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的灵魂去哪儿了?
2015-06-25费超
费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正在从上海返回昆明的夜班飞机上,偶然发现邻座的两位姑娘是专程去看F1比赛的车迷。我在跟她们的聊天中获得了这篇评论的灵感。与往年一样,我受倍耐力邀请在围场俱乐部度过了赛事周末。对于曾经有着偶像车手且带着追星心态去追逐赛事的我来说,如今的F1更像是每年都会去享受的生活方式,没有压力也没有包袱。
对于不少喜欢赛车的朋友来说,能去现场感受F1绝对会被列入愿望清单,这部分人大多是关注比赛多年的铁杆粉丝,当被问及喜欢F1的原因时,相信大部分人都能慢条斯理地和你聊上半天。从2004年至今,无论是对上海相关产业还是中国整体汽车文化促进,F1的推动功不可没。以进入第二份合约期的倍耐力为例,自从成为F1独家轮胎供应商后,在全球的销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而过去普利司通和米其林同样在F1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中得到了滋养。前几天我收到了最新的英国Autosport杂志,这期杂志就F1的未来做了专题报道。在此之前,国际汽联和FOM都对赛事本身的关注度降低做了系统的分析。就连中国市场这块一度被伯尼认为是最好赚钱的肥肉如今也每况愈下,其实不只是F1,在当前及以后的政策调控下,依赖于政府的大型活动日子都不好过。
2004年上海首次举办F1,我仍然清楚记得当时的盛况:各类媒体争相报道,比赛100%的上座率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冠名赞助商中石化撤离之后,上海站曾多次遭遇没有冠名裸奔的尴尬,而以往那些积极利用F1平台来宣传推广的合资品牌以及中国企业也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在上海市区,过去F1比赛周末被占据的城市户外广告牌也逐渐被发展迅速的上海车展、上海时装周等广告取而代之,在“上赛场”周围今年也仅有奔驰一家投放了户外广告,像手表等副赞助的广告已不见踪影。就连以往被各类赞助商哄抢的围场俱乐部,如今也成为集中营,你可以看到迈凯伦/本田,法拉利/倍耐力,久事赛事公司都集中在了一个大型包间内,而围场俱乐部的人群也从过去的企业高管被品牌邀请的媒体记者稀释。
在上座率方面,虽然主看台依旧是人头攒动,但热情却不可同日而语。主办方为了管理集中化,把主看台附近一号弯区域的看台做了关闭处理。在每年高额的承办费的拖累下,上赛在F1中国站进入成熟期之后入不敷出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善。媒体方面,虽然乐视的加入填补了转播上新媒体的空缺,但缺少了央视的介入也意味着赞助商兴趣的降低,毕竟当下新媒体还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F1在中国遇冷已不是头一回,在姚明、刘翔以及李娜退役之后,中国人对这些发展多年的奥运项目的关注也有所减弱。赛车原本就是一项非奥的小众运动,天时地利人和均无优势,要想在中国发展得好,缺失了灵魂很快就会退去光环。很多人问我F1对中国来说灵魂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中国自己的车队和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