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拓展别脱离文之“本”
2015-06-25董海
董海
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城》时,有如下片段: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老师想起了有关孟姜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听过没有?
师:请看资料:孟姜女与丈夫成亲之日,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转眼一年过去了,丈夫杳无音信,孟姜女决定去找。历经千难万险,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
师:读了这则资料,大家有何感想?
生1:我觉得孟姜女太可怜了。
生2:我觉得秦始皇为了修长城,动用了这么多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
生3:秦始皇本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杀人不眨眼。
生4:我从课外书里看到,当时为了建造长城,只要是男的,就被抓去修长城,有不少人还没到长城,就在半路上死掉了。
生5:老师,为了造长城,死掉这么多人,我觉得不值。
师: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
……
这是在教学《长城》时的一个拓展环节。教师在此处安排“孟姜女寻夫”的传说故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辛苦。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学生并没有往这方面想,而是得出了建造长城不值、秦始皇是暴君的结论。其实,学生的体会没错,“孟姜女寻夫”的传说就是在反映劳动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错就错在教师没有弄清编者编排这组课文的意图。编者安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培养学生对我国世界遗产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可是案例中“孟姜女寻夫”的故事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却完全与编者目的不符,此处的拓展完全是个败笔。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当学到五位壮士从狼牙山上跳下去时,出示以下资料:
狼牙山战斗打响后,棋盘坨庙的道长李海忠便躲在棋盘坨山的仙人洞里,他目睹了7连6班抗击日军,最后全部跳崖的经过,还亲眼目睹了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后,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着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随后,教师问学生:“大家看了这则资料有何感想?”
生1:“我觉得很难相信。杀人不眨眼的鬼子怎么会向五壮士鞠躬?”
生2:“日本鬼子可能是被五壮士感动了。”
生3:“日本鬼子良心发现。”
……
教师拓展这则资料,是为了从反面来烘托五壮士的英勇。可是,现场情况却不是他想的那样,反而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了迷茫。要知道,教师的这一拓展,使原本在学生心中的日本鬼子形象变得模糊起来。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学科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人文,而忽视了已沉淀在人们心底的民族情感,忘却那段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
每篇文章都有其主旨。主旨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灵魂,这灵魂我们可以称之为文之“本”。文本拓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深读文本、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但是文本拓展,如果不理解编者意图,脱离了文之“本”,结果往往与文本的主旨背道而驰,这样的拓展是不可取的。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