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警院发展路径探讨

2015-06-26刘锦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警务公安贵州

□文/刘锦涛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贵州·贵阳)

公安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周恩来曾说:“国家安危,公系于一半”。而对整个公安工作而言,欲求我国警政的根本改造,非从训练与栽培有力的警察干部不为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它不仅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智力源泉,更是公安工作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2013年11月9~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公安机关按照中央、公安部与省委的部署,结合贵州省公安工作实际,于2014年3月17日召开了公安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了贵州省公安机关全面深化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工作,7月15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贵州省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总体方案》,贵州省警务体制机制改革由此驶入了“快车道”。笔者拟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全面深化贵州省公安体制机制改革视角谈谈贵州警院的发展之路问题。

一、举全省之力,力争实现警院强校升位目标

众所周知,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全面深化警务体制机制改革也是如此,原因是队伍建设是警务体制机制改革施行的主要执行力量,离开队伍建设则无法实现推进警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警务体制机制改革能否成功,与我们是否有这样一支推动和适应改革的队伍建设直接相关。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人才的这种重要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有明确指出,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当下,贵州省正处于弘扬“两加一推”主基调,实现“三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滋生、集聚与裂变,各种“交织性”安全问题凸显,公安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这种社会发展样态不仅对贵州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贵州公安队伍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高素质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警务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警务专门人才,方能回应贵州公安工作发展要求,更好地驾驭社会治安局势。

然而,审视贵州省公安队伍状况,不难发现,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高学历高素质的警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首先,从数量上来看,贵州省现有在编公安民警40,558 人,仅占全省人口万分之八点九,远远低于全国万分之十二点三的平均水平。以贵州公安10年达到目前全国警力平均水平计算,平均每年需增加1,500 名警力,加之平均每年自然减员500 人,两项合计每年需新增警力2,000 人;其次,从学历结构上看,截至目前,全省公安民警本科以上学历仅为41%,远低于全国50.59%的比例,相差近10 个百分点。按照贵州公安10年达到目前全国公安民警学历平均水平计算,贵州每年需补充本科以上高层次人才1,170 人。而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公通字[2011]25 号),至2020年,全国本科学历以上的公安民警比例将提高到队伍总数的70%以上,可谓任重道远。

这种发展差距仅依靠传统“借鸡生蛋”的方式(即依靠省外公安院校培养)显然不能回应贵州公安工作发展要求,原因是“借鸡生蛋”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往往会“鸡飞蛋打”(据统计,每年能回到贵州工作的公安类本科毕业生不足50 人),根本无法满足贵州省公安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已成为制约贵州公安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所在。虽然2000年组建的贵州警院在传承原有办学底蕴与传统的基础上,立足黔省大地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实战、面向应用”,在主动适应与服务公安政法战线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工作,优化和提升办学能力,培养公安政法应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办学水平与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输送了一批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政法预备干警,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在当下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势下,我院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举全省之力,将贵州警院升格为贵州警察学院,实现高素质警务专门人才培养本土化,不仅能弥补贵州省长期缺乏高层次警务人才培养基地的遗憾,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警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新期待,还能优化贵州本科院校布局,实现贵州公安教育可持续发展,推进贵州省警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幅提升贵州警务运行效能,在构建小康贵州、法治贵州、人文贵州、平安贵州、生态贵州进程中更好地履行好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驾护航的责任,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三化同步、全面小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走贴近实战之路,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警察职业能力是警察教育训练的出发点和目标。因此,在警察教育训练中,不能缺少“实战”教育,失了“实战”教育的警察教育是无成效之可言的。从某种角度而言,公安学的生命在于实战,它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公安工作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实战”训练模式的施行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理论教育模式中“怎么讲也讲不明白,一做起来就全明白”的缺陷,还可以提高理论认识、加深体验、锻炼意志、形成习惯,利于培养干警的实践操作能力。可见,公安教育服从与服务于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不断推动公安工作的发展,是公安教育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这个角度而言,公安院校教育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应是培养和塑造出优秀的适岗敬业的职业化警察。因此,凸显职业化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公安教育的“期盼”,更是公安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根本道路和发展目标。而要强化公安院校的职业化办学特色,就必须紧跟实战部门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能培养出适合实战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环顾世界各国警察训练教育,不难发现,“以实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向。

与之相适应,贵州警院应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的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校局合作和顶岗实习,形成较为成熟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全方位的深度“校局合作”格局。将学科建设主动融入公安政法实战部门工作实际,围绕公安政法实战部门发展需要,以培养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形成了“校局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有效机制,与政法实战部门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共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知识、技能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新型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学与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战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我们还通过教学内容与实战的深度融合、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深度融合、实战教官与专业教师“双职、双责”的深度融合,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掌握整套工作流程,进入实战工作状态,体验岗位角色。

基于“实战”能力的重要性,切实“贴近实战”,践行“仿真教学”,搭建好实践教学平台,警院不仅兴建起了模拟实战大楼,设仿真、模拟、虚拟与真实的校内实训基地,还搭建起了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大型活动巡逻、校外实习基地的“层级式”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由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能力)训练(项目)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现已建设有足迹实验室、DNA 实验室、物证鉴定中心、刑事技术实验室、爆炸物鉴定所、模拟街区、特种驾驶实训场、警务技能实训场、室内靶场等校内实训基地30 个(还有犯罪心理学实验室、电子证据实验室、车辆安全性能实验室等10 个在筹建中),校外实习基地27 个。旨趣所在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为学生创设仿真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真要求、真环境”下完成“真任务”,促使他们提前适应实战岗位要求,强化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在丰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三、重协调发展之基,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好坏体现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继2011年公安学荣升为一级学科后,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法学学科门类新增“公安学类”一级学科,下辖15 个二级学科,公安学学科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机遇期,推动公安学学科建设,无疑也是贵州警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必须直面与思量的问题。

稍加回顾,不难发现,贵州警院虽然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安司法教育专业体系,构建起了“以公安学科为特色、以法学学科为基础、以其他相关学科为拓展”的“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如2006年,根据贵州省毒品形势日益严峻、治安灾害事故不断增多、各种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社会治安形势,贵州省各级公安机关急需装备大量缉毒犬、搜救犬、防暴犬,并需相应配备刑事技术警犬专业人才的现实,学院及时增设了刑事技术专业(警犬方向)的招生,依托贵州省公安厅警犬基地进行专业教学和实战训练。2007年,根据公安工作一线实际需要和司法招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院师资特长,学院公安专业以“刑事技术”为核心,以“特警”为特色,整合专业,集中举办“刑事技术、特警、侦查、交管专业”的公安专业群;其他专业,以“法律事务”为核心,集中举办“法律事务、安全防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非公安专业群。形成了“缩小专业面,突出专业特色,强化专业质量”的专业设置思想。此外,学院还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防火管理和安全防范技术(特保)等。但囿于办学层次较低,因而在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开展科学研究、营造学术环境等方面尚显滞后,学科建设内容的“协同性”凸显不够。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学校的机构设置、组织人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硬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建设周期长,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作战、形成建设的合力,是难以取得显著的建设成效的。就贵州警院发展现状而言,当下尤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协同性:

其一,开展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科研在学科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学校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学建设角度而言,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学术研究。在进行学科建设中,我们要摈弃“应景式”的研究模式,坚持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研究并重的路子,强化“自主性”的思维成分,积极推动学术阵地与平台的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重视与促进科研成果服务行业发展。事实上,现代大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形成“科教融合”互动格局。为此,贵州警院不仅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养成,制定和出台了相应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努力推动公安政法理论创新,促进科研成果服务行业发展,为公安政法实战当好理论先导,成果颇丰。

其二,汇聚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云:“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虽时代变迁,然梅老这一大学何以“大”的论断不仅远未过时且历久弥新。学校发展如此,学科建设也一样。对此,有学者指出,“学科建设整体水平高低,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可见,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如师道不讲”,“人才将因以败坏”,“师资既富,学自易兴”。教师不仅是公安教育发展的根本依靠,更是公安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是公安教育发展的精髓和灵魂。基于此,贵州警院应始终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兴校、强校的基础和根本,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即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提升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团队建设,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适应与凸显实战教学需要,培养教师实战能力,警院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外出“取经”和顶岗实践,还要将教师到实战部门教学锻炼与参与办案制度化、常态化,打造“知识、技能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官队伍。为发挥拳头作用,还应组建多个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结构优化、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构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德技双馨的公安教师教官队伍,确保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其三,加强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坚持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但另方面也要坚持一定程度上“开放性”。从学科发展史来看,公安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开放性的知识体系,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都可以成为公安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平台,我们完全可摈弃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讥讽,择其善者而用之,借以拓展研究公安基础理论的视界,形成“泛科际整合”的研究样态,全面、深刻地解读公安现象与问题,发现新的“景观”。为此,尤应要注重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策略,吸收与消化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拓展学术视野,加速研究理念和思维变革,繁荣学术园地、浓厚学术氛围,促进学科建设。

四、亮“警营”特色之牌,加强“警政”氛围建设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大学发展的关键点、闪光点与社会承认的标识,只有保持并不断培育大学的特色,方能形成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颁布施行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办学历史、传统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高校办出特色”。然而,创建学校特色是一个自我扬弃的过程,须根据学校自身实际不断强化与完善。

公安教育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军事教育一样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必须充满“政”味与“警”味。众所周知,各国的警察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警察的角色皆是不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而处于持续演变之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本质上而言,警察是国家的重要专政工具之一,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一部分,是为保证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利益服务的。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警务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政治”。作为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警察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公安院校理所当然地要下大力气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这种政治性,方能确保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质量。对此,民国时期的李峰先生称,“政治为警察之首脑,警察为政治之手足”,“警察者,不能不有政治的常识”。基于此等认识,警院应秉承“政治建警”的传统,走“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办学道路,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政治合格、品德高尚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构建了“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了以政治育人为先导,注重学生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培养具备“忠诚”、“厚德”和“强能”特点的学生,使学生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成为对党、对人民、对国家绝对忠诚,政治上合格的公安专门人才。

此外,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软实力建设工程,推行警务化管理,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纪律、严格管理,构建与营造健康向上的警院文化。校训与校歌、校园环境与校园宣传、文化走廊与英烈墙、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都彰显警察特色,呈现出“警色满校”的特色文化。新生入学后首先进行《队列条令》、《内务条令》和《人民警察誓词》的教育,宣讲《人民警察着装规定》,学习《人民警察法》,并进行不少于1 个月的警察身份意识教育、队列军训和基本军警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实现思想革命化,作风军事化,内务标准化,生活制度化,培养学生的警察意识和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深入到公安局、监狱、劳教所、派出所、法院、检察院和交通警察大队等见习实习,深化职业体验,树立警察意识,增强学生对警察职业的认知和向往。

五、结语

总之,全面深化贵州省警务体制机制改革的终极旨归是要“着力破除阻碍贵州省公安事业发展中的思想认识障碍、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藩篱,激发社会治理创新活力,提升服务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然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全面深化贵州省警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省警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而警院自身要发展,根本在改革。要以强校升位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公安部、厅党委等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地方公安工作需要和学院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着力推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勇于担当主力军,大力发展主阵地,确保警察训练改革能科学、稳健、和谐、规范、高效地推进,最终实现警察训练效能的根本性转变,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猜你喜欢

警务公安贵州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报道要有度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