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力求简单易懂分层次

2015-06-26北京市地震局郑轶文

城市与减灾 2015年1期
关键词:防震防灾减灾

北京市地震局 郑轶文

几年来,我一直从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做作品、搞活动,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静下心来,把科普教育放在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来分析,既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取得的进展骄傲,也为自己从事这一工作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做好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值得思考。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已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

科普教育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会受到整个防震减灾工作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地震事业,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地震事业逐步发展成为防震减灾事业,成为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因此我们探讨问题也以此作为起点。笔者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 个阶段,这3 个阶段与防震减灾事业整体发展的社会环境变化是一致的。

第一阶段是1966年—1976年唐山地震之前。周恩来总理亲临邢台地震现场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提出了殷切希望,顿时在全国掀起了积极参与地震工作的高潮。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投身地震预报,社会群众也开始关注地震问题,同时还促成了1971年国家地震局的成立。尤其是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把全社会研究和关注地震问题的热情推向了顶峰,甚至产生了一些过于乐观的思潮。在这个阶段,地震科普教育工作实际上也正在发展,内容主要围绕地球结构和地震预报展开,社会公众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参与,形成了全民群测群防搞地震的热潮。这个阶段可以归纳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良好开端。

第二阶段是1976年唐山地震到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前。正当大家沉浸在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之中时,1976年7月28日唐山7.8 级地震突如其来,如晴天霹雳把人们打击的沉默不言了。谁也无法面对24.2 万人的生命代价和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的城市废墟。大批专家开始更加理性地思考科学前进的道路,广大群众却很长时间难以接受,参与地震工作的热情逐步减退。同时,在国家层面也出现了1983年的机构改革,大批省、市地震机构被合并、精简。这个时期的科普教育工作十分艰辛,群众不愿谈及地震,并且充满了抱怨的情绪,许多媒体不愿涉及地震问题,尤其是在重要时段更不愿宣传所谓的灾难,似乎进入一种“能躲就躲”的状态。地震科普教育工作随之也进入低谷,当时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并且强调“慎重”二字。即便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防震减灾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降低,这一阶段的科普教育工作仍然得到了很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宣教基地、编制了不少的宣教作品,培养了一定的宣教人才,内容也广泛涉及到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应急救援等领域。这个阶段可以总结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积累期。

第三阶段是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到现在。尽管汶川大地震与唐山大地震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对社会、对科普教育工作的影响却截然不同。唐山大地震主要是打击了大家的信心,而汶川大地震主要是唤醒了大家的认识,以防患于未然为核心的防灾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国家对防震减灾更加重视,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科学减灾、合力减灾的要求。国家主管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把防震减灾工作推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提出了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提出了防震减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合式发展方式,把能否有效减灾作为检验防震减灾工作的标准,把能否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作为衡量工作的尺子,工作思路更加符合国家和事业发展现状,这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全社会清醒地认识到,地震就是一种自然现象,难以避免,要想减少地震灾害只有做好防范和准备,尤其要在房子盖结实、掌握必要的防震避险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加强预防。汶川大地震,以数万人的生命换来了大家清醒的认识,随之全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空前高涨,科普教育工作也随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广大媒体开始主动宣传地震知识,广大群众开始主动了解防灾技能,地震安全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社区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也修改为“主动、稳妥、科学、有效”,将“慎重”修改为“稳妥”,准确体现了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这个阶段可以总结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科普教育应力求准确、简单

掌握防灾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专家,笔者认为宣传防灾知识,一定要力求简单、准确、便于掌握。不妨先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看我们到底掌握了多少防灾知识。先说说2003年经历的非典吧,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来说,预防非典总结起来大概有三条:一是尽量减少聚会、聚餐等集体活动。于是出现了北京人在全国不受欢迎和公交车总有空座的现象,有的单位还有没赶上班车就可以不上班的规定;二是勤洗手,勤通风。大家回家第一件事都是把手洗三遍,把窗户全打开,现在雾霾来了也就出现了到底打开窗户还是关上窗户的困惑;三是有问题早就医,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再回忆一下最为常见的火灾处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三个方面:一是平常多注意,家里关好煤气,在外不乱扔烟头,森林环境不抽烟等;二是发生火灾后迅速拨打119 火警,学会使用灭火器;三是用湿布捂住口鼻、尽量降低身体迅速逃离火灾现场。非典宣传的够多的,火灾更是年年宣传,专业部门也很努力,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就掌握了这么多而已,其他很多专业的东西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掌握。从另一方面来讲,似乎掌握这么多民众个体防灾自救也基本够用,至于非典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原理我们也难以掌握,火灾的专业处理更不需要每个人都会。由此思考防震减灾科普,防震减灾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学科也很多,包含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活动断层性质、地震波的传播、房屋的抗震性能、各种地球物理场的观测分析以及自救互救等等,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想全面搞明白似乎十分困难。地震的科普宣传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应该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非常精炼地总结出几条大家必须掌握的东西来,运用多种宣传方式传播给大家,这样做也许科普效果会更好。

努力打造简单易懂的宣传作品

大家一致公认,日本在防灾宣传教育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民众在地震灾难面前表现的非常理性。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是日本把防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做到了真正从娃娃抓起,防灾教育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在饭店吃饭还是住宾馆都把应对突发灾难放在重要位置。再看看日本平常用的宣传手册,防灾馆里播放的宣传视频,其实非常简单,手册也就几页纸而已,视频也是简单明了。

笔者认为,真正有用的作品就是精品,受众愿意接受的作品就是精品,精品绝对不是追求全面、奢华或者多么专业化。如果一个科普作品过于全面、专业,专业词汇一大堆,动不动就是上百页,肯定不会受到欢迎。相信许多人可能看过著名残疾科学家霍金先生写得一本科普读物《时间简史》,这本书把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在内的高深物理学发展讲述的清清楚楚,使大多数人都能读明白,这就是好的科普读物,防震减灾的科普读物也应该走这条道路。公众是分层次的,对于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学习阶段,全面了解灾害的孕育发生过程和避险逃生技能是应该的,还可以与地理、自然课本相互补充,扩展知识面。对于广大农民呢,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告诉他们大气的环流,告诉他们地震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告诉他们重大工程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他们能感兴趣吗?尤其是在地震刚刚发生后,再给灾区群众讲那么多“基础知识”实在没有必要,他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余震如何防范,地震如何逃生。笔者认为,防灾减灾宣传作品也必须分层次,针对不同对象要有所区别。如果是在宾馆用,有一页纸也就够了,提醒大家如何灾后逃生即可。如果是灾后应急宣传,最多两三页纸也就够了,告诉大家如何防范灾害的再次发生,灾后理性应对、快速躲避等。

笔者看过几个宣传防灾减灾的动画片,40 分钟的视频中大概有一半时间都在白板教学。小动物主人公不停地给大家上课,灾前预测、灾后救援和日常防范讲了个遍,最后又叫来专家印证一下。动画片的受众以儿童为主,应该以孩子喜欢看为主要目的,宣传知识点还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否则孩子根本不喜欢,怎么谈得上宣传教育?而目前的作品,在娱乐性方面下的功夫似乎有些欠缺,知识点似乎过多。有一个片子《喜羊羊灰太郎》,好多孩子都爱看,有几集还涉及到了自然灾害的内容,其中90%以上都是娱乐的内容,如第8 集《地震署片》,第51 集《地震大预警》,第70 集《慢羊羊的地动仪》,尤其是第279 集《灾难屋》里,老村长慢羊羊告诉大家要居安思危,当灾难来临时要学会如何逃生,并建造了一间灾难屋,让大家亲身体验地震来临时如何逃生,还提醒大家要到空旷的场所避震。可爱的喜羊羊在逃跑的过程中提醒小伙伴注意防范火灾、地震和泥石流,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类片子就很好,轻松搞笑,寓教于乐,适当传递了防灾理念,不着痕迹地宣传了一些知识点,这就达到了效果。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中的三个层次和十个知识点

防灾减灾教育一定要扩大覆盖面,力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的部门提出“六进活动”,也就是防灾减灾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还有的地方提出“八进活动”,增加了“进军营、进监所”。无论是“六进”还是“八进”,受众都是分层次的,关心的内容和接受程度有区别,因此防灾减灾教育应该针对这种区别,分层次进行。

笔者一直从事防震减灾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因此总结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以地震灾害教育为例,提出在科普教育过程中类似倒金字塔状的3 个层次10 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供同行们参考。当然针对的人群不是绝对的,有交叉重叠是正常现象。

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基本的几个问题,主要供最普通的人群使用,例如在农村、社区或者楼道、家庭、广场等:

①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同刮风下雨一样,就在身边。

②遇到地震不要惊慌,应该学会科学逃生避险。

③不要轻信、传播地震传言。

④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互救常识。

⑤房子盖结实很重要。

第二个层次,也就是稍微增加一些科学知识,主要供机关、白领社区、震后宣传、网络宣传使用。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增加:

⑥大地震后有余震是正常现象,注意防范。

⑦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⑧保护监测环境、重大工程需要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为全面的常识,主要供中小学生和网络宣传使用。

⑨地球结构及地震发生孕育基本原理。

⑩什么样的房屋结构更结实。

防灾减灾知识非常丰富,作为防灾减灾素质教育当然是越全面越好,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更好,只是现实生活中不大容易做到。这10 个问题距离全面了解差之甚远,笔者仅仅是从科普教育的角度提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内容和重点,以便公众方便接受、易于掌握而已。其实,现在网络工具很发达,对于想深层次了解防灾减灾更多知识的人完全可以满足要求,那就不属于普通意义的科普教育范畴了。

另外,防灾科普教育重在传递科学的理念,重在传递普适性的逃生避险技能,重在把防范工作做在灾害发生之前。天天洗手也未必不生病,天天通风也照样有人得非典,天天戴口罩也挡不住呼吸道感染,得病早就医、早治疗也未必就不发展成癌症,但这些防范措施都是总结出来的好经验。总体上是有利于防范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科普教育也应该这么宣传。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提高公民防灾素质的重要渠道,任重而道远。当前正是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机遇期,新兴媒体发挥的作用更是前所未有,只要我们增强责任心,掌握正确的科普教育方法,相信全民的科普素质一定会不断得到提高,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一定能降到最低程度。

猜你喜欢

防震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