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张拉工艺在应天河大桥箱梁预制施工中的应用
2015-06-28汪鸣玉
汪鸣玉
(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8)
智能张拉工艺在应天河大桥箱梁预制施工中的应用
汪鸣玉
(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8)
一、工程概况
应天河大桥为江阴市江阴大道D标控制性工程,该桥主线上跨应天河桥梁。应天河为Ⅵ级航道,通航净空为22*4.5m,与江阴大道交角63°,交叉桩号为K17+749。分幅双向八车道标准断面宽52.5m,应天河桥梁平面位于直线和R=4000m的圆曲线上,桥梁中心桩号为K17+749,全桥共分3联跨径布置左幅为(5×30)m+ (40+70+53m)+(5×30)m ,右幅(5×30)m +(53+70+40m)+(5×30)m。桥梁起点桩号为K17+513.900,终点桩号为K17+984.100,桥梁总长470.200m。,本桥上部结构为30米预应力砼箱梁结构形式和悬浇箱梁,本桥预制箱梁合计160片。
二、智能张拉工作原理
智能张拉系统由系统主机、张拉仪、千斤顶三大部分组成、以应力为控制指标,伸长量作为校对指标,实现应力与伸长量双控的目标。系统通过传感技术采集每台张拉设备(千斤顶)的工作压力和钢绞线伸长量(含回缩量)等数据,并实时将数据传输给系统主机进行分析判断,同时张拉设备(泵站)接收系统指令,实时调整变频电机工作参数,从而实现高精度实时调控油泵电机的转速,实现张拉力及加载速度的实时精确控制。系统还根据预设的程序,由主机发出指令,同步控制每台设备的每一个机械动作,自动完成整个张拉过程。具体见下图1。
图1 智能张拉工作原理
三、实例操作过程
图2 张拉断面
R2-6中跨中梁共有钢绞线10束,型号均为4Φ15.2mm,其
张拉顺序为N1-N3-N5-N2-N4 ,分布见下图2:
1、清理管道:用空压机提供的高压风清理预应力管道;
2、钢绞线下料:根据图纸设计,钢绞线下料长度为梁体内长度+单端65cm工作长度;钢绞线采用砂轮切割机切断,下料完成后即进行穿束;
3、钢绞线穿束:穿束前,先对钢绞线进行疏束,即用锚具从钢绞线一头疏到另一头,边疏束边用扎丝每隔1m绑扎钢绞线,疏束完毕后将钢绞线穿入端用透明胶带绑缠牢固。采用人工穿束;
4、张拉设备就位:钢绞线张拉各种设备安装顺序:锚具—夹片—限位板—千斤顶—工具锚—工具夹片;
5、张拉防护设施就位:警戒线、防护钢板。
6、张拉:
(1)、锚下控制应力为0.75fpk=0.75*1860*140*4=781.2KN
(2)、第一阶段10%应力=781.2*0.1=78.12KN 持荷30s
(3)、第二阶段20%应力=781.2*0.2=156.24KN 持荷30s
(4)、第三阶段100%应力=781.2KN 持荷300s
(5)、第一阶段伸长量A1,第二阶段伸长量A2,第三阶段伸长量A,锚固回缩量2*6=12mm,工作长度130cm伸长量6mm。计算实际伸长量L(mm):L=(A2-A1)+(A-A1)+(12+6)
(6)、中跨一片预制箱梁预应力钢绞线设计伸长量Lo(两端)mm
N1N2N3N4N5243243243242242
(7)、所有预应力张拉均要求伸长量与张拉力双控,以张拉力为准,要求实测伸长量与设计伸长量误差在±6%以内。测定伸长量要扣除非弹性变形引起的全部伸长量,即:94%≤(L-LO)/ LO≤106%。
(8)、张拉完成之后,用水泥砂浆进行封锚,待压浆完成之后,在用砂轮机进行切割。
四、数据收集分析
在智能张拉中实时的、直观的对张拉控制应力、实际伸长值、初应力、张拉曲线等指标进行控制,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理,具体见下图
图3 张拉时显示界面-1
图4 张拉时显示界面-2
图5 智能张拉数据
图6 传统张拉数据
通过上述张拉数据的收集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与传统张拉工艺相比,应用智能张拉工艺,在数据采集方面更为方便、数据查看比较直观、数据成型更为规范;在张拉力控制方面:由于其在双控张拉中同步性比较好,基本可以做到同时张拉,且两个油泵的进油速度可以智能控制加载速率,使得张拉应力控制的比较均匀稳定、无较大波动;伸长值控制方面:电脑自动计算出结果,节省操作人员,杜绝人为造假,数据较为稳定,更接近于设计,保证了工程质量。
五、结束语
在交通建设领域,预应力张拉是桥梁结构(包括大桥、公路桥、高架桥、立交桥等)是否能达到使用寿命的关键。在传统预应力施工中,施工人员监测施工质量受人为因素干扰,难以达到新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甚至产生安全隐患。智能张拉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时采集数据,自动进行调整,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施工精度和质量远远超过传统技术,完全符合规范要求,攻克了长期困扰交通建设者的质量控制难题,可以显著提高桥梁耐久性和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适合大规模推广。
U445
B
1007-6344(2015)04-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