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漫江城
——首届武汉诗歌节侧记

2015-06-26朱妍

中国诗歌 2015年10期
关键词:舒婷武汉诗人

□朱妍

诗漫江城
——首届武汉诗歌节侧记

□朱妍

这个八月,昔日杳然而去的黄鹤又飞回来了。

它带回来的,是六十多位诗歌大家与江城的浪漫邂逅,是弥漫于两江三镇的浓浓诗意……

群贤毕至,高山流水终遇知音

集恢宏大气与浪漫灵秀于一身的大武汉,楚都浪漫气质流淌千年: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到孟浩然的“孤帆远影”,从崔颢的“白云千载”到李白的“黄鹤玉笛”,浓浓诗意深深植根于城市文化之中,和浩荡长江一样滋润着城市的气韵和风度。

近年来,武汉诗坛在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怀着向真、向善、向美的浓郁情感,以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开辟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

2015年8月15日上午,由《中国诗歌》编辑部发起,《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经典音乐台、新浪湖北等单位联合主办,旨在延续武汉的诗歌源流,营造“诗意江城”,打造全国诗歌重镇的首届武汉诗歌节,在卓尔书店浪漫启幕。

开幕式上,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诗选刊》主编刘向东、鲁迅文学奖得主雷平阳、《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朱零、诗歌评论家陈仲义等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默白、余秀华、阿毛、哨兵、黄斌、沉河、小引、刘洁岷、李以亮等多位湖北诗人,8位闻一多诗歌奖候选人,第五届“新发现”诗歌夏令营的12位学员等,云集现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发来贺电,向诗歌节的举办表示了热烈的祝贺。

紧接着,闻一多诗歌奖颁奖仪式、中国诗人面对面·著名诗人专场、2015“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开营仪式、中国当代泛叙实诗研讨会、余秀华读者见面签售会、大型诗歌朗诵音乐会等十二大活动陆续推出,一场高规格的诗歌盛会徐徐拉开帷幕……

群贤毕至,嘉宾满堂,张扬起江城激荡千年的诗意;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众多诗歌朝圣者们终遇知音。

花开并蒂,两届“闻奖”花落谁家?

首届武汉诗歌节上,两届闻一多诗歌奖的颁出成为了开幕的重头戏。

闻一多诗歌奖是由闻一多基金会和《中国诗歌》编辑部主办,卓尔控股有限公司承办,每年评选一届的重要诗歌奖项,旨在“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鼓励拥有豪情不乏学养的诗人,标新立异,不懈求索,这不仅彰显了诗人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精神,也为奖掖新人、推动中国新诗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一奖项已经颁出5届,成为中国当代诗坛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

2014年8月,由第六届闻一多诗歌奖评委会主任叶延滨和评委商震、朱零、霍俊明、龚学敏、王清平、田禾经过认真读选,民主投票,评选出了第六届闻一多诗歌奖得主——浙江湖州籍诗人潘维。

开幕式上,叶延滨宣读了授奖辞:“……他洁净的江南汉语,繁茂的意象谱系,独卓绝美的气质,冷峭的白日梦幻,诗境的文化根性激活了暌违的南方母题,《南浔》组诗更具有中年的开阔与沉稳,自审、冥想又不乏对话性与敞开意识……”

闻一多基金会理事长赵宝江,湖北省纪委副书记、诗人吴琦,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万贵,《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陈光为获奖诗人潘维颁奖。

14日晚,还未来得及洗去旅途的疲惫,第七届闻一多诗歌奖评委会主任商震,评委叶延滨、王家新、罗振亚、刘向东、朱零、雷平阳就开始了认真、公正的评审。经过两轮投票,第七届闻一多诗歌奖得主新鲜出炉。开幕式现场,本次活动最大悬念现场揭晓——诗人毛子斩获第七届闻一多诗歌奖。

评委认为:毛子的诗歌“视域阔达,感觉厚重,其中既有对自我的质疑和反省,又有对时代的审视与抗争,在表达灵魂痛感的同时,更凸显着思想的质地与筋骨。他的诗的语言似一刀见血的匕首,短促内敛,干脆简净,能够迅速穿透事物的表层与芜杂,抵达生命、情感的本质,风格质朴,直指人心。”

首次现场揭晓的闻一多诗歌奖,让摘得桂冠的毛子“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但他并没有持续眩晕,“当我短暂地享受获奖的喜悦和激动后,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警醒和告诫——保持一颗失败之心,爱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对于此次创新举措,《中国诗歌》主编、首届武汉诗歌节总策划阎志有自己的想法,“第二届武汉诗歌节开幕式和闻一多诗歌奖颁奖仪式,我们要更加隆重地举办,现场宣布得奖,一束耀眼的灯光直接打在得奖的候选人身上,让诗人得到应有的尊崇!”

席地而坐,倾囊相授言犹在耳

首届武汉诗歌节开幕式结束后,现场的人气不减反增:

背着双肩包的小学生,头发斑白的老者,抱着诗集的青年男女,举着长长短短镜头的媒体记者……,大家都往会场围拢去,嘴里急切地说着一个名字——“舒婷”!

是的,舒婷,《致橡树》的舒婷,《神女峰》的舒婷,歌唱亲爱祖国的舒婷……,她是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是一代人最初的爱情宣言,是“新诗潮最早的一位诗人,也是传统诗潮最后的一位诗人。她是沟,她更是桥,她体现了诗的时代分野”(谢冕语)。

首届武汉诗歌节“中国诗人面对面”首场活动——舒婷专场开始了,会场渐渐安静下来,63岁的舒婷着深色衣裙,气质优雅而沉潜,缓缓落座于台上,对面是首届武汉诗歌节第一场诗人面对面的主持人阎志。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这是看见她的第一眼,就想到的句子。自嘲为诗坛“老外婆”的舒婷,却依然有着如此温润优雅的韵致,诗歌赋予了她超越岁月的美好,而不仅仅因为一顶诗人的桂冠。

她直率坦言:“《致橡树》是我的噩梦!”“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让我念自己二十多岁时写的诗,是一件非常难为情的事情。”

她关心时事,伤感地谈论刚刚发生的天津爆炸,说起了多年前的一首诗——为纪念渤海2号钻井船遇难的72名同志而作的《风暴过去之后》,“35年过去了,人们引用这首诗,我不知道是喜还是悲。如果这首诗在今天还能传播,还能表达人们心中的痛,这是一个诗人莫大的幸福。”

她温柔谈论诗歌:“现代生活喧嚣、嘈杂、物质化,我们才需要诗歌,诗歌会给我们一个纯净的地方,当你累了乏了,当你遇到了很多困惑、不幸、痛苦和失望的时候,也许诗歌可以给你提供一个休息的、心灵的殿堂。”

她活泼诙谐,请女读者用武汉方言朗诵《致橡树》,让招聘员工时要求能背诵舒婷诗歌20首的铁杆粉丝,自己来进行现场背诵。

她内敛谦和,一再为活动开始前谢绝了签名而道歉,告诉大家互动环节后会留签名时间,说自己“是一个不擅于做长篇大论的人”……

会场里的人越来越多,没座位了,就站在两边的过道里;两边的过道里站满了,大家索性围坐在主席台前的地板上,沐浴在诗歌的光芒里,气氛热烈而美好。

接下来的两天里,《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诗选刊》主编刘向东、鲁迅文学奖得主雷平阳、《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朱零依次在“中国诗人面对面”活动中和武汉市民见面,尽情享受诗歌的美好:

叶延滨概括介绍了中国新诗的三种状态:向外的姿态,向下的姿态,坚守的姿态,对“新发现”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贡献一点进入“职场”的指南;他讲到了爱情诗的发展,从《王贵与李香香》到林子的《给他》,再到伊蕾《单身女人卧室》,从“他和她”到“我和你”,从羞答答到想说就说。

王家新说诗歌是一种修远,是一种个人的事业,一种孤独的果实。他谈到苦难对创作的影响:“它使我变得更加真实。痛苦、创伤历历在目,这是命运本质的东西,这种生活的本质让我活在真实之中,进入命运深处。因为苦难,我们会更珍惜生命,珍惜语言,这也是对我创作特别有益的东西。我不喜欢煽情,不喜欢描绘苦难,但是我会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苦难,是生命的一种恩赐’。”

商震建议大家谨慎写诗,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自然生长的动物或植物,而成为一个诗人,高贵必不可少。这种高贵,主要表现于判断的独立——对自我和自然关系的判断,对自我和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判断,对自我和情感世界的判断。“一个诗人失去了独立,基本失去了自己。”

朱零也谈到了天津爆炸,他认为当一个事件发生后,诗人要学会沉淀,等待伤口结痂,再把痂给撕开,这才叫写诗。他觉得写诗的首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如果写完了很愉快,那写诗的过程就完成了;如果为了成名,流传后世,那这种心态就会很纠结,作为个人体验,太过于严谨的人会放不开,自然写作的诗歌也就放不开了。最后,朱零这样总结自己:“我将所见所闻所感用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我深感人类为了发展经济,肆意破坏自然,付出高昂的代价,同时也让人类自食其果。我是寺庙旁边的诗人,只有在佛祖的注视和监督下才能睁开眼睛放宽心胸,认认真真写诗,踏踏实实做人。”

刘向东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待诗歌,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他回答道:“对待诗歌,无论读诗还是写诗,我们首先要把它当作诗歌,而不是别的。诗,终归是一个魂牵梦绕的东西,需要你去感受它。如何解释它,这与我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有关。刘恩典先生曾说‘诗’是‘观世音菩萨’。‘观世’是一个诗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入世的态度,‘音’关涉到诗的发声学,古诗是讲究音律的,新诗是讲究内在韵律的,‘菩萨’是指任何一个诗人都应该具有菩萨心肠。

诗,是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相对于生活,一定是生活的意外,不是生活本身,一定不是直接介入生活,而是直觉地介入。”

雷平阳犀利地质问:“我从来不反对一个国家发展经济,但是我们到底要付出多少道德的代价呢?或者多少山川的代价?我们才能满足。”“我们哪一座青山没有做过战场,哪一条江水里面没有血水?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让一片土地荒上几年,它马上又会变得欣欣向荣。但是道德不一样,道德的败坏让我们感觉到已经置身于一个荒蛮时代。经济上去了,但是人心变了,变得丧心病狂。哪儿才是故乡?故乡到底在哪?”

他不谈诗歌中那些美妙的优雅的部分,不教大家怎样去写诗,“只是让你们怎么把眼睛打开,耳朵打开,把心打开,来感知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把自己从生活的现场拉开。……我一定要在现场上看到,听到,想到,认认真真地写,悲愤一点,狠一点。我们需要美,但我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它。”

当然,还有2015年被无数人转发作品的湖北女诗人余秀华,她戴黑框眼镜,马尾高高扎起,一身棉布白衣,比早期视频中的形象多了几分素雅、平静。她平静地说起自己的走红:“虽然诗歌需要这样的传播,但对我个人,并不是什么欣喜若狂的事情。……虽然说痛苦产生了诗歌,但我并不愿意用痛苦交换这些才华。若用痛苦交换诗歌,我宁愿好好地活着。”

她对生养自己的家乡深深眷恋,“那个地方不是很美,但我没打算离开那儿,如果真的过不下去,我会换一个地方生活,但绝不会是城市。”

此外,祁人、田原、洪烛、阎志、陆健、子午、王明韵等七位泛叙实派诗人还进行了座谈,舒婷、潘维、田禾、雷平阳、陈仲义、邹建军参会。座谈会上,陆健对泛叙实诗派进行了概述,子午对泛叙实诗派的艺术主张、定义和想法做了具体介绍,参会的诗人和诗评家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

两天时间,十几位诗人,他们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内容各有不同,但那些静谧、辽阔、细腻,那些犀利、悲悯、安详,都令人深深动容。

谁说我们的时代诗歌已远去?看看那些席地而坐、热切的面庞,那些高高举起的手臂、思考许久的问题,那些轻轻抚平、急急递上来等待签名的一本本诗集……

小荷才露,新的力量拔节生长

近年来,80后、90后的诗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呼啸而至,不容小觑。“新发现”诗歌夏令营是《中国诗歌》为了发掘新人新作,呈现诗坛当下最富有朝气的一群年轻人诗歌创作状态,为中国新诗“发现新的力量”而举办的重要活动。

从2011年开始,这项旨在储备、培养、奖励诗歌新人的活动已举办五届,有56位“新发现”学员从《中国诗歌》出发,并在诗坛初露锋芒,如潘云贵、杨康、孙灵芝、庄苓、但薇、莫小闲等等。2014年,《中国诗歌》将44位“新发现”学员的作品结集出版,与《中国诗歌》两位年轻编辑的作品,以及历届夏令营老师的讲义、纪要,对学员诗歌的点评、侧记等一起形成共4辑、48本的《新发现诗丛》,对“新发现”活动进行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成果展示。

2015年4月,新一届的“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征稿开始,短短时间内收到了三百余份来稿。初选入围的30名作者再分别由车延高、阎志、邹建军进行复选,按照得票高低得出了最终名单:

高短短,向茗,李空吟,梁永周,予望,马晓康,阿步,拾谷雨,苏果而,蒋静米,莱明,马迟迟,成为了2015年的“新发现”。

携着尘土和雨雾,携着几千公里的憧憬和二十多年的光阴,这十二个孩子从渭水河畔,从吴侬软语的江南小镇而来;从云南昭通,从河北沧州,变换几次交通工具而来。他们千里走单骑来到武汉,他们飞奔向的,是诗歌的火,是心中不灭的梦。

15日下午,2015“新发现”诗歌夏令营和首届武汉诗歌节同时启动。开营仪式上,他们自我介绍,一一相见,循着内心相同的火焰在人群中认出彼此。

学员向茗在开营仪式上说:“今天我坐在这里说话是幸运的,中国诗歌这把钥匙打开了这扇门,让我有幸可以触摸屋里的一切,也让我忐忑于它带来的安逸。”

《中国诗歌》常务副主编、曾被第一届“新发现”学员亲切地称为“总教头”的谢克强,在致辞中表达了深深的期许:“现在,你们12个人在众多年轻作者里脱颖而出,带着新生的力量来到这里。接下来,将会有多位著名诗人、诗评家进行诗歌讲座,倾囊相授,为你们答疑解惑。因此,我希望你们好好珍惜夏令营的时光,在《中国诗歌》提供的舞台上有所收获,为未来的诗歌之路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我们相信,中国诗歌的希望将在这里以星星之火构成燎原之势,最终得以闪耀在无垠星空之中!”

是的,几天的夏令营活动并不会成就一个诗人,也不会打开任何一条捷径。我们能做的、正在做的,就是给予一种向上的力量。那些殷切希望和深深关怀,在12位年轻人心里播下了种子,必将破土而出,一生受益。

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倾听他们拔节的声响……

诗漫江城,今夜共吟盛世咏唱

2015年8月16日。傍晚。卓尔书店中庭广场。

暗下来的天光中,舞台纯黑幕布上的点点星光渐渐晕染到夜空中,轻柔的音乐和晚风一道轻拂着发梢,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迷醉的诗歌的味道。

为期两天的首届武汉诗歌节还意犹未尽,就迎来了华美的句点。“诗漫江城·诗歌朗诵音乐会”暨首届武汉诗歌节闭幕式,在悠扬的古琴声和波澜起伏的《离骚》朗诵中拉开了帷幕。

围绕着黄鹤楼,一声声悠扬的歌唱,一首首经典的诗词一一呈现:闻一多先生的《红烛》被艺术家吟诵得气韵非凡,深沉恳切;一首《致橡树》,由电视台的知名女主持人深情演绎,原作者舒婷都在台下轻轻点头;星空下,由一群可爱的孩童用稚嫩的童音唱出《七子之歌》时,坐满庭院的诗人、嘉宾和市民无不感动。

接着,诗人们对自己作品的朗诵将整个朗诵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

一首《亲人》,道尽了雷平阳对故乡和亲人深沉、沧桑的爱。

“把灵魂朝向这一切吧,诗人/这是苦难,是从心底升起的最高律令/不是苦难,是你最终承担起的这些/仍无可阻止地,前来寻找我们”……

王家新朗诵了代表作《帕斯捷尔纳克》,以其寒冷背景中的独语、对话和争辩、质疑,抓住了所有人的耳朵。

还有朱零充满独特个性的《一个说明》,刘向东饱含深情的《母亲的灯》,频频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伴着一首首诗歌为词的动人歌曲、一首首意韵悠长的诗歌朗诵,不觉夜已渐深。主持人宣布首届武汉诗歌节闭幕时,所有人都迟迟不愿起身。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在贺信中所说,“如今武汉成了中国诗歌的重镇,《中国诗歌》的创办,闻一多诗歌奖的评选,武汉诗歌节的举办,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必将为推动中国诗歌的发展与繁荣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2015年,一个关于诗歌的崭新节日出现在武汉。此后的每个八月,我们都多了一个爱上江城的理由。

让我们瞩目诗与远方,看诗漫江城,吟一出盛世咏唱!

“诗漫江城”诗歌朗诵音乐会暨首届武汉诗歌节闭幕式

猜你喜欢

舒婷武汉诗人
舒婷《致橡树》(节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一路顺风
诗,我喜欢舒婷
诗人舒婷的育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