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毁灭,还是肉体的放逐?

2015-06-30王旭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伊登马丁

摘要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和分析。本文尝试从新柏拉图主义入手,对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的性格进行剖析,并指出主人公的毕生追求正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所极力提倡的人的精神世界,而正是对这种精神世界的追求导致了主人公的自我放逐,而不是自我毁灭。

关键词:马丁·伊登  自我毁灭  肉体放逐  新柏拉图主义  精神美

引言

对于杰克·伦敦及其小说,评论界一直没有给予过高的重视。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在评论界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最佳代表作,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很不成功的作品,而那些给予其关注的评论家们大多数是从“主人公的梦想幻灭”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马丁·伊登,有1400多条结果,而其中1200多篇的标题都含有“悲剧”、“毁灭”和“幻灭”等字眼。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新柏拉图主义去解读这部作品,试图指出,马丁·伊登最终走向死亡之路,并不是一种自我毁灭,而是一种肉体的自我放逐。这个人物最大的魅力在于他与新柏拉图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普罗提诺一样,穷其一生追求和探索精神美,而主人公当时所处时代的物质主义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更加反衬出这种追求的难能可贵。笔者认为,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能流芳百世,以至于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

一  新柏拉图主义及其美学观

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是古希腊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兴盛于公元三世纪到五世纪。创始人为阿摩尼阿斯·萨卡斯,代表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柏拉图主义主要指的是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代表作是《九章集》。

普罗提诺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体,含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太一”超越所有的存在和思维,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一种超越自然、不可捉摸的生存本原,而物质世界是罪恶的黑暗世界,是同“太一”相对立的。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物质世界的诱惑和束缚,追求灵魂的自由。“太一”体系中最核心的是“美”。换句话说,也就是世上最神圣的人的精神之美。“理智”是从“太一”流出来的,是 “太一”的影像,是“太一”唯一的产物,也叫“心灵”,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想的思想”,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灵魂”则是从“理智”里流出来的,是一种能动力量。普罗提诺认为这三者的关系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三位创世神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和宙斯。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基督教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从普罗提诺的这三大本体引申出来的。

普罗提诺在《九章集》中用两个章节专门论述了对美的理解。这两个章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观。总体而言,他认为美在于精神,一切属于灵魂的东西都是美的:“……伟大的灵魂,公义的生活,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但凡看见它们的人,不可能说别的,只能说它们就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所谓‘真实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们作为美而存在……”。

而这种对精神美的极致追求,竟使普罗提诺以拥有一副肉身而感到耻辱。他生活极度简朴,几乎达到衣不蔽体的程度,不注重卫生,吃的东西也几近简单,就像苦行僧一样。他觉得肉体是精神的囚笼,他相信只有当灵魂脱离肉体,才能感知到真理,感知到人生的终极彼岸。他认为现实的世界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幻想,而真实的存在则是一种更高的理性,更高的真理。这是一种为追求精神世界而放逐肉体的典型行为。

而巧合的是,他最终去世的原因竟是疾病缠身、手脚溃烂,这似乎从另一个方面满足了他对自己肉身的放逐。

二  马丁·伊登对精神美的追求及其自我放逐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成书于1908年2月。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层,但因为爱上了一位漂亮的富家小姐,决定通过写作获得声誉和成就,从而俘获她的芳心。在书中的开篇作者便讲到,马丁·伊登在朋友家中见到了朋友的漂亮姐姐——富家小姐露丝,便深深地被她迷住并爱上了她,露丝小姐也对他一见倾心。为了拉近与心上人的距离,马丁刻苦学习文化文学知识,从仪表、礼仪等各个方面改造自己,从而能够与美丽的她般配。他最后决定依靠写作成名,但次次失败,露丝最终与其决裂。最后,历尽千般折磨,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风靡全国的著名作家,金钱和名誉从此包围了他。此时,露丝却又回过头来找他,然而他却再也找不到他所重视的东西——美丽而迷人的精神世界。故事的结局是,他感到精神极度空虚,然后跳入大海了却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在马丁眼中,露丝及其带给他的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他感觉她是“细枝嫩叶上的洁白娇美的花朵,是一位天仙,一位圣人,一位女神”。他感叹着,“这样超凡脱俗的美非人间所有”,她的眼睛是圣女的眼睛,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以及永恒的生命”,甚至连她的名字也成为了一件法宝,而她的肉体不是肉体,而是“她灵魂所散发的一种东西,是她圣洁的本质的优美雅致的结晶”。他渴望拥有她,“带着她一起在心灵的王国里飞翔”。露丝给了马丁写作的动力,这种动力其实就源自他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正是这种对终极美的激励,才带他走上了写作之路。对于马丁而言,写作是一种表达美的方式,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诠释美、表达美。他历尽苦难,甚至依靠典当衣服和自行车维持自己的写作生活。同时,他也爱好诗歌,爱好音乐,原因都是因为它们是美的。马丁的这些思想和行为与普罗提诺的“太一”,以及其对灵魂自由的追求和精神崇拜完全扣合。露丝的离开导致他对精神世界的失望,使他对所有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他自己,产生了质疑。他的精神世界塌陷了,最终明白自己所向往的那种纯洁而崇高的思想、那种美都是虚幻的,不可信的。可以这么说,如果他对精神世界还抱有哪怕一丝的期望,他就不会用自杀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提到露丝,不得不关注她所代表的群体和生活方式。小说开篇提到,马丁在观察她们的这个世界时,用的是“惊奇的眼睛”。面对这个他从未涉足过的世界,他感到激动,感到兴奋。吃饭到时候,他的爱美之心在席上得到了满足。他觉得吃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不得不说,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带着强烈的对美的渴望的倾向。而这一切对许多普通人而言,并不见得如此,正如普罗提诺所言:“所有人都看见它们的美,但并非所有人都受到强烈震动,唯有那些被称为爱人(爱美者)的人才会感受至深。”

不得不说,如果马丁是一个对美不敏感,不极度奢求精神追求的人的话,结果肯定会大不一样。许多评论家在谈及马丁的时候都用了“向上流社会爬”的字眼,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马丁对美极其敏感的神经。美,正是他不断努力奋斗的动力和源泉。

书中唯一能满足马丁对美的追求的人物是布瑞森登。这是一位真正能够理解马丁,理解艺术的诗人,也是马丁唯一的朋友。在马丁写作生活最窘迫的时候,只有布瑞森登帮助过他。作家在写到布瑞森登的时候,是大段大段关于艺术、哲学和生命的探讨。他是马丁唯一的知音,从内心理解马丁苛求美却无法被美满足的痛苦状态。他说美是马丁的伤口,是插在他心口的一把刀子。而这个唯一的知音,最后却因肺病过早地去世。当马丁带着已出版的布瑞森登的长诗兴奋地去找他的时候,他已经死去了5天。自此,马丁失去了精神上仅有的支柱,残存在他心头唯一的一丝火苗也熄灭了。他对美已经彻底失望,他追求美的梦,幻灭了。

于是,他选择了普罗提诺式的方式,彻底放逐自己的皮囊,跳入大海,了却了自己的一生。的确,精神世界已灭,还要这个皮囊做什么。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马丁其实是另外一个普罗提诺,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

三  杰克·伦敦对美的追求以及其自我放逐

因为《马丁·伊登》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小说的作者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是一位教授的私生子,自小过着悲惨的生活,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的种种遭遇使他下定决心摆脱肮脏污秽的生活。他努力自学,博览群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最终取得了写作上的巨大成就。成名之后的杰克得到了大量物质奖励,他大宴宾朋,结交好友,为追求爱情与前妻离婚。他的所有行为、生活的所有目的都显示他渴望得到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他有极细腻的洞察力,强烈的情感和对美的敏感。在他的大声喧哗下面隐藏着对无限浪漫和神秘莫测的人生的强烈感受。”但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替时期。当时美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所谓的“美国梦”似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金钱崇拜和物质至上主义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整个社会充满了物质和铜臭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追求极致精神世界的人是异类,必被社会所不容。于是,他耗尽心血和时间建造程的大型宅院被人烧个精光,而凶手却是他最好的朋友。对于作家而言,这种精神打击是致命的,是不可跨越的。精神的崩溃,身体上的病痛,这些折磨终于使他不堪重负,失去对在这个世界里继续追求美和精神世界的希望,最终服用过量吗啡自杀。

实质上,在小说成书的那个时代,有部分哲学家们也开始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人的生存问题开始关注,尼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认为,人类中的真正强者,或者最理想的人是超人,即那些拥有超越常人的特殊意志和品质的人。研究杰克·伦敦的学者欧文·斯通认为作家受到了尼采的这种学说的影响,尼采对其在感情上有很大的冲击。而尼采所说的特殊意志和品质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属于与物质相反的世界,也是人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从某種意义上说,这种思想与普罗提诺式对精神美的追求异曲同工。因此,我们可以说,导致杰克·伦敦最终“毁灭”,走向死亡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于他对友谊,对爱情,对真善美的极度渴求,也就是从内心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作家倾其一生寻找和探索着他满意的精神世界,最终像马丁一样在绝望中放逐了自己的肉身,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结语

《马丁·伊登》在美国出版时,并未受到美国评论界和读者的青睐。确实,在那个大唱美国梦的时代,在那个普遍追求物质享受,把金钱作为一切标准的时代,已经暴富且扬名立万的马丁的自杀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世界对精神世界越来越关注,这部小说也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读者的好评,评论界的论文层出不穷。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本文作者认为在精神追求这个角度上,马丁·伊登的结局并不是一种毁灭,而是一种放逐,一种为了达到精神彻底自由,而对物质世界对具体物象的放逐。

因此,他的结局,并不是一个悲剧。

参考文献:

[1] 张中载:《西方古典文论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2] 普罗提诺,石敏敏译:《九章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巴赫金,晓河等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杰克·伦敦,肖曼琼译:《马丁·伊登》,南方出版社,1998年版。

[5] 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6] 李淑言:《杰克·伦敦研究》,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王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伊登马丁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神笔马丁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关于《马丁·伊登》中的伦理困境解读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需求层次理论视野下的杰克·伦敦小说《马丁·伊登》
维马丁的诗
事业、爱情、友情:马丁·伊登个人成功之路解析
奋斗者的命运悲剧
阿斯顿·马丁Vul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