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语气词“么”“吗”的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为考察对象

2015-06-28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气测度副词

赵 颖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近代语气词“么”“吗”的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为考察对象

赵 颖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语气词“吗”和“么”具有渊源关系,但二者的语用功能并不完全重叠。“吗”在清代得到广泛运用,与“么”并存,彼此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文章通过对京话小说《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相关用例的计量统计,描述了“么”“吗”在二书中的分布情况,并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揭示了“么”“吗”的语用特点及兴替关系。

语气词;么;吗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语气词“么”源于反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无”,语气词“吗”是“么”历时演变的结果。据王力、潘允中等人的研究,“吗”在清代以前比较罕见。文章拟对清代两部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京话小说《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以下简称《红》和《儿》)中的语气词“么”“吗”进行计量统计,借以考察“么”“吗”的分布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兴替关系。

文章选用的《红》为1975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十回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①。所选用的《儿》则是1983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

一、语气词“么”“吗”源流概说

对于“么”“吗”的来源和流变,吕叔湘、王力、太田辰夫、孙锡信、钟兆华、张林林等诸多学者均有论及。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归结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吗”来源于“么”,而“么”的前身是“无”。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从语音上阐释了它们的演变过程:“无”的上古音是mǐua,文言音逐渐变为轻唇wu,而白话音丧失了韵头只保留了重唇m。王力先生还引用粤语和客家话中“冇”来证明“么”由“无”演变而来。“么”在中古属戈韵,起初念mua,后韵头失落变为ma,后人采用适合于后代音系的谐声偏旁“马”字,写作“吗”②。潘允中先生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演变过程是从“未”“无”到“么”“吗”,并认为“吗”作疑问语气词较晚,已发现的最早用例出现在《红》中。另外,日本学者太田辰夫也持此种观点。

第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钟兆华对第一种观点中“么”到“吗”的演变持不同意见。他在南宋《江邻几杂志》③中发现了迄今为止疑问语气词“吗”的最早用例,打破了“吗”始于《红》的说法。此外,他还从韵文用韵的角度将“么”分出了“么1”和“么2”。“‘磨’、‘摩’、‘么’、‘末’都是‘么1’的不同文字表示形式。它们和后来的‘吗’是两回事。”④“么2”是以“ma”为音读的疑问语气词,出现时间不晚于北宋末年,这才是“吗”赖以产生的历史语音基础。

第三,张林林和徐杰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根据“吗”可以同反复问句中的“不”“没有”相置换的事实,发现“吗”同“没(有)”在共时平面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另外,“没(有)”还可以和语气词“啊”组成“没啊”,根据汉语的语音演变规律,“没啊”演变成“吗”是完全可能的。

综合上述观点,可以大致勾勒出“么”和“吗”的演变过程:“无”本为动词,秦汉时经常用在“有NP无”的反复问句中;从唐代开始,“无”的语义进一步虚化,语法意义逐渐增强,并最终在反复问句的句末变成了疑问语气词。作为“无”的音变形式,“么”“吗”全面继承了“无”的表疑问语气的功能。

二、语气词“么”“吗”在二书中的使用情况

“么”“吗”作为近代汉语语气词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红》和《儿》中既有传疑的功能,又有传信的功能。

(一)表疑问语气的“么”“吗”

《红》《儿》中疑问语气词“么”“吗”的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疑问语气词“么”“吗”的使用情况

疑问语气词是汉语针对疑问范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处理方式,是传达羡余疑问信息的辅助性疑问手段,是疑问句中附着于疑问语调之外的形式标记,无论它们本身是否负载信息,一律在句中发挥独特的语用功能。

疑问语气词“么”“吗”可出现于是非问句中,一般是在表肯定或否定的陈述句基础上加上疑问词“么”或“吗”构成,其疑问语气是句末疑问词“么”或“吗”赋予的。是非问句可根据疑问度的不同分为一般是非问、测度问和反诘问。

1.用在一般是非问句中

一般是非问句是全疑而问,说话人不知答案是“是”还是“否”,信疑各为1/2。“么”“吗”可用于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中。

A.用肯定形式发问。例如:

(1)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红》第二回)

(2)褚一官道:“你老人家知道咱们道亲里头有位使弹弓子的吗?”(《儿》第十七回)

B.用否定形式发问。例如:

(3)宝玉因问:“大哥哥今日不在家么?”(《红》第七回)

(4)安太太道:“不用甚么了。你没跟大爷去吗?”(《儿》第二十回)

2.用在测度问句中

测度问句的疑问度低于一般是非问句,语气介乎疑问和陈述之间,说话人对事情有一定的推测和判断,但不确信;或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出于礼貌的原因,遂以问句的形式谦虚、委婉地进行提问。“么”“吗”可用在表肯定性的猜测和否定性的猜测两种测度问句中。

A.表肯定性的猜测。例如:

(5)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红》第八回)

(6)正说着,老爷见公子拿着稿子过来,问道:“你倒做完了吗?”因说:“既如此,我们早些吃饭,让你吃了饭好誊出来。”(《儿》第三十四回)

B.表否定性的猜测。例如:

(7)乌大人见他还没事人儿似的,便问:“难道你没的信么?”(《儿》第四十回)

(8)(安老爷)因大概问了问何人跟随,一路行色光景,随即问道:“你难道没下场吗?”第一句公子就不好登答。(《儿》第十二回)

疑问语气词“么”通常还跟表猜测的疑问副词“敢”“莫非”等共现。例如:

(9)(晴雯嫂子)“你一个作主子的,跑到下人房里作什么?看我年轻又俊,敢是来调戏我的么?”(《红》第七十七回)

(10)你叫安学海?你莫非就是作过南河知县被谈尔音那厮冤枉参了一本的安青天安太老爷吗?(《儿》第十五回)

(11)张姑娘道:“敢则老年官员都没顶儿吗?这我可又知道个古记儿。”(《儿》第三十七回)

3.用在反诘问句中

反诘问句是无疑而问,“反问句虽然采用问句的形式,但说话人心目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看法,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没有什么疑惑的因素,即信1而疑0”⑤。“么”“吗”可以用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发问。

A.用肯定形式发问,深层则表达否定的语义。例如:

(12)姑娘笑道:“岂有此理,难道咱们还管给他打扫地面么!”(《儿》第九回)

(13)白脸儿狼说:“你老可要我作甚么呀?有跑堂儿的呢!店里还怕短人使吗?”(《儿》第四回)

B.用否定形式发问,深层则表达肯定的语义。例如:

(14)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红》第二十三回)

(15)老爷听了这话,心下一想:“要是这样的顽法,这岂不是拿着国家有用的帑项钱粮,来供大家的养家肥己胡作非为么?这我可有点子弄不来了。”(《儿》第二回)

(16)不然,这等一个人去,此番一去,知他怎么个下落呢?可不心疼死人吗!(《儿》第十四回)

《儿》里的反诘问句中,“么”“吗”还经常用在“有+个”格式的末尾,两者共同作用,语气更为强烈,这种用法两本书中一共出现了16例,例如:

(17)只是你不曾想想,世间可有个行囊里装着两三千银子,去找馆地当师爷的么?(《儿》第五回)

(18)老弟你想,这楼上的人要坐大了功夫儿,有个不成烤焦包儿的吗?(《儿》第三十二回)

(二)表非疑问语气的“么”“吗”

《红》《儿》中非疑问语气词“么”“吗”的使用情况见表2。

表2 非疑问语气词“么”“吗”的使用情况

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均表达非疑问语气。“么”“吗”表达非疑问语气时主要用在陈述句和感叹句的句中或句末。

1.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以舒缓语气,也可以引起听话人对下文的注意。例如:

(19)袭人微微笑道:“这个么,是宝二爷的卧室。”那刘姥姥吓得不敢做声。(《红》第四十一回)

(20)九公道:“你听么,他不中我倒也平常,谁想他单单把我搁在末尾儿一名,叫我坐红椅子!……”(《儿》第十五回)

2.用在陈述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加强确信的语气,表示事情本应如此,道理显而易见。例如:

(21)凤姐儿说:“蓉哥儿,你且站住。你媳妇今日到底是怎么着?”贾蓉皱皱眉说道:“不好么!婶子回来瞧瞧去就知道了。”(《红》第十一回)

(22)安太太:“甚么话呢?这是个大礼吗!回来我可就从角门儿溜回去了,好把车让给你们送亲太太坐。”(《儿》第二十七回)

三、语气词“么”“吗”的用法分析

(一)“么”“吗”的语气分析

《红》《儿》中“么”“吗”的语气分析见表3。

表3 “么”“吗”所处语气的情况

“么”作为语气词在《红》中共有34例,在《儿》中共有142例;而“吗”作为语气词在《红》(庚辰本)中一例也没有⑥,在《儿》中多达218例,对比两组数据可发现“吗”在清代中晚期开始广泛使用,其使用频率远高于“么”。

“么”在《红》中主要表疑问语气,占总数的94.12%,仅有2处表非疑问语气,一处用于句中停顿(例(19)),另一处用于陈述句末尾(例(21))。而在《儿》中,“么”表疑问语气占总数的78.17%,虽仍居主体地位,但较《红》中“么”而言,下降了15.95%,表疑问语气功能逐渐减弱,表非疑问语气功能不断增强,比例上升为21.83%。

从“吗”在《儿》中的语用分布来看,表疑问语气占据绝对核心的地位,比例高达99.54%,而表非疑问语气仅有一处(例(22)),其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嘛”。可见,“吗”在使用之初,就是以疑问语气词的形态出现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吗”更是被看作可独立承担疑问功能的疑问语气词。

新语言现象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语言现象的消亡。“吗”作为新兴的疑问语气词,占据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么”表疑问语气的功能会完全被“吗”所取代。虽然“吗”的强势使得“么”表非疑问语气的用例有所增多,但“么”主要的语用功能依旧是表疑问语气。

(二)与“么”“吗”相关的句类分析

《红》《儿》中“么”“吗”所处句类的情况见表4。

表4 “么”“吗”所处句类的情况

从表4可知,“么”在《红》中多用于一般是非问句和反诘问句,较少用于测度问句。而在《儿》中,“么”用于一般是非问句的比例大幅减少,用于反诘问句的比例大幅增加,测度问句的比例则基本保持不变。可见,“么”的疑问作用在逐渐减弱。

“吗”在《儿》中主要用于反诘问句,比例高达85.25%,而用于一般是非问句反而最少,仅为5.53%。这三类句子疑问度的强弱排列为:一般是非问句>测度问句>反诘问句。疑问度逐渐减弱。从“吗”出现的频率来看,它主要表达的语气不在“疑”,不在于寻求听话人的回答,更在于表达说话人内心的情感。出现在测度问句中多于出现在一般是非问句中,这也同样证明了说话人更愿意主动去猜测,“吗”正是这种主观情感的外在标志。

从“么”“吗”的发展来看,两者都更倾向于用在反诘问句中,倾向于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三)“么”“吗”在表肯定语气和表否定语气句中的使用分析

“么”“吗”在表肯定语气和表否定语气句中的使用情况见表5。

表5 “么”“吗”在表肯定语气与表否定语气句中的使用情况

在一般是非问句中,“么”“吗”出现在肯定形式中占绝大多数,几乎是否定形式的3倍,《红》中甚至高达5倍。可见,说话人多从肯定角度发出疑问。

在测度问句中,“么”“吗”也主要出现在肯定形式的问句中,但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么”在《红》中全是表肯定猜测,在《儿》中表肯定猜测的比例减少为82.35%,出现了否定形式的猜测。“吗”在《儿》中表肯定猜测较“么”又减少到了60%,但仍然超过一半。这些数据说明“么”“吗”表肯定猜测是其主要用法,但在历时和共时的演变中,“么”“吗”开始用于表否定猜测的问句中,且比例不断增加。

在反诘问句中,“么”“吗”虽主要用于否定形式的问句,但其深层语义是肯定的,因此,可以看出,“么”“吗”更多是借着否定的形式来表示肯定的语义。

(四)“么”“吗”与语气副词的同现现象

《红》《儿》中“么”“吗”与语气副词的同现情况见表6。

同现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类型的语言成分为了构成句子的需要而同时出现的现象。在《红》和《儿》中,语气词“么”“吗”在表达疑问语气时,常会和语气副词“难道”“岂”“莫非”“敢”“还”“可”等搭配使用,共同表达疑问语气。从疑问度来看,反诘问句数量最多,这与反诘问句语气最强烈不无关系。从总量看,《红》中“么”与语气副词共同出现的频率最小,《儿》中“么”频率最大,几乎接近疑问句总数的一半,《儿》中“吗”居中。

表6 “么”“吗”与语气副词的同现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么”与语气副词同现的用例越来越多,从侧面说明了“么”的疑问作用不断减弱,需要借助语气副词来更好地表达疑问语气。“吗”的强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么”的这种变化,这与上文表3所得出的结论一致。

四、结语

通过对《红》和《儿》中语气词“么”“吗”的考察,可以看出:在清代,表疑问语气是“么”“吗”主要的语用功能。尽管“么”受到“吗”的影响,表达非疑问语气的用例有所增多,但表疑问的主体语用功能并没有发生动摇。

不过,“么”“吗”尽管在语用上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但在表达疑问方面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差异。“么”产生时间久,用法相对丰富,表疑问语气的功能较弱;“吗”尽管是后起之秀,但表疑问语气的功能却居于强势。可见,“吗”虽然自“么”而来,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么”。在表疑问功能上处于弱势的“么”,正是因为发展了其在表非疑问语气方面的功能,最终得以生存。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在揭示语气词“么”的用法时均作了如下标注:“参见‘吗’和‘嘛’。”这种处理显然出于汉语规范化的考虑,却没能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

注释:

①统计语料时未计入后期补入的六十四回和六十七回。

②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第522-523页。

③钟兆华在其论文《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中误作《邻几杂志》,见《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第8页。

④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第8页。

⑤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⑥文章中提到的“吗”仅见于《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但在脂评本系统的钞本中,均缺六十七回,有的本子是据程高本补足,程高本首次刊行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黄国营.“吗”字句用法初探[J].语言研究,1986(2):131-135.

[3]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 (5):330-337.

[4]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邵敬敏,任芝锳,李家树.汉语语法专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0]太田辰夫.中国与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7(1):44-54.

[1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J].语言科学,2003 (1):29-37.

[14]翟燕.明清语气词“么”的发展演变及特点[J].齐鲁学刊,2012(6):127-130.

[15]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J].语文研究,1997(1):2-9.

责任编辑:赵 青

H146

A

1673-0887(2015)01-0079-05

10.3969/j.issn.1673-0887.2015.01.017

2014-07-28

赵颖(1990— ),女,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气测度副词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