学生在中学时代大部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高压下学习,习惯了被人管理。进入大学后,高校的各项纪律相对宽松,他们也在思想上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

14学习方法落后,不能适应专业学习需要

方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运用的手段。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学习同样需要有得当的方法,合理有效科学性强的方法一定会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良好学习成绩的取得。当前很多学生没有注重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大学学习和中学的基础学科的学习,在方法上有所差别,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是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因此,套用中学学习方法运用到大学,就往往不能取得理想成绩。

2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净化风气端正态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和指南,学风建设也应该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正如有学者提出: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功能,实现学风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一系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净化风气。做好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把诚实守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新生的入学教育、高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动机。其次,做好大学精神的传承,端正态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风貌、办学水平、生命力和凝聚力最直接的体现,对大学学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22以自主学习为目标,营造氛围明确目的

学习动机上,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习心态上,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交;学习方法上,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交;学习途径上,实现由“自学”到“互学”的转变。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兴趣是推动个体活动最重要的力量。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其次,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明确目的。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当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养,在学习中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是一种必要,更是一种必须。

23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增长才干优化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风建设的成果最终要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现阶段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而不只是纸上谈兵,所以让学生尽快地接触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求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把职业标准补充进来,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职业标准作为指导。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标准渗透给学生。二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转变只重视毕业证书,忽略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观念,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作为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

24以就业创业为动力,提升能力唤起热情

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充分关注社会的人才需求,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符合要求和规定的职业资格培训,获取相关的证书,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提升职业能力。学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实验环节,使学科设置更加符合社会专业的需要。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在校期间,应多开创创新创业平台,帮助学生在学校就从事更多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并发挥钻研精神,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大学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话题。经验表明,如果强抓学风建设,学校学风就会大有提高。但如果把学风建设放在一个并不重要的位置上,学生就会钻制度和管理的空子,使作弊大行其道。这不仅打击了积极上进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校学生成才目标的达成。可以说,学风建设应看作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从校领导开始引起高度重视,实现以上带下,覆盖全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学校的声誉才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杨秀红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2

[2]周硕大学生学风建设途径新探[D].长沙:中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高校教育人才培养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