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耕作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前景
2015-06-29叶春
摘 要:本文立足于怒江峡谷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依据本人多年来从事小型耕作机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小型耕作机具在本地区的作业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性,以及运用价值和推广前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型耕作机械;农业生产;推广前景
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这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机械化通过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与其它现代化措施紧密结合,形成集成效应,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怒江大峡谷积极推广运用小型耕作机具作业,使农机更好地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服务,促进峡谷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边疆各族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集边疆、民族、贫困、落后四位一体的典型山区农业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为450598.52hm2,耕地面积3174.92hm2。粮食作物生产以玉米、水稻、小麦、豆类、马铃薯、荞麦为主。境内耕地主要集中在阶地和洪积扇,农耕地坡度较为缓和,沟、渠、路等农田基本设施齐全,适宜小型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近年来,针对我县农业生产的实际,农机推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来开展。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增加农机装备投入。 2006年起,陆续引进长江牌41-1型小型手扶拖拉机、合盛牌多功能微耕机等耕作机械,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
以长江牌41-1型小型手扶拖拉机为例探讨小型耕作机具在峡谷农业区中的推广前景
长江牌41-1型小型手扶拖拉机具有结构紧凑、小巧玲珑、造型新颖、原理独特的特点。可用于旱地耕作、水田犁耕、抽水、开沟、喷药、动力输出等。使用维修方便,工作性能可靠。适应丘陵、旱地、水田、大棚、菜地、果园等广大区域,能满足多种植物的农艺要求。根据试验、示范结果分析,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潜力,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推广前景。
一、整机结构紧凑、小巧灵活、最小水平通过半径小、通过性能强,对田块小而散、埂高坡大的峡谷农业区适应性很好
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耕地按等级人均分配,使得农户田块分散、作物品种多样、耕作时间不一、即便是同一田块的耕作也难以统一进度。有的田块间无机耕路,进入路线影响周围田块、作物。加上农田大都为依坡改梯,田块较狭长,耕作时地头转弯和田间转移较困难,东风-12型等较大的手扶拖拉机因无法完成小田块、分散户、不连片的作业而遭淘汰。而小型手扶拖拉机以外形尺寸:(长x宽x高) 1800 x840 x 1020 (mm),最小水平通过半径:510mm,结构质量:130kg,配套动力2.94kw,有结构紧凑、小巧灵活、动力强劲的特点。能在狭窄的地块轻松地完成转弯调头,地头漏耕少、耕深能调节、深浅能保持一致,拆卸简单,转移方便,安装快捷。机具的拆卸安装过程一个人仅需十多分钟。即使牛进不了的田块,只要将机具拆分抬进去后安装即可作业,有着优越的通过性能和完好的适应性能。
当前我县农民用“二牛抬杠”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耕深浅,犁底层逐年加厚,耕作层逐年变浅。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病虫害和杂草增多。小型耕整机械耕深可达15—25cm,宽幅为20-30cm,比牛犁耕深5—10cm、幅宽8-15cm。通过深耕,犁破土壤的犁底层,增加土壤耕作层的厚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改变了土壤层次分布和肥力状况,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了作物根系的发育成长从而增加产量。同时起到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
二、功能齐全、配套性能好、价格适宜、工作油耗低、维修费用少、投入产出比高,在国家级特困县农业劳动生产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养牛百日,下田几天”,一头耕牛需要一年到头投工投料管理、放养。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入开展,禁止在育林区砍伐和放牧,管理耕牛所需的人力物力在逐年增多。小型耕作机械替代传统耕牛已成必然趋势。
据调查,一对耕牛旱地每小时能耕0.2-0.3亩,每天最高能耕2亩。耕作收费按作业天数收取:200元/天(即100元/亩),还需供草料,种植作物还需再次耙田碎垡,需要重复投入。用小型手扶拖拉机耕作,效率可达每小时2亩,一天最低能耕(耙)8亩以上。每亩收费可在80元左右,可收640元。每亩油耗仅为0.8-1L,以当前柴油价6.5元/L计,即耕、耙作业成本每亩6元,合计油耗5亩×6元=30元,再除去一个人的劳动工资120元。每天可获利640-120-30=490元。小型手扶拖拉机单价为3200元,以一季大春生产中提供10天服务计算,可获利490元×10天=4900元。机具一年可收回成本而有余。
根据实地调查对比,耕牛连续耕地三天要休息一天,而小型手扶拖拉机使用维护方便,性能可靠,抢节令,不误农时。是一种能彻底替代畜力、人力的农业生产工具。中央政府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减免农业税的“三补一免”政策的实施,激励农户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以改善劳动条件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小型耕作机具的推广运用,将会改变怒江峡谷两岸农民群众“与牛相依为命、不宰杀耕牛”的传统观念和习俗,大大提高大牲畜的出栏率,增加农户的经营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经济实用小型耕作机具在峡谷农业区具有非常好的运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三、农机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中的几点体会和希望
1.应充分地认识农机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翻开《高原农机化之路—云南农机改革开放20年》,令农机人欢欣和鼓舞的是,看到云南农机化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机化发展的道路。虽然我县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有过“山多地少、劳力过剩,不需要、不适宜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观念,但农机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止2014年末,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398台,小型耕整机620台,农村农机作业人员1500人,2014年完成机耕机耙面积22160亩。农机经营总收入210万元,农机经营纯收入90余万元,这几个数字已充分说明农业机械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各种经营活动中,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加大农田基本建设,促进农机为农服务,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
峡谷农业区耕地零星分散在怒江两岸的台阶地、坡面地和河谷冲洪积滩上,坡度陡、地块小,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稳粮增收,解决各族人民的温饱问题,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实施温饱工程,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实现田、路、渠配套,为农机下田作业做好基础性工作,注重农机与农艺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大投入的力度,推广行之有效适用性强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发展农机化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机作业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之成为我县峡谷农业区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服务。
农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农机化是本系统的一项子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目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与完善,势必形成一个以科技推广服务为龙头,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工程技术措施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农机、农技、良种、植保等技术服务单位密切配合、紧密协作,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种植业区划》 云南省农牧渔业厅编 云南科技出版社.
[2]《山地农耕民族生态经济研究》 高应新 著 云南科技出版社.
[3]《云南农业机械事业在改革中前进》 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部 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4]《怒江州农牧志》 怒江州农业局 畜牧局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5]《高原农机化之路——云南农机改革开放20年》 云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编.
作者简介:叶春(1980-12),单位:贡山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