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家风
2015-06-27子沫
前段时间,重读寿岳章子的京都系列之一《千年繁华》,一个日本的女教授,从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京都古城,写这本书时,她住在父母留下的一栋老房子里已54年了,这栋房子盖得非常好,通风状况不错,夏天可以不用空调。这书是她回忆自己在京都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喜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却是被她的家风和家教所打动。在一个小城,满满当当小家情怀和世间情谊。
她说,我的双亲并非生性奢华,但对饮食非常讲究。如何吃表现寿岳家的生活精神。
她家里六席榻榻米中间摆了一张矮饭课,代表着家里的某种精神象征。无论是吃饭还是喝茶,全家人都会聚拢在这张餐桌周围,开心地谈天说地。有时候,只需一张桌就可聚拢一家人,可是,很多人家里有豪华的餐桌,却常常失去了温馨的氛围,这是钱买不来的。
“家里很多年一直用火盆,生火是父亲的拿手绝活,将前一天晚上埋入灰烬里的火种稍微翻弄一下,添少许木炭,黑炭会慢慢烧红,热水壶也跟着发出腾的响声。烤土司面包、年糕、鱼干,孩子们围绕在母亲身边,也常常烤海苔,一有香味传出,父亲就会从书房走出来:煮什么东西?算我一份吧。”这样的场景真是令人神往。一家人动手做点什么,吃是一件共同的事,一件循序渐进的事,一个过程。
还有一些被人忽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也是真正的教养所在。有人说,这是个有教育没有教养的社会,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问题中年,问题老年。
有一个削苹果的细节:“母亲要求削苹果时手不能碰果肉,切成两半,果蒂切成小三角形,切半的水果再对切,即可去皮,将切成四分之一大小的水果端出,手碰到果肉,就犯了母亲的大忌。现在,每当我看到别人切水果,就会用不怀好意的眼神观察”。只是一个削苹果的细节,却能观察一个人的教养。就像我看到有的女人把“不抖腿”列入了孩子的家教,一个人,最容易引起别人反感的也是一些细节不到位吧。一个人成不成功并不重要,重要是不要成为令人讨厌的人。
“每天使用的抹布一定要煮沸消毒好几次,厨房要彻底打扫干净,洗菜和洗碗的地方不可混用,钱不可以直接放餐桌上。”他们家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生活纪律。“若非长途旅行,绝不会在电车上吃东西,不仅吃相难看,最重要是非常不卫生。现在年轻妈妈们太漫不经心了。出租车司机说小孩把冰淇淋、巧克力弄得到处是;餐厅里小孩胡乱碰盘子,玩弄食物,没有一点用餐的卫生观念,这是我母亲最不喜欢看到的。对于这件事,专注且全心全意。绝对遵守餐桌礼仪。”这才是家风,从小就要求做到的,长大再去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我在想,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那么低调谦和,舒适如沐春风,都是有道理的。
我记得章子提到的这样的场景:“春天的时候,母亲开始在院子里晒布,缝衣。我也永远忘不了母亲在茶室中,面向南面窗户缝制和服的背影,同样的背影也会出现在书房,她在书房中做翻译,或替父亲的诗集上色。总之,我家的家风就是勤奋、认真地生活。”
勤奋、认真并不是过时的词,它才是最好的清白家风。细雨的夏夜,这个住在古城里几辈子的人家深深地打动了我。他们也只是普通人。
(责任编辑:关晓星)
编辑提点:郑文龙
无论太平盛世,还是世逢离乱,以家庭为文化本位及以家国同构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儒教型社会始终得以绵延发展的根基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政哲学与家风教养。鉴诸实际,作为国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启蒙及最为绵密细致的系统教育实来源于个人家庭生活中的家教。而各家教体系下各家族、家庭间所形成的不同品格意志、作风素养即为每个社会成员所秉受的各自家风。如文中示例,“礼始诸饮食”,朴素严谨的食物制作、烹饪、洗涤乃至餐桌礼仪即可对一个人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基于此类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讲求、恪守,无一不是对个人心性、体统的涵养、形塑。而家风之清白温良,则非仅一家之福,亦是世风纯正之所恃与国家昌明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