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防护工程效果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2015-06-29吴明阳张瑞波解鸣晓张义丰刘国亭

水道港口 2015年6期
关键词:丁坝损失量风暴潮

吴明阳,张瑞波,解鸣晓,张义丰,刘国亭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防护工程效果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吴明阳,张瑞波,解鸣晓,张义丰,刘国亭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港口水工建筑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文章针对潍坊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工沙滩防护工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工程海域自然条件和沙滩侵蚀成因,对滩沙水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后通过波浪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手段,分析了丁坝防护工程建设后的整治效果。其主要结论如下:潍坊滨海旅游度假区人工沙滩侵蚀的破坏性动力来自NE向波浪的持续向西输沙;正常天气下人工沙滩年损失量约为2万m3,在极端高水位下如遭遇10 a一遇大浪作用24 h条件下,沙滩损失量为1.2万m3,人工沙滩年损失量约为7.7万m3;优化方案实施后,防护工程实施1 a后,人工沙滩年损失量约为6.4万m3,约占总铺砂量的6%;且抑制东湾内泥沙在风暴潮增水作用下向西湾输送,达到了优化目的。

人工沙滩;波浪;方案;模型试验

潍坊滨海水城位于莱州湾湾顶、潍坊市的海岸线中部,紧邻潍坊森达美港。人工沙滩建设于滨海水城的西北角处,东西长约1.6 km,现状条件下,沙滩两侧采用防波堤掩护,堤线长度约250 m。整个人造沙滩铺垫33万m3优质海沙(黄金沙)。工程从2011年5月开工建设,至10月竣工(图1)。自竣工以来,人工沙滩泥沙流失严重,难以满足原设定的需求,亟需采取防护措施,阻止沙滩泥沙进一步流失,提高沙滩稳定性。本研究采取现场调查、泥沙采样分析、理论分析、泥沙水力特性实验、波浪泥沙整体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对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为整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图1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区位示意图Fig.1Location of artificial beach for coastal water⁃city in Weifang

1 自然条件及沙滩侵蚀原因

1.1 自然条件

根据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海域的实测资料,分析得知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征[1-2]:

(1)潍坊海域临近黄河口外无潮点,潮差较小,多年平均1.6 m,沙滩前缘潮流不强,大潮平均流速在0.2 m/s以下。常浪向与强浪向均为NE向,强浪多出现在冬季,春秋两季亦多发,夏季海面较为平静。

(2)沙滩临近海域正常天气下含沙量不高,垂线平均在0.1 kg/m3以内,水下底质以细沙为主,伴有粉砂,河流来沙量很小;沉积物平均中值粒径为0.108 8 mm,属细砂物质。

(3)莱州湾海域海冰情况较恶劣,应引起重视。

(4)本区为冲积海积平原,以海积为主,河口区浅滩宽阔平坦,近岸多为盐田和养殖区,多有石堤护岸。本区虽处莱州湾顶,但据多年测图对比和地貌调查结果认为,潍坊海域水下岸坡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海岸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没有恒定的外来沙源补给。

1.2 沙滩侵蚀的成因分析

依据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的侵蚀现状进行了勘查,从地貌学、动力学及平衡岸线理论多种角度对沙滩侵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当前正处在严重的侵蚀变迁过程中,沙滩中东段侵蚀最强,大量土工布出露,最高侵蚀位置接近围堤胸墙处,岸坡陡峭,局部沙滩段已消失;沙滩西侧堤根出现较新堆积台地,岸坡较缓且滩沙较蓬松。自竣工后半年左右,沙滩高程最大变幅可超过3 m。

(2)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无外部沙源补充,在波浪作用下的侵蚀不可避免。综合以上对地貌、岸线演变与动力条件的分析,沙滩侵蚀的主要动力来自NE向波浪的持续向西输沙,以及强风暴潮作用下的集中沿岸、离岸输沙。当前条件下,沙滩东段缺乏对NE向浪的有效掩护,无法抑制持续的向西输沙,同时由于西侧防波堤较短,沿岸输移的泥沙可绕过西防波堤堤头流出沙滩区,风暴潮作用下滩沙亦可同时向西与向海损失。

因此,要解决沙滩的稳定性问题,必须建设整治建筑物,阻挡或削减来自NE向的波浪直接作用,降低沙滩前沿波高,并阻断沿岸输沙。

2 模型概况

2.1 模型范围及比尺

本试验为波浪沿岸输沙整体物理模型。根据模型试验规程要求,结合试验场地,兼顾造波板起波水深及地形因素,经多种综合分析对比确定,模型水平比尺λl=80,垂直比尺λh=40,变率为2。模型南边界为滨海水城围堤胸墙,标高为+7.8 m(理论基面,下同),北边界至-2.0 m等深线处,东边界至东防波堤东侧1 000 m,西边界至西防波堤西侧800 m。模型范围涵盖了整个人工沙滩、东、西防波堤和2.0 m等深线以内的浅滩水域,并预留一定过渡段和边界范围;模型起波点设置在理论基面约-2 m处,造波板长度为18 m,造波方向选取为NE向。为避免波束向两侧水域扩散,造波板两侧设置导波板(图2)[3-4]。

2.2 人工沙滩设计形式

人工沙滩岸线长度约1.6 km,由铺砂段和东西两侧防波堤组成,其中防波堤长度均为250 m。沙滩剖面铺设主要分两段,上段为设计高水位(+2.64 m)以上至滨海新城围堤胸墙处,该段采用坡度约1:50,沙滩铺设厚度1.0 m;下段为设计高水位以下向海,该段采用坡度1:25,沙滩铺设厚度1.5 m。沙滩坡脚位置处高程约-0.03 m。为起到保滩作用,设计高水位处铺砂下方埋设大型充填袋;沙滩水下坡脚处抛填100~150 kg的块石。根据现场沙滩多个样品的分析结果,人工沙滩滩沙中值粒径在0.61~0.70 mm,平均0.67 mm。

2.3 模型沙的选择

波浪沿岸输沙整体物理模型选沙时,应按沿岸输沙及岸滩冲淤变形相似要求选取天然沙或适宜的轻质沙。考虑到水力特性、含水率与级配条件与滩沙尽可能接近,以及兼顾泥沙颗粒加速度相似,本次研究中首选天然沙作为模型沙,并亦选取塑料轻质砂作为比选预备方案。

根据现场滩沙的沉降试验和起动试验,参照沙玉清公式和佐藤-田中公式,最终选择原型沙D50=0.27 mm作为模型沙,基本满足岸滩冲淤的泥沙沉降相似和起动波高相似条件。

2.4 模型验证

根据上述沙滩侵蚀的成因分析,人工沙滩侵蚀的主要动力来自NE向波浪的持续向西输沙,以及强风暴潮作用下的集中沿岸、离岸输沙。为此,模型验证主要内容是根据波浪条件下的地形变化。

图2物理模型布置平面示意图Fig.2Layout of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2.4.1 试验地形

波浪泥沙整体物理模型地形验证依据2011年10月滨海水城人工沙滩竣工地形图和2012年4月人工沙滩实测水深图。

2.4.2 动力组合条件

根据《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规定,对潮差较小海域,可采用平均潮位进行试验。然而,考虑到人工沙滩前方海域水深较浅,多在-2 m以内。因此,在水位选取中采用平均高潮位(+1.96 m)、平均水位(+1.23 m)和平均低潮位(+0.36 m)组合的手段,其权重各占33%。值得指出的是,根据对沙滩侵蚀成因的分析结论,波浪侵蚀的最高位置可达+5.2 m处,体现出风暴潮的强烈侵蚀作用。因此,人工沙滩侵蚀的成因不仅为年平均波浪条件,还必须考虑极端风暴潮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对人工沙滩前缘动力组合条件的选取上,不仅考虑了正常条件,亦同时考虑两场典型风暴潮作用(表1)。

2.4.3 地形观测方案

采用超声地形仪自动测量水下地形,地形变化采用断面控制,动床区域由西向东布设17条断面。断面起点为滨海水城围堤胸墙,终点为0 m等深线,测点间隔为5 m(图3)。

根据2011年11月~2012年4月历时半年的各断面平均高程冲淤变化及验证试验结束后的沙滩地貌平面形态。经统计,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对实测值而言,沙滩高程变化除西防波堤堤根处淤积外,其他断面均为冲刷,其中最大冲刷位置约在11#和12#断面处,分别为2.27 m和2.09 m,且沙滩东段冲刷幅度明显大于西侧。

(2)试验结束后,模型地形变化趋势与原型基本相同。对断面平均冲刷深度而言,原型与模型分别为1.20 m和0.99 m,各断面的冲淤值,与原型相比误差范围在-0.19~+0.68 m,平均为0.24 m。

(3)整个人工沙滩的损失量,原型与模型分别为40.2万m3和33.2万m3,偏差为-17%。

(4)西侧1#~7#断面处,原型与模型冲淤基本相当,最大误差为0.19 m。东侧8#~17#断面处,原型与模型冲淤形态亦相近,其中平均潮位(+1.23 m)以下水域,两者变化相差不大,平均潮位以上至岸边水域的冲刷深度,模型略小于原型,平均差值为0.61 m,误差为-19%,两者的最大误差为0.89 m。

(5)模型反映出的沙滩地貌形态与现场基本相近,其中西防波堤附近滩面呈淤积态,并出现弧形湾状结构;而东防波堤附近滩面冲刷较强。

总体来说,模型可较好反演沙滩的地貌演变规律,无论从岸线形态、断面冲淤分布还是冲淤量级角度均和现场较为一致,证实了模型沙及动力组合选取的规律性是合理的。

表1试验动力组合情况Tab.1Hydrodynamic force of the experiment

图3模型地形验证水深断面布置图Fig.3Layout of depth sections for terrain verification of the model

3 试验方案

3.1 试验方案

根据对沙滩侵蚀成因的分析,防护工程的重点在于阻挡来自NE向的波浪,并阻断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此外,由于原西防波堤长度较短,侵蚀的滩沙可绕过堤头向外海流失,因此,亦应加强对西侧滩沙的防护。为分析人工沙滩的稳定性、计算沙滩损失量以及评价工程设计方案的整治效果。根据工作大纲要求,模型进行了3组工程方案试验,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人工沙滩铺砂状况和波况不同,而各方案的工程方案相同,其主要由东、西防波堤和其间的丁坝组成(图4)[5]。

(1)东防波堤。在原东防波堤的基础上,向外海延伸、加长防波堤,形成圆弧形防波堤,堤顶宽5 m,标高堤顶标高:原东防波堤为+5.0 m,延伸段为+3.5 m,防波堤总长762 m。东防波堤建设目的在于阻挡来自NE向的来浪。

(2)西防波堤。在原西防波堤的基础上,延伸、加长防波堤,堤顶宽5 m,堤顶标高:原西防波堤为+5.0 m,延伸段为+3.5 m,防波堤总长620 m。西防波堤延长目的在于拦截向西的沿岸输沙。

(3)勾头丁坝。在东防波堤西侧700 m处兴建一条勾头丁坝,堤顶宽5 m,堤顶标高:堤根处为+5.0 m,向海方向按1:50的坡度延伸至+2.64 m,其长度约为150 m,其后均为+2.64 m直至堤头,丁坝直线段长度431 m,西侧勾头长度为180 m。丁坝建设目的有二,其一为起到更好的波浪掩护效果,其二为分隔两侧海湾,降低沙滩东西两侧的滩沙交换。

对防护工程整治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指标,共计3个工况,分别列举如下:

(1)工况1:现状地形下防护效果。试验目的在于确定当沙滩不进行再次补沙的条件下,防护工程建设后人工沙滩的损失情况。

(2)工况2:设计铺砂地形下防护效果。试验目的在于确定当沙滩重新补沙至原始设计形态时,防护工程建设后人工沙滩的损失情况。

(3)工况3:设计铺砂地形时,极端风浪作用下防护效果。试验目的在于确定当沙滩重新补沙至原始设计形态时,一次极端风暴潮作用下人工沙滩的损失情况。

至于动力组合,工况1和工况2试验采用验证时确定的水位、波浪组合条件进行延长至1 a;工况3中选取极端高水位作用下10 a一遇风暴潮浪作用24 h条件。

图4丁坝防护工程方案平面布置图Fig.4 Layout of scheme for spur dik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4 试验方案成果

4.1 波浪掩护效果分析

为研究防护工程建设前后人工沙滩附近水域波浪变化情况,模型中共布设11个测波点,其中外海、口门附近水域及湾内分别布置了3个、2个和6个测波点。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未建防护工程条件下,由于海域缺乏对NE波浪的掩护,海区开敞,从而自起波点处直至人工沙滩前沿,波高变化幅度不大。

(2)防波堤工程实施后,受其阻挡作用,波浪在口门处发生绕射,使得波向改变,减小了由斜向浪引起的强沿岸流;受丁坝掩护作用影响,在正常波浪条件下可阻断沿岸流,令其无法贯穿整个沙滩段。

纳入标准:(1)已经置入起搏器的患者;(2)具有完整动态心电图资料的患者;(3)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将知情同意书签订,而且通过医学伦理会批准。

(3)防波堤工程实施后,掩护区域波高明显降低,其中正常水位条件下波高变幅最大,防波堤后方波高衰减率达80%左右;然而,风暴潮水位时,由于有部分越堤浪进入掩护区域,防波堤后波高减小幅度相对较低,在60%左右。

总体来说,防护工程建设后,可较大幅度改善掩护区内的波浪条件,且使得波向改变,沿岸流无法贯穿整个沙滩段。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讲,防护工程建设后,应较大程度改善沙滩的侵蚀现状[6]。

4.2 试验方案成果分析

4.2.1 现状地形下年损失情况

根据现状地形条件下,工程建设后沙滩地貌及断面冲淤情况,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地形冲淤量角度,当防护工程实施1 a后,西海湾的西部和中部地形淤高,平均淤幅分别为0.28 m和0.23 m,东部和D4#断面冲深,分别为0.51 m和0.38 m;东海湾除D10#断面淤积0.27 m外,其他断面均冲刷,平均冲深0.36 m。即东海湾体现为冲刷,西海湾体现为冲淤相间。

(2)防护工程实施1 a后,人工沙滩损失量约为6.5万m3。

总体看来,防护工程建设后,东侧岸线仍可有一定程度的蚀退。实际上,当前东防波堤堤根高程为+5.0 m,延伸段高程为+3.5 m,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正常来浪,但在极端风暴潮作用下,水位可达到接近+4.82 m处,防波堤均被海水淹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挡浪效果。与防护前相比(滩沙半年损失量30万m3),工程修建后,防波堤外缘的正常来浪被完全阻挡,风暴潮浪亦得到一定消减,故其防护效果显著(年损失量6.5万m3)。

4.2.2 设计地形下年损失情况

据设计铺砂地形条件下,工程建设后沙滩地貌及断面冲淤情况,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地形冲淤量角度,当防护工程实施1 a后,西湾两侧表现为微弱淤积,堤根处(D1#~D2#)平均淤高0.52 m,(D1#~D2#)平均淤高0.13 m,中间段出现冲刷,平均冲深0.07 m。东湾(D11#~D17#)出现冲刷,平均冲深0.63 m。

(2)防护工程实施1 a后,人工沙滩损失量约为7.7万m3,约占总铺砂量的7%。

与现状地形工况类似,防护工程建设后,东侧岸段呈冲刷趋势,而西侧岸段呈冲淤相间趋势。与现状地形工况不同的是,设计铺砂地形条件下,东防波堤堤根处冲深减小,其原因在于其高程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减波浪作用,从而掩护了东侧堤根段沙滩。而13#断面处由于在风暴潮浪越堤的直接作用下,波高仍较大,从而侵蚀最为严重。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风暴潮作用下,由于丁坝两侧沙滩高程较高,从而滩沙可在越堤沿岸流的作用下向西湾输沙,导致西湾沙源相对充沛,丁坝西侧堤根附近出现堆积体,且有滩沙覆盖于丁坝之上。这一现象可使得东湾的滩沙在极端风暴潮作用下仍可向西湾输送。因此,如要断绝东西两湾滩沙交换,应将丁坝近岸段高程进一步加高,使其不再过沙;或通过风暴潮过后采用维护手段,将西湾堆积的滩沙重新搬运回东湾。

4.2.3 风暴潮冲淤及损失量

根据设计铺砂地形条件下,在10 a一遇波浪作用24 h条件下,防护工程建设后沙滩地貌及断面冲淤情况,经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10 a一遇波浪作用24 h条件下,西海湾(D1#~D9#)两侧表现为淤积,东、西部平均淤浅0.09 m和0.42 m,中间为冲刷,平均冲深0.19 m。东海湾(D11#~D17#)冲刷,平均冲深0.19 m,丁坝附近D10#断面平均淤高0.08 m。

(2)10 a一遇波浪作用24 h条件下,人工沙滩损失量约为1.2万m3,约占正常年损失量的16%左右。

4.2.4 小结

(1)如考虑风暴潮作用,现状地形条件下防护后沙滩年损失量6.5万m3;设计铺砂地形条件下防护后沙滩年损失量7.7万m3,约占总填方量的7%左右;极端高水位遭遇10 a一遇大浪作用24 h条件下,沙滩损失量为1.2万m3,约占年损失量的16%左右。

(2)如不考虑风暴潮作用,正常天气下防护后沙滩年损失量仅2~3万m3。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一量级较小。此外,与防护前相比(滩沙半年损失量30万m3),防护工程修建后可有效降低沙滩的年损失量,工程效果良好。

(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潍坊海域风暴潮频发,且增水严重。防护工程建设后,仍不可避免极端风暴潮增水作用下的滩沙损失,因此应引起特别重视。

5 优化方案成果分析

5.1 优化方案

根据对初步设计方案的试验研究,所建防护方案可有效掩护人工沙滩,损失量较现状条件下可有较大改善。然而,在试验中亦观察到,由于丁坝高程相对东西两侧防波堤而言仍较低,从而在风暴潮增水作用下,东湾内泥沙可在越堤沿岸流的作用下将泥沙向西湾搬运,丁坝上方有沙体覆盖。为增强丁坝的拦沙效果,模型进行了优化方案试验。即将丁坝坝根附近150 m加高至+5.0 m(理论基面),而后按线性递减,至丁坝外海端部处高程为+2.64 m,东西防波堤形式与高程与初步方案相同(图5)[7]。

5.2 优化方案成果分析

(1)从地形冲淤量角度,与初步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实施1 a后,西湾整体表现为微弱冲刷,平均冲幅为0.02 m,东湾亦为冲刷,平均冲深0.42 m。对整个沙滩而言,平均冲刷幅度为0.19 m。

(2)防护工程实施1 a后,人工沙滩损失量约为6.4万m3。约占总铺砂量的6%。

实际上,由于沙源缺乏外部补充,丁坝的加高仅改变了局部流态与波浪条件,其影响主要阻断为东湾内泥沙在越堤沿岸流的携带作用下进入西湾。因此,对整个沙滩而言,优化方案引起的总损失量与初步方案差异不大,平均冲刷幅度分别为-0.19 m和-0.20 m。丁坝方案改变主要影响东西两侧湾内的泥沙分配。

据试验结果统计,丁坝加高后,东湾东段由于动力条件未改变,从而冲刷幅度与初步方案相近,而至东湾西段,特别是丁坝堤根处,由于加高后丁坝可进一步拦截泥沙越过坝顶进入西湾,从而D10#断面处堆积增强,且D11#~D12#断面处沙滩侵蚀量亦有所降低。对西湾而言,由于缺乏来自东湾的泥沙越堤泥沙补给,从而整个湾内由微弱堆积转为微弱冲刷。总体来说,优化方案实施后,整个沙滩的年损失量有一定的减小,且抑制东湾内泥沙在风暴潮增水作用下向西湾输送,可达到优化目的[8]。

图5优化方案平面布置形态示意图Fig.5Layout of optimization scheme

6 结论和建议

(1)潍坊海域潮差较小,多年平均约为1.6 m,沙滩前缘潮流强度不高,大潮平均流速在0.2 m/s以下,属弱潮环境。常浪向与强浪向均为NE向,强浪多出现在冬季,春、秋两季亦多发,夏季海面较平静。正常天气下沙滩前缘海域含沙量不高,垂线平均在0.1 kg/m3内,底质以细沙为主,伴有粉沙,河流来沙量很小。冬季可出现冰情。

(2)潍坊滨海水城人工沙滩侵蚀的破坏性动力为来自NE向波浪的持续向西输沙,铺设于滩面的黄金沙在波浪作用下悬浮,并在沿岸输沙作用下绕过原西防波堤堤头向西侧外海流失。此外,风暴潮作用下的沿岸和离岸输沙亦是重要原因。

(3)正常天气下年损失量:防护工程修建后,在原设计铺砂地形均铺设人工沙条件下,如不考虑风暴潮作用,正常天气下人工沙滩年损失量约为2万m3。然而,潍坊海域风暴潮发生频率较高,因此需关注风暴潮作用下的沙滩损失。

(4)极端条件下年损失量:防护工程修建后,在原设计铺砂地形均铺以人工沙条件下,在极端高水位下如遭遇10 a一遇大浪作用24 h条件下,沙滩损失量为1.2万m3;如考虑各种极端情况在1 a中均有发生,沙滩年最大损失量为7.7万m3。

(5)优化方案实施后,防护工程实施1 a后,人工沙滩年损失量约为6.4万m3,约占总铺砂量的6%;且抑制东湾内泥沙在风暴潮增水作用下向西湾输送,达到了优化目的。根据国内外人工沙滩整治经验,本防护工程实施后,人工沙滩的变化、损失量级均属较小范畴,表明工程效果良好。

(6)建议在沙滩建设初期,适当多铺黄金沙。尽管黄金沙会有一部向海分摊,但不会流失到湾外;而且向海分摊的黄金沙在小浪作用下一部分还会被推回到滩面上,这个调整过程对沙滩的稳定非常有利;防护工程可以保证黄金沙不流失到湾外,因此每年均进行维护是不必要的,一般在沙滩变形较大、影响景观及使用的情况下才需维护。恢复沙滩的形态可通过“人工挖掘搬运”和“适当补充新沙”两种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JTS 145-2-2013,海港水文规范[S].

[2]侯志强,严冰,刘涛,等.潍坊港总体规划建港条件分析及泥沙淤积研究[R].天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2011.

[3]JTJ/T 234-2001,波浪模型试验规程[S].

[4]JST/T 231-2-2010,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S].

[5]杨正已.波浪作用下抛石堤的稳定性及消浪特性[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81(3):34-45. YANG Z J.Stability and wave eliminating features of rubble⁃mound breakwater under wave function[J].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1981(3):34-45.

[6]杨燕雄,张甲波.静态平衡岬湾海岸理论及其在黄渤海海岸的应用[J].海岸工程,2007,26(2):38-46. YANG Y X,ZHANG J B.Static Equilibrium Headland⁃bay Coast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oasts of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J].Coastal Engineering,2007,26(2):38-46.

[7]戴志军,李春初.华南弧形海岸动力地貌过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庄骅,吴明阳,刘国亭.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港区增深可行性研究[J].水道港口,2014,35(2):148-153. ZHUANG H,WU M Y,LIU G T.Feasibility analysis of different depth plan in Shanghai Yangshan Deepwater Port Phase IV Proj⁃ect[J].Journal of Waterway and Harbor,2014,35(2):148-153.

Research on effect of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seashore water city artificial beach in Weifang based on physical model tests

WU Ming⁃yang,ZHANG Rui⁃bo,XIE Ming⁃xiao,ZHANG Yi⁃feng,LIU Guo⁃ting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Port Hydraulic Construction Technology,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Sediment,Ministry of Transport,Tianjin 300456,China)

Th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for the artificial beach in Weifang seashore tourism resort was re⁃search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condition of the engineering sea area and the reason for the beach erosion,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tests of the sediment,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spur dik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wave⁃sediment physical model tests.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struc⁃tive erosion mostly comes from the continuous sediment transport by NE direction wave.The annual sediment loss is about 20 thousand cubic meters under normal weather conditions.The sediment loss is 12 thousand cubic meters under 10 years frequency wave for 24 hours at extreme high water level,and the annual loss will be 77 thousand cu⁃bic meters.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optimized scheme,the annual loss will be 64 thousand cubic meters,which accounts for 6%of the total sediments,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s from east bay to west bay under storm surge effect.Then the goal of the optimization is achieved.

artificial beach;wave;scheme;model test

U 656.3;TV 139.16

A

1005-8443(2015)06-0467-07

南通拥有五个一类开放口岸

2015-03-16;

2015-04-01

吴明阳(1963-),男,福建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海岸河口泥沙运动及淤积方面研究。

Biography:WU Ming⁃yang(1963-),male,professor.

本刊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南通洋口港区口岸不久前通过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验收组验收,南通市成为拥有五个一类开放口岸的地级市。洋口港区位于长江口北翼,于2008年建成并实现通航。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作出批复,同意洋口港区对外实现一类口岸开放。随着洋口港区口岸开放通过验收,南通市形成了海陆空俱全的全方位、立体式口岸开放格局。(殷缶,梅深)

猜你喜欢

丁坝损失量风暴潮
煤层瓦斯损失量计算方法探讨及其实践*
2012年“苏拉”和“达维”双台风影响的近海风暴潮过程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丁坝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防范未来风暴潮灾害的绿色海堤蓝图
关于石嘴山矿区煤层气含量测试中损失量计算的探讨
基于多变量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风暴潮临近预报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福建省风暴潮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考虑水流紊动的丁坝下游回流区水流挟沙力研究
灭菌设备、容器对样品试剂损失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