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5-06-29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小学廖宗跃
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小学 廖宗跃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科教学也同样,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过程,培养认知方式,注重情感融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化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实现。对学习数学来说,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疑,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借助于外界因素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主动地尝试和探索达到问题的解决。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这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提问,还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有问题可提。如教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消去相同个数的‘0’的有余数除法”时,我先让学生计算2800÷900,得到的商都是3,而余数大部分是1,也有10或100.这时,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余数究竟是1,还是10或100呢?我叫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但意见还是不统一,有的认为余数1是正确的;有的认为余数100是正确的。接着我让学生看课本例题,才知道余数100是正确的,但是很多学生的心里还有疑问。最后用“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商不变而余数变了的道理,使学生消除疑问,也提高了计算这类题目的准确率。
三、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活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活动,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操作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
如在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先算206×358=73748。在验算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把乘十位数的0去乘被乘数这一步省略掉了,于是我请把0省略和没有省略的两位同学分别把算式抄在黑板上,并问两种算法是否都对?那种简便?我表扬了省略用0乘这一步的同学。我之所以特别重视表扬这些学生,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激励全体学生今后更好地创造性学习。
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这课堂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们计算448×603,并提出“你认为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结果有好多学生开动脑筋,采用了自己认为比较简便的方法。一种方法是算出448×3=1344以后,用百位上的6去乘448时,只是把1344×2的得数2688抄到适当的位子上,再求出积。另一种方法是认为交换因数后的603×448比原式简便,进位直接写,都为不出错。还有一种方法也是交换因数后相乘,算出603×8=4824以后,十位和百位上的4去乘被乘数时,都是把4824折半照抄。这些方法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小学生说,都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四、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在知、情、意、行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感情的诱发和融入学生内心感到学习数学是有很大乐趣的。教师要充分热爱学生和信任学生,对学生要和蔼可亲,尽是用商量口吻讲话,一般不用“指令式”语言。对学生的提问,即要表示欢迎,又不急于表态,只作必要启发和诱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更多一份关心,更多一份耐心,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给他们的爱是真诚的,并认识到自己能够进步,已经有进步,但还不够,还要更加努力。
例如我曾经让学生解答右题:
在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如图),求阴影部分面积。学生解答以后,我先叫一位学生讲他的解法:
4×1÷2+4×3÷2=2+6=8(平方厘米)。很多同学说他的解法是错的,因为图上没有1和3.真的错了吗?通过引导,我有意识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说他是用假设法求解,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接着我问大家还有别的解法吗?很多同学这样解:4×4-4×4÷2=16-8=8(平方厘米)。还有的同学这样解:4×2=8(平方厘米)。他说:“我是把阴影部分看成半个正方形来计算的。”以上的不同解法反映了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使大家都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