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研究*

2015-06-28谭继安梁建胜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5年9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校企协同

谭继安,梁建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研究*

谭继安,梁建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文章分析了学校(或教育)与企业(或职业)合作的现实需求,阐述了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对接专业软件、建立项目市场、构建项目空间的平台建设思路,探索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的构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云平台

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适应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调整职业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能力、管理素养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因此,建立学校(或教育)与企业(或职业)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互动共赢、协同创新发展,最终解决教育与职业分离的问题。但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途径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持续、深度开展。搭建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可以促使信息资源在政校行企之间流通,有效消除各方信息不对称,最终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一、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建设思路

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为政校行企提供信息交流与项目管理的服务平台,其核心是为院校与企业牵线搭桥,建立伙伴关系,并对合作项目进行管理。对于合作项目的具体开展运行的管理,由相应的专业软件实现。该模式既简化了服务平台的功能,提升其可操作性,同时发挥了专业软件的作用,让项目管理更深入、到位。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功能上追求大而全,反而容易造成系统平台不够专业。为了提高服务平台的实用性,平台只对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记录、跟踪、统计、分析,和围绕项目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分享等。而每个项目具体实施内容、过程的管理将交付给相应的专业管理软件完成。如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网络教学,可以通过对接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MOOC平台来实施;对于学生到企业实习,可以对接顶岗实习系统完成管理。因此,服务平台可以通过集成现有专业管理软件的方式,实现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全面而深入的管理。

以往,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往往通过学校工作人员到企业走访联系的方式确立合作意向,渠道太窄、效率不高。通过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企业和院校都可以发布合作需求,形成项目需求市场,其他企业和院校通过主动寻找项目的方式,对符合意向的项目进行包揽,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相关度、匹配度,平台为企业和院校提供主动推送服务,减轻企业和学院寻找合作项目的负担,提高校企合作的成功率。同时服务平台提供在线交流洽谈、筛选查找等服务,提升信息交流与操作管理的便捷性。通过需求集市式发布的方式,打破了因信息不畅通导致找不到合作伙伴的尴尬局面。

校企在建立合作关系后,围绕合作内容,校企之间通过平台开展相关交流,发布相关资讯、记录相关活动、统计相关成果。校企之间围绕合作项目开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动,组成了该校企合作项目空间。空间作为合作双方的一个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沉淀。项目空间管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其价值更高,有利于后续相关项目开展进行借鉴学习,同时为数据的深度挖掘提供依据,为学校开展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提供依据。

二、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的构建

基于对接专业软件、建立项目市场、构建项目空间的理念,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的架构如图1所示。

随着云计算技术成熟发展,各种云计算支撑技术也随之产生,其中基础设施云发展最为迅速和成熟。通过云技术将服务器、存储等设备虚拟化为统一的资源池,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提供计算、存储、备份等基础服务,为平台提供稳健的运行环境:

图1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架构

(1)打造高可用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区域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提供服务,要求平台能够随时随地稳定地提供服务。组成基础设施云的多台物理服务器,当某一台出现负载过重时,云管理平台会根据各物理服务器的负载情况动态迁移虚拟机到其他负载轻的物理服务器上,保障平台持续运行。同时数据存储在高可用的存储器上,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基础设施云通过资源动态迁移,实现零宕机服务和动态负载均衡,保障了平台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实现资源灵活扩展。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初期面向区域范围院校、企业,随着平台影响力的增大,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加入到平台来,同时用户也由在校生向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扩展,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访问量、并发量将不断增大,势必要求虚拟主机的计算能力、IO吞吐能力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云能够很好地解决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扩展的问题。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按需弹性分配CPU、内存等计算资源,同时可实现存储资源动态扩展。

(3)提高资源利用率。构成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多台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共享虚拟资源池的计算、存储资源。服务器空闲时释放出来的CPU和内存资源可被另一台繁忙的服务器使用。同时,通过虚拟化技术的精简配置模式,实现存储空间的按需分配,从而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构建高可用、灵活扩展、高利用率的基础设施云,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稳健的运行基础环境。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模式多样,要求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化。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主要包括校中厂、厂中校、定向班、校企研发机构、培训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奖教奖学金、职教联盟等。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需要把这些合作项目进行统一管理,与单一平台无法深入全面对项目进行管理的矛盾,要求构建一种两全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通过构建应用资源云的方式,以对接、集成的方式,整合现有的应用资源,为服务云平台提供支撑,可有效解决该矛盾。服务云平台负责合作项目的基本管理,各应用平台负责各类合作项目的深层管理,从而达到全面又深入进行合作项目管理的目标。

应用资源云主要包括慕课教学平台、顶岗实习系统、实验实训平台、求职招聘系统、考试考证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创业实践平台等。其中,慕课教学平台为深层管理培训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等项目提供支撑。通过慕课教学平台,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更贴近市场需要。通过慕课教学平台,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甚至社会人员提供在线学习环境,实现人才共育的目标。慕课教学平台提供的课程建设、在线学习、交流答疑、作业考试、学习分析等教与学的细化管理,是云服务平台很难达到的功能。同样,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管理、实验实训的过程管理、求职招聘的实施、考试考证的开展等深层的管理,需要专门的系统管理平台来完成。把这些应用平台整合成应用资源云,为协同创新云服务平台深层管理提供支撑。

“协同”是指各方互相配合、互相合作。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就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通过互相合作和共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的统一整体的过程。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关键是形成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构建共享云服务平台,为政校行企各方互相配合、互相合作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有利于各主体之间协同互动,从而促进政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行校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共享云服务平台以应用资源云为支撑,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以云服务的方式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用户提供资讯管理、项目市场、项目空间、案例管理、应用管理、统计查询等服务。平台为合作各方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项目市场”,学校、企业、行业都可以发布合作需求。其他单位通过寻找、发现项目,利用平台的在线交流工具,表达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对于达成一致的合作项目,进入“项目空间”。基于项目空间把与该项目有关的信息、交流、分享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合作项目知识库,记录项目开展的全过程,满足政校行企开展合作项目日常管理的需求。

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得以正常运转,需要有相关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主要包括信用档案制度、会员推荐制度等,通过制度明确政校行企各方的责权利,确保在服务平台下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网络服务环境。

信用档案制度设计。合作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对于信誉好的企业或者学校,有利于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进行深度融合。对于企业和学校的信用度评价,可以由已与其开展过项目合作的单位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星级评定,信用等级分为1星、2星、3星、4星、5星,系统通过综合所有合作单位的评价计算出该企业或学校的信用等级;二是留言评价,合作单位通过文字描述对合作企业或学校进行评价。两者都不可以随意更改,当然评价单位也不可以故意诽谤,这需要明确平台下校企合作多方的行为准则。信用档案制度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网络虚拟环境下校企合作的风险,为后续校企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参考。

会员推荐制度设计。由信誉好的企业、学校,或者由政府、行业推荐的企业、学校单位,在注册进入平台时,其信誉星级直接为3星级,而无须从1星级开始,从而使其拥有更优越的信誉资源,在寻找合作伙伴或项目时更有优势。会员推荐制度既让平台的用户得到快速的扩充,也确保了用户的质量,让平台收获最可贵的合作资源。

三、结束语

建设一个符合政校行企合作管理需要的技术平台非常重要,同时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让政校行企各方都能找到各自的需要,这才是重点。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服务云平台探索面向职业教育的院校、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在技术保障和运行机制上创新。期待有更多的院校和企业加入到平台中来,作为平台最基础的资源,才能发挥群体的效应,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新局面。

[1]叶东.职教集团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3).

[2]黄建波.云计算在高校的发展与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2(2).

[3](德)赫尔曼·哈肯,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编辑:杨馥红)

TP393

:B

:1673-8454(2015)09-0076-03

本文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基金课题“校企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研究”(项目编号:2013c07)以及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项2013年度课题 “面向云服务的区域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研究”(项目编号:13JXN034)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校企协同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