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色城镇化建设研究
2015-06-25孙文英
□文/孙文英 曾 煜
(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
一、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原理
(一)绿色城镇化和绿色产业的内涵
1、城镇化。就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绿色城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环境效益兼容和人们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同于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城镇化具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有序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集中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从城镇化和绿色城镇化定义的不同可以看出,城镇化更倾向于发展二三产业,尤其以第二产业为主,而绿色城镇化的“绿色”要求节能减排,这是绿色城镇化更加进步的地方。
2、绿色产业。就是以绿色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从事绿色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及提供绿色服务活动,并能获取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群体。绿色产业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理念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具有正外部性、高风险性等特征。其能带来明显正外部效应,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在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收益。企业从事绿色产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循环经济开发,不但前期需要人才的储备、大量创新设备的购置和资金的投入,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其结果也有失败的概率。
(二)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的相关性。绿色产业可以有效推动绿色城镇化的进程。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就要把握其中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例如工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基本上是支撑一个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而这类产业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经济效率低,不符合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宗旨,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提高这类产业的比重,因此传统产业并不能完全支持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还要靠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其中包括大部分服务业,其就业更富有弹性,能实现城镇化人口的充分就业,由此可以带动消费增长,更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经济转型。
绿色城镇化又可以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城镇化产生了绿色产业聚集,集聚的绿色产业带动大量人口就业,从而带动了绿色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绿色生产。因此,发展绿色城镇化,需要发展绿色产业,而绿色城镇化也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绿色城镇化与绿色产业有着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北京绿色城镇化发展分析
(一)北京市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2015年公布的数据报告中绿色城镇化已居我国首位,这表明北京在我国的绿色城镇化水平中处于高水平的位置。然而,北京的绿色城镇化环境指标排名却已被挤出前三,位列第四。绿色城镇化指标包括三项,即环境指标、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而在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中,北京市均居全国第一,由此可以分析出,北京市的绿色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领先的优势,而环境方面却“拖后腿”了,这也能说明北京市发展绿色城镇化需要绿色产业推动的必要性。
表1 2015年中国绿色城镇化指标排名
其实,近年来北京已经做出了很多举措,如北京推动了城乡结合部的50个重点村改造,以及与城区棚户区改造同步进行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借助奥运机遇,中心城陆续停产搬迁首钢、北京焦化厂、北京化二等传统工业企业,工业和仓储用地占中心城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从2003年的16.2%降至2014年的不足10%,且中心城区已明确不再供应上市工业和仓储用地。但对于绿色城镇化来说,这些举措都过于被动,而北京目前仍有更严重的问题,如2013年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交通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工作日平均每天堵车1时55分钟,与2012年相比平均每天多堵25分钟。根据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2008年安装的空气监测仪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数据换算可知,2008年4月至2014年3月收集到的2,028天数据,只有25天的空气质量在美国标准下可被视为“良好”。自2008年4月以来,北京有1,632天的AQI日均值在100以上,占全部天数的4/5。
可见,北京市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高耗能产业居多,污染大,占地多。由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不再供应上市工业和仓储用地,所以新城已经成为全市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2014年新城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0%左右,比2006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城区聚集了许多工业企业,而工业属于高耗能的产业,会制造很多污染,并且占用大量土地资源,阻碍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其实,今天新城区附近会有工厂也是由于城市化造成的。在20年前,北京市要求搬迁四环以内的工厂企业;10年前,要求迁出五环内的工厂,可是当初的郊区到现在也要向绿色城镇化转型了。如,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北京制药三厂,它从北京西郊搬至现在位于东五环外的常营乡;而现在,工厂已被五个住宅小区包围。每天工厂排出的废气引起了居民的不满。据了解,它们的新厂即将在河北秦皇岛动工。将来,高耗能的产业迟早要离开新城,而真正应该占主流的是绿色产业。
2、基础设施条件差,不够绿色环保。北京的“雾霾天”已早有耳闻,一年中将近一半的天气是处于污染状态的,而每到夏秋季节,北京的天气就要好转一些,虽然也会出现雾霾,但是浓度和出现的频率都远低于春冬两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冬季取暖问题。
北京城区大部分已经实施了集中供暖,而且越来越注重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但是对于要转型城镇化的城郊地区来说,集中供暖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城郊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供暖方式。传统供暖则会燃烧煤炭等非清洁能源,无疑加剧了空气污染,但正如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所说,在优先保证居民取暖的前提下,也要采取降污减排的措施。其实在绿色城镇化背景下,电采暖业发展潜力巨大,这类清洁能源更有利于促进绿色城镇化的转型。
3、人口多形成“城中村”,缺少绿色建筑。2005~2014 年,北京新增城镇人口中外来常住人口占80%。2014年,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到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38.1%。而这些人口入京,大部分都聚居在城郊,目前已聚集了全市近50%的常住人口,并且是全市人口增速最快的区域,形成了“城中村”。
许多城镇化地区的建筑形成了“贴面楼”、“接吻楼”,街道狭窄,“暗无天日”,因居住人口多,造成了大量的用水用电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实际上,绿色城镇化的建筑发展要用绿色建筑,要节能、省地、节水、节材、环境友好,关于建筑垃圾可以利用百分之百,另外还有绿色照明,要用LED。构筑微风廊道、生态格局。这才符合绿色城镇化的目标。
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快速扩展,给资源环境和社会运行造成巨大压力,出现一系列“大城市病”。上述现象就是北京出现“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因此发展绿色城镇化的道路既是光明的,也是曲折的。
(二)绿色城镇化问题原因分析
1、绿色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集聚。根据上述出现的问题来看,无论是清洁能源使用的不足,还是绿色建筑的缺少,都属于绿色产业的问题。绿色产业是绿色城镇化所要依赖的动力,是真正可以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源泉。但是,新城区的产业主要以“两高一剩”为主,绿色产业显然很少,而且也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也不能有效带动区域内其他企业转型。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就会影响这个区域的发展,而绿色产业便是绿色城镇化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供暖设施带来的负面效应,建筑群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都源于城镇化进程中绿色产业发展缓慢。
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市海淀区建立。区内聚集了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众所周知,中关村不但聚集了大量高新产业,还聚集了大量的人口,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日消费量大,基础设施较海淀区其他区域也要完善得多,并且带动了上地和西二旗的产业发展,这些都是绿色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推动了北京绿色城镇化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区,仅有绿色产业的存在,并没有形成绿色产业集聚的效应,如房山区拥有首都最大的山前暖区,最适宜种植酒用葡萄。房山区委、区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国际葡萄酒庄产业,计划投资300亿元打造高端葡萄酒庄园产业带。而这只是发展一个绿色产业的表现,尽管打算葡萄种植园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挂钩,但是目前并未实现。然而,根据相关数据及资料预测,如果北京房山国际葡萄酒庄产业集群可以建成,将会大力发展旅游及服务业,促进农民非农就业。2010~2020年旅游接待人次将增加1,800万,新增直接就业10万,间接就业带动30万。吸引高端人才,带动高素质人才就业4万人。预计实现综合生态价值达15.19亿元。显然,只有真正地发挥绿色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才会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发展。
2、“绿色”成本大,缺少资金支持。补齐城镇化的欠账,将GDP从黑色变成绿色,城镇化要支付较大的发展成本。而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金融调控不合理,货币供求不平衡,使得绿色产业的企业难以获得融资。
金融市场体系也存在不完善性,北京市的金融业对绿色城镇化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产品单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动力不足,使间接融资也成为难题。同样,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健全,使得绿色城镇化融资业务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
例如,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自2007年就出现了融资难问题,到目前仍是政府、金融机构、投资界和企业热议的话题。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0%,但北京文化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现阶段金融业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尽管国家出台文件明确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但实际上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融资始终障碍重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企业缺少担保物。因此,要实行创新文化产业金融担保制度、深挖投资机会等经济手段方法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心城过度集聚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新城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在带动城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成为难题,这使绿色产业没能得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也很难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建设。
三、实现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绿色产业效应。西欧国家为了保持城镇化绿色发展,各国政府积极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发展。而美国由于联邦政府的放任自由,导致城镇过度郊区化,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人力成本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而发挥绿色产业效应,不单单体现在绿色产业数量上的增加,还要注重质量,即是否能产生集群效应。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传统产业为绿色产业,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发展有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例如,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发展现代化农业,小汤山蔬菜基地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海淀区的中关村、上地和西二旗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怀柔区的雁栖湖注重旅游业的发展等。
其次,实现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单独一个企业很难支撑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形成绿色城镇化特有的产业链。积极借助政府的力量,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绿色城镇化产业聚集的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企业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创作与发展,推进绿色产业集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通过先后使北京福斯特汽车电线有限公司、法国波马嘉仕其索道有限公司、北京北方凌云汽车悬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到雁栖工业区渤海园区,坚持山下搞企业,山上搞旅游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截至目前,全镇已有80%的村办起了民俗旅游,其中市级民俗村5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镇村两级累计安排生态就业岗位648个。
(二)完善支持绿色城镇化的金融体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果说绿色产业是推动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那资金就是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而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会给资金支持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完善金融体系支持绿色城镇化发展尤为重要。
首先,发展资本市场,扩大金融资本,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为绿色产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使用好政府资金,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刺激消费,以助于绿色城镇化经济结构的转变。如北京银行在2007年正式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采取了为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设立50亿元的专项授信制度;2008年,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为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元隆雅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发放5,400万元贷款。
其次,借助政府力量制定政策,激励金融机构提供对绿色产业及绿色城镇化的信贷,加大对现代化农业、新兴工业、生态园区的投资支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注重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改善金融产品供需不均衡的现状,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多渠道助力绿色城镇化。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赵景光2015年8月1日表示,在新能源行业,北京要打造成相当于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未来的投资高达几百亿元。为推动北京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北京市相继出台了不限行特权措施与补贴与免税政策,新能源汽车也进行专门的牌照配给,中签率远高于传统燃油汽车。据北汽新能源高管透露,2016年北京摇号15万个指标中,其中预留有近6万个纯电动车指标。这些都表明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融资和政府政策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从而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最后,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绿色信贷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引导新区金融机构正规化,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控制风险,建立有序的区域金融秩序,同时也要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合法化。
[1]李新平,杨卫平.国际绿色城镇化对湖南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2014.3.
[2]杨晓优.走绿色城镇化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之路[J].城市探索,2011.8.36.
[3]魏后凯,张燕.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经济纵横,2011.9.
[4]曾煜,陈方亮.论产业聚集与我国城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