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人情”:点赞的荣与衰

2015-06-24周敬启

幸福家庭 2015年6期
关键词:蜜月人情赞美

周敬启

近日微信版本又有更新,并为所有用户计算出朋友圈收到和送出的点赞总数,不少用户“晒”点赞也引发新一轮点赞潮。点赞是一种缘起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网络语言,国人的点赞习惯则只是近几年才广泛兴起。

发展到今天,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和大多数新闻页面都附有点赞功能。“点赞”俨然已成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态度表达的不二利器。赞美是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是点赞真能达到促进感情的效果吗?

点赞的数量也逐渐从称赞质量过渡到与“人气”挂上钩,自然就有了点赞数越多越好的意义。点赞成了虚拟世界中人际互动的重要元素,其功能的许多特性和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原则是相吻合的。尤其体现在这个“赞”字上。

大量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赞美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有多么无可替代。但是称赞有多重要?重要到大脑里面专门有一块地方掌管你在被称赞后的行为。科学家们说,这块区域叫做纹状体,只要你被点赞,它就会被激活。

日本科学家发现,不断地刺激这部分大脑纹状体,确实能够刺激人类更好地执行任务。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称赞和现金一样,可以促使人们努力地表现。所以,就会产生一种现象:有时候做事情最大的目的不是完成某件事,而是得到赞美。

点赞功能拯救了尴尬的人类

纵观社交软件的更新换代,每一款社交软件与用户的蜜月期都没有太长,长的十余年、短的甚至以月计算。蜜月期时用户的行为大同小异。无外乎晒美食、逗宠物、秀恩爱、讲段子,乃至主动说出自己的糗事以博得朋友们点评、点赞,总之是将分享精神发挥到极致。一旦过了蜜月期,随着好友数量增多、商业元素入侵,老用户便自然陷入倦怠。

于是,你在社交平台发的一条条状态,好似一张张求点赞的邀请函,心地善良的朋友们不忍心让你冷场,便手动点赞,虽然心里说的可能是“呵呵”。点赞者虽然什么也没说,但他的一个赞包含的内容却可以有很多,如:“嗨,好久不见!”“你说得对!没错!”“我没屏蔽你朋友圈哦。一直很关注你。你也不要忘了我哦!”

但你心里知道,有些朋友从来只给你点赞不添加评论。这可能是他的个人习惯,却也可能是在说:“没啥想评论的,免得徒增几条无趣的来回……”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因为人在很多时候有互动需求,但并没有表达需求。此外,从你点的赞就能分析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也并非危言耸听。至少能看出你的阅读习惯、兴趣喜好、价值观等等。

总的来说,点赞功能拯救了尴尬时刻的人类,虽然不言不语。小小的点赞对于维持人际关系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这符合心理学的“曝光效应”。曝光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爱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某个人或物经常出现,就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不停地评论来增加曝光度显然劳动力有些大,点赞既不费功夫又达到目的,自然受到我们钟爱。

点赞成睡前例行工作

前不久在浙江縉云县发生一件让人揪心的事,19岁情侣为求朋友圈点赞,站在铁轨边近距离拍火车头,最终将列车逼停,当然两人也很快被民警带走。从这一案例可见,的确有部分社交软件用户渴望着朋友们为自己点赞,只是不似这对情侣这般极端。

如前所述,有些情况下,朋友对你点赞或许是出于无奈。甚至点多少赞,也不是你发的状态能决定的。因为有一种体验告诉我们,一条状态如果开始没人点赞,后来也不会有太多人点赞了。一旦有一个人起头给你点赞了,赞就陆陆续续地来了。

没错,在点赞界也存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羊群效应”。而泛滥于同事领导圈的“不能显得我不合群”的朋友圈焦虑症也由此而来。2014年微博用户报告显示,晚上22~23点之间是点赞发生得最多的时间段。由此看来,点赞已成为不少网友睡前的“例行工作”。

点赞几乎就是简化版的现实世界交友技巧,但每天花大把时间精力点的赞,真的那么重要么?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者Sherry Thurkle发现,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多大作用,点赞式社交里亲密感并不完整,它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朋友面对面的鼓励给你的感受,显然比线上给你“点赞”真诚、重要得多。                       (摘自《记者观察》)

猜你喜欢

蜜月人情赞美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远离否定式赞美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蜜月病”让新婚不爽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选择最适合你的蜜月风格
蜜月到访
赞美胡子(共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