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robit模型对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实证研究

2015-06-30吴昱睿

中国市场 2015年50期
关键词:大学生

吴昱睿

[摘要]大学生考研不但关系到大学生的人生轨迹,还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本的质量以及经济的发展。文章根据2015年3月对重庆大学生考研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利用Probit模型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经过研究,得到了影响大学生考研与否的影响因素并分清各个因素的主次关系。最后,总结了主要结论,以期为政府及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动机;Probit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55

1引言

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1994年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为114万,2004年为945万,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72万。虽然在2008年和2014年报考人数虽有少量下滑,但毋庸置疑的是,从总体上看,在过去的30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研究清楚影响本科生毕业后考研的因素,并分清各个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不但有利于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而且对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也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以2015年3月对重庆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Probit模型对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概述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第三部分中,对数据的来源作了简要说明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性描述;第四部分阐述了根据实证研究的需要建立的模型;第五部分对模型得到的結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六部分中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中,总结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2文献综述

在对本科生考研问题的研究中,国内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李静、左栋[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考研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认为影响大学生是否考研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依次是提高自己身价、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经济条件的允许。李月荣等[3]把考研的原因分为为了进入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向往理想的学府、缓解就业压力、挑战自我和跟风随大流五大类,并对考生在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建议。郭敏娟[4]对湖南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证验证了本科生考研最重要的原因是想继续深造提高自身学历。王染、姚楠[5]从考研的必要性出发,揭示了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考研的大环境比较公平、考研的过程有助于提升自我和学历考试在中国由来已久是大学生考研的重要原因。翁少娟[6]以对16名大学生的访谈得到的资料为基础,从动机自我调节论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研究。其研究发现,考研动机的构建过程是动态的,影响考研的因素是复杂的,而且不同的考研动机会带来迥异的结果。

总结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其大都从定性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考研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要考研这一问题,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结论和建议。然而,已有研究对大学生考研因素的定量研究并不多,专门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对大学生考研原因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贡献之一。本文的另一个贡献是,在明确了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后,对各因素进行了边际分析,揭示了什么是影响大学生考研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2015年3月对重庆地区大学生考研原因的调查问卷。在借鉴文献综述部分涉及的可能会影响大学生考研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影响因素的观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学生的成绩、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父母的受教育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父母对考研是否支持、家庭居住地、本科毕业院校、本科院校是否对考研进行了积极引导以及是否要考研共9个方面的内容。问卷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其发放涵盖了包括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在内的十所院校。除去无效问卷,本文的最终样本数量为249个。不同特征的大学生考研与否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49名大学生中,考研人数要略高于不考研人数,其中有141名要考研,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5663%。大学生的考研意愿与目前的学习成绩呈波动关系,无明显相关性。对所学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的大学生比对就业形势乐观的大学生的考研意愿强烈。此外,家庭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考研的概率就越大。同时,大学生的考研意愿随着家庭收入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而父母支持考研的大学生比父母不支持的大学生的考研率要高将近50个百分点。在城市居住的大学生中,有6286%的同学都已决定考研,而家庭居住在农村的大学生只有不足一半的人要考研。最后如果大学生本科在名校就读的话,那么其考研意愿要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且,倘若本科院校对大学生考研进行过积极引导,则其学生的考研比例要高于未引导过的院校。

4模型的建立

Probit模型是一个非线性回归模型(广义线性模型),是现代统计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之一。它源自于生物实验,但随着Probit模型自身的不断发展,Probit模型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种领域。尤其是在生物统计和金融统计等方面,Probit模型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7]。鉴于本文研究的实际背景,本文中采用的Probit模型为:

P(Yi=1)=Ф(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

其中Ф(x)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根据调查问卷和对调查结果的简要分析,本文的Probit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名称、变量含义及赋值如表2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对上述模型,通过极大似然函数法,利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拟合,其结果如表3所示。

对于该模型,因为对各个系数已经有了拟合结果,则某变量对大学生考研决策的边际效应,即某变量的变化导致大学生考研可能性的上升或下降的水平也可求出。其表达式为:Φ(·)Xj=βjΦ(·), 其中Xj为第j个变量, βj为其系数,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所以利用Stata可求得各个变量的边际效应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拟合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第一,从上面的拟合结果可以看到,本科时期的学习成绩变量、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变量以及本科院校是否对考研进行过积极引导变量均是不显著的。首先,本科时期的学习成绩变量不显著意味着本科时的学习成绩对考研决策的影响不大。这不但可以印证我们身边一些成绩并不是很优秀同学要考研的现象,也印证了跨专业考研这一现象。其次,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变量不显著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就业形势良好的专业其研究生的报考也非常火爆的现实情况。以管理类的研究生为例,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属于管理类的财务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46%和943%。而2015年在报考北京院校研究生的考生中,从报考专业分布看,报考人数位居前十的专业管理类就占3个,分别位列第1、2、5名。本文的研究也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本科生并不把本科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作为报考研究生与否的重要考量因素。最后,本科院校是否对考研进行过积极引导变量不显著说明本科院校是否对大學生考研进行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考研与否的影响不大,考虑到大部分面临考研与否抉择的大学生都早已成年,并且也接受了三年的高等教育,基本具备了规划人生道路的能力,所以上述结论也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从整体样本看,家庭收入情况变量和家庭居住地变量均不显著。这两个变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考研是一项机会成本大且风险高的投资,所以家庭生活条件差的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考研而更倾向于毕业后就工作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但基于本文的数据,我们得不到上述结论。所以对家庭收入情况变量和家庭居住地变量均不显著的可能解释是: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力度较大,减少了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压力,使得家庭生活条件因素在影响大学生考研与否的决策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三,从对样本的拟合情况来看,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情况、父母是否支持考研、本科院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变量都是显著的。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情况对本科生考研选择的影响是正向的。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本科生毕业后考研的概率越大。这可以这样解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对高学历的认同度越高,所以也希望子女像自己一样通过读研以获得高学历。此外,父母对考研的支持与否对大学生考不考研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倘若父母对子女考研持支持态度,那么其子女决定考研的概率要比父母不支持考研的大学生高4865%。从本文的结论可以看出,父母对考研的支持与否是影响大学生考不考研的最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多于90年代出生,那时正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小孩,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很高,对其重要的人生决策的影响也大。最后,非名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概率要比“211”“985”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高将近10%。其原因是:由于普通高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学习氛围与名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和名校毕业生相竞争,故其就更渴望通过考研得到到名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6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上述Probit模型变量的稳健性,故利用Logit模型对本文数据再一次拟合以进行稳健性检验。拟合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看到,利用Logit模型拟合出的结果,其变量的显著性与本文利用的Probit模型完全相同,即用本文的模型来描述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是合理稳健的。

7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重庆大学生考研原因的问卷调查和Probit模型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由父母是否支持子女考研和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情况变量的显著可以看出,父母对大学生的考研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本科时期的学分绩点变量不显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本科教学与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第三,本科院校是否为“211”或“985”院校变量显著说明大学生考研的主要个人动机是对更高和更好教育资源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静,左栋层次分析法对大学生考研原因的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5(3):31-51

[2]李月荣高校教育之考研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5).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