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研究*
2015-06-28欧阳波仪尹长源
欧阳波仪,尹长源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研究*
欧阳波仪,尹长源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选择湖南省中职与高职院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还会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中职与高职教育失衡现象进一步增大,引发新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观念不强、投入不足、水平不高等,对此提出一系列对策,以期供有关部门及学校决策参考。
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信息化失衡
一、引言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可以无障碍共享,师生之间突破空间限制的交流与合作,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之前中职与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失衡,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会加大这种不均衡。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本研究采用周平红、杨宗凯等(2011年)[2]根据国家信息化评价体系选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五个维度(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教学科研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构评价体系,设计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卷维度划分如图1所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将其在“问卷星”网站上设置问卷,并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发布,对湖南省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开展调查。
图1 调查问卷维度划分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泛在的网络虚拟城市[3],湖南省中职与高职院校师生都在这个平台中拥有自己的空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职和高职各16所学校的师生发放网络问卷,经3个月的调查,收回问卷6164份,分布于12所中职学校和15所高职学校,答卷有效率为96.3%,经统计分析本调查样本量非常充足,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1)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
教师对学习教育信息化的评价设计了6个题项,教师回复“满意(或满足)”等最优选项的情况统计如图2所示。以学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为例,回复“非常重视”的中职学校教师为20.4%,高职学院教师为30.6%。另外,这几个题项回复“很不满意(或很不满足)”等最劣选项的中职比例明显高于高职院校。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信息化重视程度、条件、资源及保障低于高职学院。
图2 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
(2)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识与态度
教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意识与态度设计了5个题项,教师回复“非常重要(有很大兴趣)”等最优选项的情况统计如图3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识与态度普遍低于高职院校教师。
图3 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
(3)信息化教学应用及资源利用情况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及资源利用情况总共设计了6个题项,其中多选题项3个、单选题项3个。“影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题项有32.1%的中职老师、22.4%的高职教师选了“技术恐惧”,“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题项中有36.3%的中职老师、27.6%的高职教师选了“完全没有应用”。
2.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1)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该维度主要设计了 “个人对计算机的兴趣”、“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等题项,以此判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统计表明:中职生与高职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基本一致,有浓厚兴趣的高达72.2%。
(2)学校信息化条件配置和学生对信息资源使用的情况
为调查学校信息化条件配置、信息资源提供,以及学生使用信息资源的情况,设计了4个题项,学生选择最优选项的情况统计如图4所示,反映的情况与图5教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图4 学校信息化条件配置和学生对信息资源使用的情况
(3)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
通过学生调查学校及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总共设计了6个题项,其中多选题项2个、单选题项4个。其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到的信息技术”题项中选择“PowerPoint幻灯片”的中职生为74.5%、高职生为78.3%,选择“课程网页或个人空间”的中职生为7.6%、高职生为26.3%;“大约有多少课程开设了网络课程”题项中没有学生选择“全部”,选择“大部分”选项的中职生为2.6%、高职生为18.6%,选择“少部分”选项的中职生为24.6%、高职生为46.4%。
三、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湖南省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积极推动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了政策引导,避免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是,因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教学应用等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处于一种探索、不断尝试发展状态,没有从观念和实践上建立起均衡发展模式,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在大胆创新尝试利用新的教学理论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动力不足,导致湖南省职业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过程中产生层次差异和区域差别。
经费投入不均衡是造成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职与高职不均衡主要原因之一。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当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要求超过了财力支出能力,就不可避免地减缓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程。相对而言,高职学院容易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入,从而导致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不均衡的现象。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才逐渐加速的,在师资配备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受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比高职院校更明显。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设备较为齐全,师资队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中职学校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薄弱,信息化设备配置水平严重滞后于高职院校配置水平,同时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未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或培训,主客观不利因素导致中职师资队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并呈现出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差距日益加大的趋势。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中职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失衡。
四、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对策
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消除,但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此,本文提出实施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加强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与服务机制等一系列对策,信息技术必将能够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和优质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实践方面相对比较空缺。为确保学生能在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养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态度,掌握新的学习技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职业院校,更必须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赶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步伐。除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还应该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5]。
要实现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而资金投入则是至关重要的关键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政府要充分落实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通过企业垫资、学校分期付款等多渠道融资,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深入实施教育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确保工作的良性快速开展。
为了能切实有效地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政府、学校、社会要加大力度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积极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整体、协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以高职院校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推动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信息化师资队伍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和信息化教学应用队伍,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培训机制,中高职师资交流机制,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素养不高等问题。通过提高信息化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水平,从而带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机制,增强建设实效,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职业院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工作,定期开展专项工作建设和应用效益评估检查。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周平红,杨宗凯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来自“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调研[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5-10.
[3]刘锡冬.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网络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9):66-68.
[4]湘教发[2013]24号,关于印发《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Z].
[5]胡钦太.信息化视野中的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命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29-34,157.
(编辑:杨馥红)
G40-1
:A
:1673-8454(2015)09-0037-03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年度课题(编号:XJK014QXX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