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亭林先生及其经世致用思想浅析

2015-06-29孙政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顾炎武主要内容

摘 要:顾炎武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音韵学家,其最大的成就即为经世致用思想,本文就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因素、主要内容以及影响作简要探究。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主要内容

1 顾炎武其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继坤,后更名绛,字宁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先生”。1645年,清兵破城,顾炎武立志复明,更名炎武。因其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又号亭林,学者称之为亭林先生。

昆山顾氏在明朝世代为官,顾炎武自小受嗣母王氏影響,终身不仕清朝。早年参加复社,议论朝政,反对宦官权贵。青年时在苏州、昆山等地参加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以卓越不群之才,抱俯仰无穷之志,足迹半天下,所交皆贤豪有道之士,而卒著书以老”。晚年居陕南,致力于学,卒于山西曲沃。

炎武一生为学,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等学术领域并取得了宏富的成就,留下近五十种著述,如《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其中《日知录》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精神,其自述曰:“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2 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

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往往与“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义。如《周易》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世”并用则首见于《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而经世致用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六经皆经世致用之学,章学诚指出:“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鲜明道出了六经的经世主义特征。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引领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和个人因素。

2.1 社会矛盾尖锐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汉族与满族间的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尖锐的动荡期。明万历中叶以后,明王朝在经济、政治、财政等方面,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整个封建统治呈现出极端的腐朽性。首先,土地高度集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横征暴敛,人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其次,明朝的宦官专权至末期尤其突出,宦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最后是严重的财政危机,转嫁到小民身上。明朝黑暗统治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最后,满清在中原建立政权,统治中国。

清推行了一系列高压政策,打击汉人,民族矛盾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些汉族士大夫阶层加入反清抗争中,身体力行,“异族入主中夏,有志节者耻立乎其朝,故刊落声华,专集精力以治朴学。”顾炎武抗清败后,主张经世致用,从思想上寻找国破家亡的原因,并改变明末学术的空疏无用之风。

2.2 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后期,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建立在雇佣关系上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之出现。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雇佣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产生在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的经济因素还非常弱小,但它已产生社会影响,在江南一带就出现了所谓的“市民运动”。顾炎武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较活跃的苏州地区,透过封建正统思想的重重笼罩,产生了经世观念。

2.3 实学思潮兴起

宋明理学以“明心见性”作为格物穷理和学问之道的首要和根本,强调心性的涵养,而不去关注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时务研究。此时的理学已衰变为“游谈无根”的空洞说教,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实学的兴起是理学发展到穷途末路之际的一种自我纠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程朱理学进行反思、对阳明心学批判,态度鲜明地反对不良学风,提倡儒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在实学思潮中,还出现了具有民主倾向的思想内容。如东林党人高攀龙指出:“有益于民而有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

实学思潮的形成和高涨,同“西学东渐”关系甚大。西学的输入,给明末的学术界示范了一种务实的新学风。梁启超认为:“自明之末叶,利玛窦等输入当时所谓西学者于中国,而学问研究方法上,生一种外来的变化。其初惟治天算者宗之,后则渐应用于他学。”

2.4 家学影响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在社会危机深重之时,顾绍芾鞭策顾炎武追求经世致用的实学。绍芾说:“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3 经世致用思想主要内容

3.1 批判宋明理学

在顾炎武看来,理学空谈性、命、天道,都是孔子及其门人不讲的,理学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背离。他总结明末空疏误国的教训:“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玄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

3.2 主张实学学风

“君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道救世”的求实精神,是贯穿顾炎武学术思想的突出特点。“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治学的唯一目的就是经世致用。顾炎武极为重视原始的第一手材料,认为“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

3.3 批判君主专制

顾炎武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认为专制君主集一切权力于一身,根本无法胜任使天下致治的责任,君主把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集政权、财权、兵权于一身。“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欲专大利而无受其大害,遂废人而用法,废官而用吏。”

同时,顾炎武提出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所谓国家是指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是指万民的天下,亡国和亡天下事实上是不一样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4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梁启超将顾炎武推为“清学开山之祖”,认为其是“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之清学启蒙时期的第一人。“到事功绝望时,乃另创一种学风,直影响到现在,其成就不在恢复明室之下。”其经世致用思想在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转化过程中的功绩是无可取代的。他以考据为经世致用的手段,“酌通古今,旁推互证,不为空谈,期于致用”,开创了注重考据的朴实学风。在其影响下,清前期考据学继续发展,至乾嘉时期臻于极盛,形成乾嘉考据学派。

在清晚期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地主阶级内一些较开明的官僚士大夫, 如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等, 为“纠偏补弊”挽救危局, 他们传承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传统, 重举“经世致用”的思想旗帜, 主张改制更法,挽救时局。时至今日,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中仍有许多可咨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祖武.顾炎武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

[3]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4]庞天佑.论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史学月刊,1999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

孙政,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文化史。

猜你喜欢

顾炎武主要内容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共产党宣言》主要思想的当代解读
刍议水利工程验收档案资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