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古村发展前景展望
2015-06-29孙君恒孙宇辰
孙君恒++孙宇辰
摘 要: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传统文化的消失与留存,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与转型,已经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实际难题。聚焦到古村开发这一棘手问题,有关“拆与保”的争论从未停息。通过考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汉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的旅游开发情况,重点分析大余湾古村旅游开发的问题,简要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古村;旅游开发;武汉;大余湾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古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古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历史记忆”、“民族特点”、“记得住乡愁”,是对古村文化的高度重视的体现。我们在武汉市大余湾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大余湾作为古村的缩影,分析古村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 大余湾的魅力
大余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有40多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20多条小巷纵横分隔,池塘、花园、流水,构筑出“流水穿村过,小溪横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的幽深图画。该村体现了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及风格体现出儒家“厚德载物”、“安居乐业”的理想,是湖北民居杰作,在华中地区是罕见的文化遗产。
大余湾有四大特色:(1)风水特色:“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2)建筑特色:石墙到顶,房屋内部结构以木柱、木板代山墙,村落整体布局是村前以沟壑为堑壕,还有百子堂、药铺、当铺等另行散落在村里。(3)人文特色:当地盛行读书之风,历代“学而优则仕”颇多,宋代有“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之说,近代有名流一百多人。(4)文物特色:例如“雍正朱批谕旨”盒、“四豆同荣”贺寿匾、雕花木床、太师椅、大石磨、石碓、纺线车、织布机等民间文化与艺术瑰宝。
大余湾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高低错落着两叠或三叠马头墙的徽派建筑,精美的老宅,滴水线石墙,飞琉瓦,鸟兽檐,室内多精致木雕,门前画檐廊,气派堂皇;家庭的天井,寄托五谷丰登,精打细算,物质财富丰富美满。大余湾古宅均用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架子床、太师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存于当地博物馆)都保存下来。黑瓦石墙,飞檐翘首,木雕花床,无处不记录着数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对联、龙灯、彩旗,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古训、家风,流传着“依官继世十三代,忠厚传家五百年”的警世佳言。
大余湾讲究环境与人文协调。其整体格局是“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钱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以自然的和谐,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大余湾村落布局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有限的空间和自然环境下,强调整体的和谐,充分利用自然。村口都有小小的土地庙,守卫着一个地方的水土,显示老百姓对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崇拜。靠山面水、阴阳和谐(山是阳,水为阴)、水系的自流灌溉和排水设施,窗户能够观察到大自然的美景,亭台楼阁亲近水源和池塘等。优美的环境和古朴典雅的古建筑,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2 武汉古村开发的主客观影响因素
2.1 主观方面
居民自身的态度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旅游的参与。古村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游客们在欣赏和考察时难免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面对游客到家中参观、拍照,他们可能反感,甚至紧闭大门,拒绝游客参观。因此,对古村旅游业的开发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人的态度,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古村旅游应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与当地老百姓利益挂钩。当古村成为“景区”,市场经济使一把花生、一杯茶,都成为有价商品。“农家乐”( 餐馆、宾馆和小卖部)可以带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支持当地旅游发展。为此很需要旅游公司引导、牵头进行旅游设计、路线、创意方面的开发。为了更好服务游客,现代旅游理念下的景区规划设计、公司管理和“打包”、“捆绑”销售,很有必要。我们寻访的全国名镇,都依托地方旅游公司专门经营,旅游公司负责规划、资金、营销等各个方面。例如,上海的枫泾古镇,相对于苏州周庄古镇起步晚,但是有特色,我们参观的时候,发现它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成为合作伙伴,拉世界博览会的游客来古镇,大力推广了枫泾古镇,效果很好。我们也是这样来的其中的游客。服务不到位。湖北的历史文化名镇,缺乏管理、不收门票,值得游客观赏的地方,卫生环境一般,无专门的停车场,没有旅游饭店,旅游路线不明确,缺乏优质的服务,很不便利,满足不了游客需要。在网络上,只是QQ群和有兴趣的背包客、驴友这些少数人来的地方。
缺乏集中、专题旅游。体现小镇的魅力的精华(雕塑、建筑等)不集中,分散在老街道、居民家。例如,金口等古镇,中山舰博物馆和老街没有协同旅游,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鲜明的旅游吸引力,不具备现代旅游的全面要素;老民居都是现在居民生活地,不便去参观;没有城楼关口大门把守,不好收费,也无法收费。武汉古村发展旅游,应该着眼地方的、文化品位的、深度的资源,提倡“武汉人游武汉”、“湖北人游湖北”,给予当地游客优惠,逐步提高知名度,旅游内外结合,让湖北人首先了解湖北古镇文化的深刻内涵(茶马古道、老码头、老民居、老店铺、老字号等),不应该只是看外地的景点,“墙内开花墙外香”。
2.2 客观方面
2.2.1 宣传力度不足
从保护和发展古村的角度来讲,宣传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武汉加强了古村魅力传播,报刊(如《湖北日报》)连载湖北省的传统村落,在动车、高铁上,也有专门刊物介绍古村(有武汉黄陂区大余湾),武汉将开拍《武汉魅力村镇》,视频档案将以口述为主,为武汉建立一个“古村落特色文化档案馆”,对现有51处历史文化名村建立一村一档的保护体系。但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一些古村通过网络资源搜索不到。武汉缺乏广泛、持久的宣传,或者说宣传力度需要加强。有的古村历史资源丰富,现在存可以参观的东西很多,但是远在深闺无人知,更没有成为旅游产品。这样的事例,十分普遍。 人们常说“武汉也有自己的乌镇”,也是远在深闺无人知,更没有成为优势名牌旅游产品,因而在宣传力度方面亟待加强。
2.2.2 服务设施不完备
武汉的不少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省级、市级),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不收门票或乱收门票),环境卫生差,生活垃圾和旅游产生的垃圾无专人处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便。大余湾附近拥有少数古民居的罗家岗村、陈家冲等只有通过导航,才能寻找到,使得名村的旅游开发并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目前武汉古村旅游的游客,只是少数的QQ群、背包客、驴友。
2.2.3 缺乏现代市场运作模式和特色营销
武汉的古村没有旅游公司“定身量做”的开发方式,缺乏“打包”、“捆绑”销售,迫切需要依托旅游公司专门推介、经营,与古村利益分享,各得其所,发挥旅游公司负责规划、资金、营销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优势。
2.2.4 特色不够鲜明、欠缺古今衔接
尽管湖北的古村多以民族文化特色著称,但是还有部分古村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专题(展览)馆,除金口有中山舰博物馆、大余湾有大余湾博物馆外,其他的民间博物馆几乎没有。一些能体现小镇的魅力的精华(如木雕、建筑、瓷器等)不集中,大多数分散在居民家,这种分散式的分布特点,使得相关部门对这些古村重视和保护力度不够。加之,大多数古村没有上升到旅游市场开发、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
3 针对性建议
3.1 加强同居民的沟通,树立居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古村的被赋予落后,保守的印记,本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能较之其他地区落后,因而在政府极力维护古村原本风貌时,居民可能存在内在的抵触情绪。加上现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上的要求不断增长,要想较好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有效的同居民进行交流,加强居民对古文物、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加居民对先辈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
3.2 在古村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注意根据古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注意维护古村居民的切身利益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尽量满足当地居民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时在增设旅游基础设施时少占人们的生活、生产空间。对于零散的文物可以集中起来规模保护供游客学习参观,这样不仅避免了旅游活动中的“尴尬局面”,同时由可以扩大文物的影响力和可保护程度。商业化运作应该使用,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古村发展,重点开发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产业。为此,需要商业化运作,协调旅游公司与古村的利益关系,要让旅游公司古镇旅游有利可图,促进湖北古村旅游项目的广泛开展,使少数人的寻访变为大多数人的旅游。
3.3 创造旅游品牌
现在湖北古镇旅游不好收费,景点分散,老街道一般,应该学习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经验,充实、打造旅游景点,增加丰富的内容,在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上下功夫。例如,上海枫泾,有朱学范故居、丁聪漫画馆、金圃宅第、东区火政会、程十发祖居、农民画世家展厅、人民公社旧址、毛泽东像章馆、吕吉人画馆、丁蹄手工作坊、施王庙,不是简单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小镇。这样的地方,即使收费,游客也感到应该,不是简单的古镇老街道泛泛一般的欣赏。上海枫泾的经验值得借鉴。2010年上海世博会,枫泾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与世博会成为合作伙伴。在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整整一周年的时间,千年、旅游胜地枫泾已经开始迎接世博会的到来,努力为上海及周边城市的人群打造一个独特的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正好暗合了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通过世博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力推广了枫泾,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使世博会突出了民族特色,获得综合成效。
3.4 突出楚文化和地方特色
武汉理工大学李百浩教授以翔实材料揭示了湖北古镇各自的历史特色。如赤壁羊楼洞因茶而兴,罗田屯兵堡因兵而兴,监利周老嘴因渡而兴,阳新龙港因埠而兴,监利程集因集而兴,赤壁新店因茶运而兴等。我们应该认真对湖北古镇的特色进行整理和挖掘,使之能够形成可看、可玩、可品味的旅游产品。
武汉应该推出师范古镇与专题旅游。我们建议武汉重点支持开发大余湾、金口古镇、青山古镇。金口旅游资源亮点为:中山舰博物馆、金水闸、石板路、老民居、福音堂、三义庙。青山镇为武汉城内唯一古镇,文化遗产主要有:桃园古井、民国胡锦泰染坊铺面和旧居、五女粮店、70年代青山镇码头、70年代青山正街、鸡头山1938飞行员陈怀民就义处;黎元洪建设的武丰闸;张之洞海军基地;老驿道、老渡口。武汉古村发展(古色旅游),应该和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名人旅游、绿色旅游)相得益彰。湖北境内的革命历史文化名镇主要有:红安县七里坪镇、洪湖市瞿家湾镇、监利县周老嘴镇、潜江市熊口镇和阳新县龙港镇。此外,罗田县胜利镇、大悟县宣化店镇等。名人旅游。例如蕲春,可以开展以李时珍为代表的、博士街旅游。茶马古道游。寻访羊楼洞的茶叶生产、制造、运输、交易过程,了解新店作为茶叶运输口岸的情况,认识汉口俄国茶叶加工和经营历史,沿汉水一线到襄樊,查看当年的老会馆、老码头,观赏晋商故事、《走西口》电视剧等。
中国古村正加速沦陷,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共同的“乡愁”。近几年中国大陆兴起古村、古镇旅游热,市面上也不断出现《中国古镇游》、《乡土中国》、《中国古镇图鉴》这类图书。丽江、大理、凤凰、阳朔、平遥、周庄、婺源、同里……一个个鲜活地走进我们视野。然而,湖北、武汉古村镇却令人感到陌生。2009年蓝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100个魅力古镇》,湖北名落孙山。因此,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武汉应该有自觉意识,守护好精神家园,切实保护好美丽的传统古村。
参考文献
[1] 陈小春.大湘西古村镇休闲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分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61—65
[2] 郭谦,颜政纲.番禹沙湾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与思考.乡镇规划与建设,2014,(2):37—43
[3] 戴志坚.福建古村落保护的困惑与思考.南方建筑,2014,(4):71—74
[4] 庄伟光,林平凡.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广东为例.旅游经济,2014,(7):119—123
[5] 蔡贤恩,陈立.罗尔斯顿伦理思想视阈下完善闽北古村落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36—141
[6] 吴洁琼,朱宇恒.我国传统村镇在旅游视角下保护开发评析.建筑与文,2013(5):68—69
[7] 张博.我国古村落保护的困境及出路.城市规划.201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