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升企业依法治企水平

2015-06-24唐玉琼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23期
关键词:依法治企生产经营现代企业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重要部署,加大依法依规办事力度,成为当前国家治理各个方面的新常态。在新的政策环境和形势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如何提升依法治企水平、防范风险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企业管理;依法治企;内部控制;现代企业;生产经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5-013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5.068

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行独立会计核算的经济实体,在经营中自主承担一切经营生产风险。近年来,随着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特别是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政府、社会、媒体等对企业经营行为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强。在国家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政策环境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法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提高依法治企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需要经营管理者认真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主要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夯实决策基础和完善制度支撑三方面予以加强:

1 客观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前几年,全国上下加强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法治进程,经过几年的规范、整顿,虽有较大提高,大部分企业规范管理的框架基本都已具备,在依法治企工作方面也形成了一套运转体系。但是,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惯性思维及社会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多数企业在一些程序实施中普遍流于形式,在企业经营中,管理粗放、制度体系不完善、工程分包及用工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今后的发展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经营风险,下面仅就三个方面的风险进行

阐述:

1.1 管理粗放容易给企业带来诸多后遗症

管理粗放就是企业在经济投入、成本控制、人员管理、质量监管等生产经营环节中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体制,管理中只是为了完成某一既定目标,而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过程。目前在部分企业这种现象仍较普遍,但显而易见,由于管理不够严谨、缺乏规划,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诸多麻烦和后患,从而导致诸如合同纠纷、经济纠纷等风险。

1.2 制度体系不完善造成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漏洞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的制订,是以法律为准绳、以各行业相关政策及有关要求为依据,通过一系列标准、流程的落实,来规范经营业务行为。如果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除了难以保证工作质量,还容易造成工作出现纰漏,甚至使人有机可乘,引发廉政风险等不利事件的发生。

1.3 工程分包、用工管理不规范容易导致纠纷和法律风险

目前,在许多基础建设企业,工程分包量较大,而一些企业工程分包的实施过程不规范,招投标过程流于形式,超资质承发包、违规分包等现象的发生,容易导致工程质量、腐败等问题,既影响企业的信誉,又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在许多企业由于用工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用工纠纷,成为多年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企业多年疲于应付由此带来的劳动仲裁、信访甚至赔偿等工作,牵扯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上种种问题,均是由于不能依章办事、依法治企带来的危害。企业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提高依法治企水平的重要性,在行动上不断提高依法治企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既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又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恒久动力。

2 加强依法决策,夯实依法治企的基础

依法决策是事关企业兴衰的大事,企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要遵章守纪,克服“一言堂”和“拍脑袋”决策,杜绝主观的随意性和片面性。

2.1 要建立完善的依法决策制度

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决策制度的落实,重点要加强“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实施程序和流程的管理,统一决策标准,规范决策行为,使企业各项决策均做到依法决策,依规实施。

2.2 要完善事前论证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制度,决策前充分进行经济、技术和法律论证,做到科学民主决策,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2.3 要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重要会议记录专项管理和签字制度,强化对企业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部署的贯彻落实和督查督办,强化领导干部对依法决策的责任意识。

2.4 要严格决策监督机制

结合当前国情,做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加强职代会建设双管齐下,既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作用,又要加强厂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工会民主监督的作用,对“三重一大”决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严格职代会讨论通过制度。

3 完善内控制度,构建依法治企的支撑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是企业依法治企的前提和基础,而其中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建设更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支柱和保障。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规范行为,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已得到广泛重视,多数企业也已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总体看来,在不少企业还存在着内控体系管理界面不清晰、流程不顺畅、机构不完善等问题,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加强:

3.1 健全机构,厘清权责

健全的机构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硬件要素;各内部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是内部控制机制产生作用的软件要素。一是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层是企业法定刚性机构,为内部控制机构的建立、职责分工与制约提供了基本的组织框架。二是要确保职务不兼容。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容易造成关键人大权独揽,导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3.2 科学定位内部审计体系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除了包括审核企业会计账目外,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报告。因此,作为企业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企业内部应当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以加强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监督,及时对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披露,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从而更有效地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3 有效加强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企业全体员工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而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因此,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就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承接性。一方面要以有效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作为保障,调动员工履行职责、主动规范行为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自身得到升华,提高职业道德,树立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的道德观,从而使企业内控制度得以更有效的落实、执行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云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初探[J].时代金融,2009,(1).

[2] 赵秀兰.试析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J].山西财税,2008,(5).

作者简介:唐玉琼(1972-),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集体资产运营中心综合事务部副主任,经济师。

(责任编辑:蒋建华)

猜你喜欢

依法治企生产经营现代企业
浅析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做法
从依法治企的角度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分析
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