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恢复古文敬语吗?
2015-06-27熊丙奇
“生活中,敬词除了会说‘您’,你知道尊上、拜服、仁公吗?谦辞,除了被用滥的‘鄙人’,你知道小可、家慈、舍亲吗?”近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了一组微博,统计了一些正在逐渐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并同时号召大家学习和使用。
如果有人在和他人交流,或求职推荐、入学申请时,能自然地用到“尊上”这类用语,这当然是一件值得肯定和尊重的事,但如果一个人用到这类用语时,则可能会显得别扭。而且与其他口头或书面表达割离,如此用语,就勉为其难,甚至适得其反了。
社会在进步,文明礼仪也在发展变化,没有必要抱残守缺。我不认为,把“您”改为“尊上”,就会让人觉得更礼貌更有文化,而“您”这样的尊称,本就是从过去的传统敬称中发展过来,并被大家认可的。
不能否认,有人习惯用一些古文敬语,这就好比有人喜好穿汉服一样。但这要和他本人的气质吻合,否则很可能被他人误会。在那里显摆自己的修养,如果除了“尊上”这类称谓,却对其他古文一概不知,反而可能闹出笑话。有些人希望通过重视传统礼仪,而传承传统文化,说实在的,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传承,在笔者看来并无多大实质意义。一个人的自信、谦卑,不仅体现在称谓上,而更多表现在为人处世的实际行动中。
相比倡导传统表达来说,我更在乎有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谈吐举止。多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学校,都在对市民、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礼仪教育,包括不打人不骂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浪费粮食、不插队、不高声喧哗等。但多年教育的结果,并不理想。而这些要求,说白了其实就是传统的“温良恭俭让”。
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的使命,也是我国必须坚持的教育价值理念。应以此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教育内容与形式,而不能本末倒置。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刻意为传统而传统,否则,会让传统在表面的喧嚣中被遗忘。
(责任编辑:彭宇)
编辑提点:郑文龙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由是之故,儒教亦称为名教,亦可见名称、名号标识对于传统社会礼法秩序与社会成员身份行止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意义。因此,所谓古文敬语并不仅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是具备深刻社会背景与历史意识的社会现象。从传统的嬗变、承继中构建的现代社会固然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意识,但毕竟已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从社会观念到相应的语言表达都发生着广泛深刻的变化。古文敬语确乎是传统文化、礼仪、观念的重要语言载体之一,在而今众声喧哗的社交文化及国文教育领域内留存一份儒雅与怀旧,但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亦无需对文言表达亦步亦趋,须知“修辞立其诚”方是古今语言通变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