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娜与爱玛悲剧人生的多维解读

2015-06-30刘戈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差异性安娜

摘要    列夫·托尔斯泰和居斯塔夫·福楼拜分别在其经典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的女主人公安娜与爱玛形象。本文尝试从同情和惩罚双重角度来分析两位女性悲剧命运的起因及异同,以开拓俄法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  《包法利夫人》  相似性  差异性  同情与惩罚

一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长篇名著,它通过描写安娜的情感生活来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聪慧、美丽的女主人公嫁给卡列宁后,育有一子,恪守妇道,但两人的性格格格不入。这样一位极其需要爱情生活的女人在去往调节哥嫂感情生活的火车站上与前来接母亲的年轻军官渥伦斯基不期而遇,沉寂许久的爱情火花顿时点燃,她不顾丈夫拿儿子的探视权来要挟,在拒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与渥伦斯基私奔长达两年之久。当爱情火焰逐渐减弱,两人的感情生活在遭到上流社会的遗弃,并阻碍渥伦斯基事业飞黄腾达时,他冷落了安娜。安娜在失去儿子,又失去挚爱的艰难情况下,迫不得已选择卧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它通过描述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来揭露法国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天真纯朴的爱玛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受浪漫主义传奇小说的熏陶,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嫁给平庸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平淡的夫妻生活无法满足她所期许的生活,后受情场高手罗道尔弗甜言蜜语的诱惑与其通奸被抛弃。爱玛在情场失意时又偶遇旧情人莱昂,他却并未对爱玛付出真情。爱玛在与情人们私通时遭遇郝麦奸商以不正当手段引诱欠下巨额高利贷,最终因无法偿还而服毒自尽。

二  安娜与爱玛人生悲剧之比较

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但不同国度的两位女性,她们的人生有其相似性也有差异性。通过对比分析其各自特点,寄望揭露对所处时代女性不幸婚姻的同情,以及社会舆论对其惩罚,进而剖析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内涵。

安娜有贵族家庭的出身,但父母早逝,姑妈出于巴结官僚的目的,将十八岁年轻貌美的侄女嫁给有权有势大她十二岁的卡列宁。她用了八年的青春时光尽力想当贤妻良母,但事与愿违。丈夫卡列宁出身贵族,在政府里担任高官,外形庸俗,性格虚伪冷漠,行事刻板僵化,功名利禄之心使他精神枯竭,感情只重视婚姻的外在形式,对安娜是礼貌有加,但感情贫乏,从不关心妻子的内心世界。在麻木不仁当中,葬送了安娜八年的青春,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安娜,不知爱情为何物,以为生活婚姻不过如此,直到她遇到渥伦斯基。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描写安娜第一次出场的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强调的是安娜身上被压抑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通过她的眼睛,通过她的微笑不自觉地传达出来。两人情投意合,再加上渥伦斯基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唤醒了安娜内心渴望真诚爱情和新生活的欲望。这种欲望在过去的时光里一直被压抑住未曾表露出,在与交往过程中,她的真诚善良以及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逐渐地显露出来。当卡列宁获知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私情时,要求安娜能够保全他的名誉,应严格维持外表的体面,即夫妻的关系还要维持下去,每天要与妻子见面,但不允许妻子在家中会见情人。这一切的行为更加坚定安娜走出婚姻的牢笼,但丈夫拿儿子的抚养权牵制安娜,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渥伦斯基私奔在外长达两年之久,与此同时,她热烈追求的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由无疑对当时的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突矛盾。而渥伦斯基出身豪门,列身军籍,年轻英俊,他与安娜的结合最初深深被其吸引,他只知道寻欢作乐并没有理解也没有尝试去理解安娜的精神世界。当安娜被上流社会所围攻时,被卡列宁折磨精神异常地痛苦时,渥伦斯基无法感受到安娜所承受的压力,反倒感觉厌烦。当一切激情淡去变成平淡如水的生活时,安娜感觉被她视为生命唯一支柱垮了,只能选择卧轨自杀了此一生。

而爱玛出生于殷实农家,早年母亲去世,后来被父亲苦于地位低下,财产微薄,只好把心爱的女儿许配给当地唯一体面人家包法利。为了让女儿摆脱农家女身份,不用下地辛苦的干农活而做出的婚姻交易。由于小时被送到修道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酷爱诗歌与绘画,她所受过的教育使其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了浪漫情怀。丈夫包法利是名乡村医生,不修边幅,指甲脏兮兮的,胡子拉碴,其生活异常的单调,如同平行线一样没有任何的交集。直到爱玛死去,他才发现妻子的婚外情,在见到情敌时竟然将一切都归罪于命,并含恨而死。现实的婚姻生活和爱玛所向往的奢华相差甚远,在一次参加舞会上认识了子爵,彻底激起包法利夫人心底的浪漫气息虽不久被抛弃,但未从中吸取教训。之后又认识了有浪漫主义思想的实习生莱昂,但其胆小怕事,不久也弃爱玛而去。而后结识能说会道的罗道尔弗,满足爱玛的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她被其花言巧语所蒙蔽,想与其私奔而大量借债,终因无法偿还而服毒自杀。

三  同情与惩罚的双重变奏

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女儿。在塑造安娜的初期描绘的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性女性,由于家人的包办婚姻,生活在没有真爱家庭里的贤妻良母。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娜是非常可怜的,而且值得我们同情。而后期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安娜已经不是甘愿生活在压抑的家庭生活中的妇女形象,而是一个教养极好,追求真实爱情,敢于冲出上流社会虚伪道德樊笼的女性。对于安娜来说,如果她不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的话,那她的一生将成为卡列宁的附属品。在19世纪的俄国,敢于向无爱的婚姻宣判,在提出离婚未被丈夫许可的情况下,与自己的爱人私奔两年,这是何等的勇气。从渥伦斯基与安娜私通来说,安娜爱渥论斯基爱到无法自拔,在义无反顾的与其私奔的日子里,她失去了名誉和儿子,被社会所排挤,后来迫不得已在家呆着。而渥伦斯基追求欲望,他爱安娜,可他不只爱安娜,他还爱赛马,还渴望仕途,还留恋上流圈。虽然在安娜分娩时,他的所有其他渴望都瞬间消失了,可在跟安娜私奔后,他的其他欲望又苏醒了。在卡利宁拒不同意与其离婚,渥伦斯基还经常出现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将安娜一人留在家里,而且让她静静地在家里一呆就是六个月。这期间安娜的多疑让渥伦斯基感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例如他去妈妈家拿东西安娜就会联想到和其他的女士在谈恋爱,一个送信的和他谈笑说几句话她都受不了,哪怕是见到已经结婚的吉娣也带有敌对情绪。最后夜不能寐,只能靠吃安眠药,吸食吗啡来缓解睡眠的问题。在身心疲惫时,选择卧轨自杀来作为安娜婚内出轨的惩罚方式来结束生命。如果卡列宁同意与安娜离婚,如果渥伦斯基能再多爱安娜点,如果上流社会能向接受渥伦斯基那样包容安娜的话,可能就不至于產生悲剧了。安娜所追求的,不过是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可是连这个也得不到,她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且悲惨地成了牺牲品,作者通过安娜的命运来揭露都市文化的罪恶。

而福楼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原型是他父亲医院里实习医生的妻子。在塑造爱玛时想借用她的浪漫来勾勒外省风俗,用以讽刺当时社会的穷形尽相。从小爱玛在修道院里接受的都是浪漫主义传奇小说的熏陶,成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唯美的画面,她怀揣爱情梦想步入婚姻殿堂,可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却格格不入。丈夫包法利的平庸无能,感情迟钝,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与爱玛所勾勒的爱情画面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包法利的愚笨竟然没有发现爱玛的婚内出轨行为,甚至在爱玛死去后获知真相时,竟然能将这一切归咎于命,认为是命运在捉弄他,让读者对爱玛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同情心。一次偶然的舞会上,使爱玛在修道院时期所产生的幻想变得看得着的生活方式。在结识情夫莱昂的初期,他是公证人的书记员,法律系的大学生,最初对爱玛的爱倒是真的,然而,再次相见,爱玛成为他的情妇时,他变了,变得那样冷酷无情,明知爱玛走上绝路,他竟见死不救。而另外一个情夫是罗道尔弗,他是有钱的庄园主,玩弄女性的老手,居然是他最了解爱玛的心,爱玛把一切都献给了他,为他身败名裂、债台高筑,岂知他只是利用爱玛的痴心,他把爱玛推上了绝路。至此爱玛的爱情观还是虚无缥缈,生活在幻想之中。在爱玛被债主催促还款时,在其找到情人们时被无情拒绝。迫于无奈当爱玛再向高利贷借款时,她由于不愿在不爱的人身上牺牲自己的肉体,断然拒绝将自己的身体奉献出去用以还债。在其所追求的浪漫爱情生活过程中,爱瑪最终认清自己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就像商品用久后,会因损耗而变得一文不值。令人深思的是,爱玛与莱昂或者是罗道尔弗私通,爱玛受借债之苦,而莱昂事业飞黄腾达,罗道尔弗财源滚滚。就连像勒乐这样阴险狡狯的商人表面上那么和气,贷款不用急着付清,他的一次次效劳其实是套在爱玛脖子上的一根根绞索,他串通公证人使永镇居民一家家破产,而他却越来越富。而像郝梅这样违章行医的药剂师,虚伪的道学家,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负责任地尽出馊主意,他的原则仍是唯利是图。然而,这样的骗子最后竟获得了十字勋章。除了他们,还有神甫布尔尼贤、税务官比奈、镇长蒂伐什,还有子爵……现实世界便是由他们组成的,爱玛的幻想能不破灭吗?爱玛所追求的爱就像瞎子一样的盲目,委身的人都是卑鄙无耻之徒,为了实现她所谓的理想爱情而借高利贷,最后在无助和被情人们抛弃的绝望中吞食噬砒霜自杀,再联想到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她的惨死是注定的。

四  结语

托尔斯泰和福楼拜都深恶痛绝他们所处的社会,试图用自己的笔锋来塑造两位女主人公形象,堪称女性文学史上的两棵奇葩,为新时代女性的觉醒起到典范作用。安娜与爱玛虽然最终都自我结束其短暂的人生旅程,但给世人留下了男女平等都有追求爱情权利的警醒。身为女性敢于与包办婚姻说不,敢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只不过安娜在与卡列宁离婚过程中,儿子谢廖沙和渥伦斯基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时,她为了情人放弃了作为母亲的权利,她的抉择给我们留下更加强烈的震撼力。而爱玛却一味地追求浪漫的爱情,深受唯美的爱情所毒害,连自己女儿的名字白尔特都来自于在沃比萨尔庄园做客时听过的伯爵夫人名字。为了能够揭示当时的社会,安娜与爱玛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被创作成时代的牺牲品,她们分别代表着新时代女性婚恋观的觉醒意识,值得我们去深思。

参考文献:

[1] 列夫·托尔斯泰,杨楠译:《安娜·卡列尼娜》,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

[2] 居斯塔夫·福楼拜,罗国林译:《包法利夫人》,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3] 孔夏秋:《从〈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中婚外恋爱情模式之比较》,《安徽文学》,2010年第1期。

[4] 崔大庆:《〈包法利夫人〉与〈安娜·卡列尼娜〉作品及人物比较》,《理论界》,2005年第8期。

[5] 刘中阳:《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命运溯源》,《短篇小说》,2014年第4期。

[6] 张竹筠:《对一位浪漫的偷情女人的解读》,《语文学刊》,2000年第4期。

[7] 傅守祥、林琳:《母性意识的缺失与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的重新审视》,《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刘戈,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差异性安娜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什么能让你快乐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影响口语测试评分的因素分析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都是于连,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