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伤者
2015-06-29谢威
谢威
摘 要:在越战文学中,“创伤”是一个持续升温的主题,但“跨代创伤”似乎为人所忽略。以越美混血儿为对象的跨代创伤亦值得关注。Steven DeBonis的作品《敌人之子》通过采访录的形式记录了越美混血儿及其母亲的悲惨生活。本文从家庭、社会和政府三方面来解析混血儿在越南遭受到的创伤,并分析他们抵美后可能面临的困难,以期为读者了解越美混血儿的悲惨遭遇提供些许帮助,并对当今社会的少数族裔尤其是混血儿的生存现状有所思考。
关键词:Steven DeBonis;越美混血儿;创伤;身份
越南战争对美国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产物之一便是越战文学。很多作家亲历越战,并记录下了这场战争。这些作品成为美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最突出的主题之一便是“创伤”。越战给双方都造成巨大而持久的身体和心灵创伤。21世纪的越战文学仍在书写创伤,且这种创伤衍生出新特征,它不仅体现在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身上,还体现在越美混血儿身上,即跨代创伤。目前,国内外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寥寥可数。越美混血儿为越南妇女与美国士兵所生,越战结束后美国士兵回国,这些混血儿成了弃儿,饱受战争带来的各种创伤。在《Children of the Enemy: Oral History of Vietnamese Amerasians and Their Mothers》(简称《敌人之子》)一书中,Steven DeBonis以采访录的形式记录了在菲律宾接受英语培训的混血儿及其母亲的痛苦回忆,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表达了他们对移居美国的向往和忧虑。
1 在越南饱受伤害
越美混血儿是悲情的存在,他们的降临只是苦难的开始,作为弃儿,他们深受亲友排挤、社会唾弃及政府打击。
首先,除生母外,大多数混血儿不被其他亲友所接受,因此他们极度缺乏关爱。多数混血儿的母亲在酒吧工作,在常人看来,这是见不得人的“家耻”;而她们同敌人产下私生子更是“国耻”。在美国士兵回国后,她们不得不独自抚养这些孩子,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于是,混血儿们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中艰难成长着。Charlie自出生起就沦为孤儿,他的母亲在和一个美国军人生下他后双双去了柬埔寨,留下Charlie和她的妹妹生活。在她结婚后,她的丈夫因痛恨美国人而迁怒Charlie,他抽打他,用老虎钳折磨他,甚至还把他扔进水井,险些致其溺亡。在Charlie的记忆里,只有疼痛和嘲弄,从来没有温暖的家和父母的爱。
其次,他们还被这个社会所敌视。大多数混血儿都没有经受过良好教育,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无法忍受在学校遭受的嘲笑和敌视。这导致他们辍学,过早进入社会。“被父母和亲人抛弃的越美混血儿备受社会歧视,他们无家可归,流浪街头,营养不良,以沿街叫卖、偷窃、乞讨为生,且时常遭受路人的责骂与殴打。”(陈,2011:85)在这个重视传统的社会里,混血儿们被极度边缘化。Hung是一个混血儿,人们鄙视他,诅咒他,长期忍受的侮辱和孤独给他带来极大精神创伤,他因此退学,甚至试图自杀。像他一样,很多混血儿在学校表现出色,但是不断遭到的排挤让他们离开学校。
最后,混血儿们还得不到越南政府的认同。在政府眼里,他们是堕落的越南女人同敌人的产物,是敌人的孩子。越南政府对他们采取了残酷的剥削手段,如没收财产、蹲监狱、体力劳动和体罚等。Raymond是一个混血孤儿,幼时偶遇一位美国士兵并跟他一起生活的经历让他对美国人很有好感。他在街头替人卖香烟和糖果换取食物来谋生。北越统一全国后,警察开始逮捕商贩、乞丐和罪犯,将他们送至监狱接受“再教育”。Raymond也因此入狱,期间,他因年龄小而从事清洁工作,成年人则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在狱中喜欢唱美国歌曲,守卫问他在唱什么,他说他在唱父亲的歌。守卫说:“如果你唱那些歌就意味着你是我们的敌人。”
2 离越赴美
美国从越南撤军后,部分越美混血儿及其母亲通过《有序离境计划》开始向美国移民。他们需要通过越南政府的批准,程序复杂,进程缓慢,数量也非常有限。198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越混血儿返乡法》,极大地加速了混血儿的赴美进程。从1982年到1991年底,《计划》共使67028人移民美国。大量混血儿费尽千辛万苦离开越南,毅然选择奔赴美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越南遭受到的不公待遇使其希望通过移民来改变自身艰难的处境。不过在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旅途中,单纯寄希望于移民来改变命运可谓前景黯淡,困难重重:
首先,混血儿如愿找到生父的概率极低。在离越前,很多混血儿或其母亲同生父还有着书信来往,越洋信件通常要数月才能送达,且很多会在中途丢失。西贡陷落后,书信往来基本断绝。Manivong就是一个给父亲写了16封信却从未收到回信的人,目前他正尽其所能寻找生父,并称到了美国还会继续,但前景并不乐观。很多美国士兵赴越前已结婚生子,回国后继续同妻儿生活,他们不希望被打扰。另外,许多美国士兵自身也受到深深的创伤,患上“创伤后综合症”,“战后归国的美国士兵倍受与越战相关的噩梦、失眠症、内疚感等折磨,并由此给他们本人和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王,甘,2006:170)鉴于此,他们尽力回避所有与越南相关的东西,因而很多美国士兵拒绝承认自己是混血儿的生父。
其次,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在越南,他们不被当作越南人。到了美国,他们也仅在政治上是美国人。尽管越战结束了,但他们仍要面临美国人异样的眼光。另外,他们还要面对越南裔美国人的歧视。正如一位混血儿母亲Lan所说:“到美国后,我不想和越南人住在一起,因为我听说那些早于我们到达美国的人看不起新来的人。”(DeBonis,1995:184)在美国,他们不可能享受到与美国人同等的权利。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是什么身份,这种身份上的困惑将伴随并影响他们一生。
最后,低下的文化水平将使他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很多人文化水平低下,也不会说英文。尽管在赴美前他们会接受五个月的英语语言和文化培训,但成效并不理想。“在两位学者于1994年访问的275名越美混血儿中,完全不懂英语的占58.5%,懂一点英语但很差的占27.7%,能说英语的占13.8%,而能读、写英语的人所占比例不到10%。”(陈,2011:91)由于自身的身份问题、低下的文化水平以及迥异的生活习惯,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将非常被动。
3 结语
越战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创伤,还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群体——越美混血儿。他们有着美国父亲越南母亲,但双方都没能为他们带来幸福。他们既饱受祖国的敌视,又面临前途未卜的异国之旅。Steven DeBonis的访问录让我们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和那些千千万万普通的越美混血儿及其母亲的悲惨经历。我们不仅要了解和铭记历史,更要懂得思考,战争、政治、种族歧视、抑或是无知和狭隘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或许都有。如何破处偏见和歧视,如何让各国各种族的人友好相处?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Steven DeBonis. Children of the Enemy: Oral History of Vietnamese Amerasians and Their Mothers[M]. McFarland Company, Inc., Publishers, 1995.
[2]. 陳文. 越美混血儿:越南战争的悲情遗产[J]. 世界民族,2011(3):83-93.
[3]. 商程群. 谁被遗弃了?——《无家可归》中的“弃儿”人物解析[D],2014
[4]. 王海燕,甘文平. 美元越南战争文学研究综览及其走势[J]. 外国文学研究,2006(1):16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