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雅芝受力挺看网络空间的变化
2015-06-27张颐武
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因《上海滩》中的冯程程和90年代的《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娘子在大陆广有影响的赵雅芝,由于在微博上晒了一张经过天安门的照片和简短的附言:“每次路过天安门都会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这个有着国家认同的朴素表达居然在微博里引来了一些人一哄而起的谩骂。
这种令人错愕的现象在微博中已经出现过多次。香港明星刘嘉玲、温兆伦等也都曾经因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而受到了微博里网民的谩骂甚至围攻。这种围攻或谩骂一般都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一是说这些明星爱国目的不纯,是想来大陆捞钱,由此讨好。二是说爱国的理念早就过时,常有引用“爱国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等诸如此类的名言来嘲笑爱国,说是国家民族意识已经过时。三是说爱国情感的表达妨碍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这往往由一些大V发出激烈的声音,而后就跟来了一批人在评论和转发中肆意谩骂。这类的说法夹杂着许多粗鄙和凶悍的言辞,一下子形成一股风潮。这似乎也是近年互联网生态中的一种特异的现象。
但这一次的情况有些不同,一方面参与谩骂的几乎没有大V,似乎网络上有影响的大V对于自己的网络表达已经比前些年审慎些。另一方面,在赵雅芝遭到谩骂的同时,更多的普通网友站出来表达了对于爱国情感的力挺,表达了对于赵雅芝的支持。大批网民的这些反应很快压倒了原来肆意攻击爱国的声音。这凸显了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来自于那些对爱国进行谩骂的声音的理由其实站不住脚,年轻一代对此的认知已经更加清晰。现代的国家认同,其实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作为国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也是在现代社会中必要的基本的素质。国家既是保护国民的最后的支撑,当然也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必须。个人表达国家的认同,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个人的发展也当然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前途也会有更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这是中国互联网在今天逐步进入了一种“新常态”的表征。在进入微博时代之后,一些“先入为主”的人用激烈的言辞、错位的价值曾经一度主导了互联网的舆论,使得活跃在互联网舆论空间里的一些年轻人受到了一种负面化氛围的影响。这种见到有国家认同就骂的习惯似乎被带动出来。这些年轻人其实未必真的反感和抛弃国家,而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被那些夸张虚幻的言辞所鼓励,也把自己在现实中的一些困难和不快在随意的发泄中变成一股相互激荡的负能量。
从赵雅芝事件看来,互联网的主流价值的正气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的认同开始感染更多的人。应该说多数谩骂的年轻人并没有多少现实的恶意,他们会在互联网常态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责任编辑:彭宇)
编辑提点:郑文龙
随着针对网络大V违法行为的查处与净网行动的逐步展开,网络舆论环境得到了由点及面的净化、整顿,在日渐成熟的文明上网与法制观念普及的网络“新常态”之下,网民的偏激情绪、偏面观念得到了有效的疏导与纠谬。正因如此,一向以贤淑文雅形象深得观众喜爱的赵雅芝及其弘扬正能量的爱国言论不仅免于沦为好事者群起而攻之的标靶,更成为人们反对网络低俗、拒斥不文明行为的示威演练。与从恶搞歪批中获得解构、宣泄的娱乐消费相比,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与心理祈向总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涓涓细流汇聚成时代的主旋律。为每一种正能量点赞,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