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一场未完的电影
2015-06-2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青春,仿佛是个泛滥的字眼,可大家似乎并不反感,仍不知疲倦诉说着青春。对于十六七的我们而言,青春是一种说不出的痛痒,是一种潜在身上的暗物质。我们总喜欢假装朝它挥手作别,然后频频回望;我们还会在涂抹着青春二字的“墓碑”前感慨良久,以为自己老了。事实上是:我们都还青春,都还在路上。
青春是动人的情歌,是落寞的狂欢,更是干净纯粹的感觉,带点天真和单纯,像是有无限可能的小说。但青春也是你我身上的暗潮,它曾伤害过别人,偶尔也弄伤了自己。好与坏似乎都在这个美好的年纪发生。而青春电影让这些冰与火的元素凸显得更加强烈。
青春不灭,那么,青春电影便不会在银幕上黯淡。只是,一个年代有属于一个年代的文学,一个年代也有属于一个年代的电影。但无论时代怎么改变,电影怎么改拍,青春的元素早已被烙下,有迷茫,有残酷,有甜蜜,也有拼搏……
迷茫的青春,独自等待
关于青春迷茫的电影,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一部顶峰之作,混杂着梦想、友情和爱情。“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阳光充足明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出口成“脏”,但毫无恶意;满腔热情,但底气不足;胆大妄为,但不学无术……主人公马小军的标签很多很多,他代表了一群人的青春,他身上集聚了青春期孩子所有的叛逆和狂放——扰乱课堂,逃课,欺骗父母,聚众斗殴,捉弄女孩。
和马小军一样,我们坐在教室,却无法让燥热的心冷静下来。醋热的下午,压抑的空气,沉闷的课堂,老师在讲台上像是呓语一样地讲着老旧的知识,不经意间看到自己的帽子里被哪个恶作剧的孩子放了脏东西,他歇斯底里地喊着:“谁干的?这是谁干的?”话音刚落,几个调皮的孩子从门外冲进教室,他们翻过课桌互相追赶着。被晾在一旁的老师傻了眼,同学们的困意一扫而光,大家都放肆地笑着,而毫不知情的老师被气得表情扭曲。趁乱中,有个调皮的孩子偷偷地从后门溜走了……
和马小军一样,我们谈论着梦想,却不知道梦想是什么玩意。马小军有着非常可笑的英雄梦,他趁爸爸不在家偷偷地带上他的军帽、军衔,拿着望远镜,耀武扬威地看着镜中自己帅气的装扮,大言不惭道“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狂傲的语气,放肆的想法,管它天高地厚,也许我们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实现,但还是会像堂吉诃德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断和现实做斗争。在现实的洪流中,我们执拗地不愿妥协不甘失败,直到撞得头破血流才稍稍有所收敛,可是,在我们的心里,那个梦想依然那么清晰,而我们也永远不服气。
和马小军一样,我们想体验感情,却不知道怎么争取。米兰那或深或浅的笑容,那深邃莫测的眼神,那线条分明而丰腴的身体,全部带着眩晕的美感。炎热的夏天,米兰的出现使燥热的空气中夹杂着一丝清凉的风。马小军偶然在照片上见到米兰的一瞬间便惊杲了,从此再也忘不了。他憧憬着爱情但是又惶恐爱情。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缓缓响起,马小军在夕阳下的屋顶上孤独暗行,他说:“米兰,我喜欢你。”“你刚才说什么,你再说一遍。”“我车掉沟里了。”设想好的台词,脱口而出时却成了违心的借口。米兰之于他,不过是年少中对于爱情的幻想,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和米兰不熟,我从来没和她熟过。”这也许是少年第一次从内心中萌生的爱情,第一次强烈地触动了爱的神经。只是这仅仅的一次,便会使整个少年时光生动起来。
梦想、友情、爱情统统破灭之后,马小军看到了真正的现实,他被孤立了。在游泳池旁,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登上高台,笨拙地一跳,潜入水底,他吃力地想爬上岸,却被朋友们一次一次地踹下水中,不断地沉浮。
所有的期待全部幻灭后,只剩独自迷茫的等待。
《独自等待》里的陈文提起笔写下“独自等待”四个字。他说,这是献给那些从你身边溜走的人的。从我们身边溜走的人太多,也许我们的眼里只看到另一个人,所以根本不会在意有个人在身边,后来我们想抓住身边的这个人,可是他再没有力气去挽留我们。所以,就这样看着他们从我们身边来了又走,而等我们真的回头的时候,并没有谁还在原地等着。
你曾从谁的身边溜走?你又曾让谁从你的身边溜走?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下其实空无一人。所有浪漫的痴情的,也许永远不为你发生。但年轻的陈文自信地说道:“想在爱情方面成功,没有特殊规律,反正时间有的是,也许随着时间越大我越会有把握,不过有件事是可以肯定的,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
可是,对于“下层人”来说,即便是独自等待,也会莫名其妙地遭来一顿祸害。因为华丽的阳光照在大地上,有的地方山花烂漫,有的地方却荒凉贫瘠。《十七岁的单车》反映了两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城里人和乡下人。一个从外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年轻人,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快递工作,但他没有单车,只好由快递公司提供,每个月扣钱。等到最后一个月扣钱结束,单车正式成为己有,也就在那天,单车被偷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快递小子发现单车被另一个年轻人从二手市场买去。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利益的冲突,这辆单车,一人拥有一天,每天准时交换。
年轻人奔跑、打架的时候,那些老人们安详地观望,他们平静地看这些青春闹剧,不说一句话。也许他们在怀念自己的青春,也许他们知道孩子们终将靠自己成熟起来,无需提醒,终将成熟。
终于,青春在打斗中渐渐远走,但伤痛不可避免地发生。快递小子被打得满身是血,扛着被砸烂的单车缓缓走过城市里拥挤不堪的斑马线。他抚着伤口,呢呢喃喃,碎碎念念,伤痛过后,似乎只剩下了无奈。看着他迷茫地走着走着,我们也开始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规律。我们开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戏规则。但我们依旧勇敢地站起来,同时继续生活。只是,青春的激情和冲动,青春的彷徨和困惑,青春的引诱和挑逗,都在渐渐远去,离开我们的身体,离开我们正改变着的思维。一切重新开始,青春戛然而止。
快递小子想不通,城市青年需要那辆自行车,仅仅是为了好玩。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城市青年的十七岁,有自信、追逐、阳光、叛逆,但也少不了迷茫。乡下青年的十七岁,有执拗、痛苦、努力、惶恐,但同样迷茫着。或许世界本就是复杂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十七岁,却是别样的青春;同一辆单车,却引出了别样的生活。
迷雾一般的青春,我们有着懵懂的感情、微卑的自尊、叛逆的性格。我们也会像马小军一样,对梦想、友情、爱情迷茫,也像陈文一样独自等待,更像快递小子一样,根本搞不清这个世界。迷茫中,或许,某一天,这个世界就会渐渐清晰。
残酷的青春,独自疗伤
“青春不只有欢乐,青春一定是团愤怒的火,正因为我们不断碰撞我们的愤怒,才有我们的青春。”有一种电影,讲述这样一些人:他们对黑暗趋之若鹜,对美好不屑一顾。他们还不是很明白这个世界,世界也没有完全向他们打开。他们拼命反抗,可是不知道这种反抗是徒劳。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没有办法,青春无处安放,只能本能而又盲目地反抗,虽然结果一股都是徒劳无功。“我们年轻时想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太年轻,我们犯了很多错误。我们的精神还没有倒,慢慢变得没有耐心,我们最后以伤害对方结束。”
年轻人世界里的残酷,并不是人们痛恨的内心险恶、残忍无情。孩子表现出的残酷,本质是孤独与无助。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里,小女孩凤蝶有着阴暗的童年,有着母亲模糊的身影。狭小的房间,阴暗的角落,贫穷的生活,死亡的阴影,这就是凤蝶小时候的一切记忆。在目睹了那些坠落与死亡之后,在穿过那条布满绝望的鸦片街之后,凤蝶坚韧地成长着,固执地守护剩下的不屑与自由。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看尽世事炎凉,她几乎把普通人的大半辈子都过完了,但她纯净的脸庞始终波澜不惊,只是沉默寡言,眼角低垂,一切繁华或是痛楚不过是过眼云烟。终有一天,凤蝶脱落成蝴蝶。
如果《燕尾蝶》说的是外界带给孩子们的残酷,《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叙说了孩子们对抗外界的残酷,至于方式粗暴与否,他们压根没有认真想过。莉莉周是孩子们的精神领袖,但她隐藏在迷宫中。那个右眼角有两个小小泪痣的清秀少年,总是不说话,即使被欺负,被侮辱,被责骂。他有着轻微的自闭症,不表达,不倾诉,只听莉莉周的音乐,沉默而顺从。可是他有自己的笃定,会背着莉莉周的大幅海报,摇摇晃晃地骑着单车回家,即使被嘲笑也不在乎。他会在半路上停下来,独自看着海报,蹲着身子发呆。这么一个沉默的少年,却在莉莉周的演唱会上拿着刀子剌向了另一个少年。究竟谁是莉莉周?不过是一个残酷影像。
外界有残酷,内心有残酷,双方一旦相互抗衡,结果会更加残酷。20世纪60年代,台湾上演了一部残醋影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绝望的年代,失落的青春,少年们拉帮结派,成了鲜血青春的牺牲品。早熟的少女小明,性格尖锐,特立独行,混迹于男生中间。她有着阴冷的家庭背景,严重缺乏安全感。羽翼未丰就尝试着飞翔,多少会带着鲜血与残酷的成分。她过早地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经常被灌输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内心一点一点地被生活冻得冰冷,对温暖毫无知觉。于是她把一切都置之度外,形销骨立,万念俱灰。她把自己打造成清高、孤傲的模样。
喜欢小明的小四一厢情愿地冲着她喊“小明,要勇敢一点!我会做你一辈子的朋友!”而小明却向小四吼道:“你改变不了我,你也改变不了世界!”当生存与理想交织碰撞在一起,小四和小明注定只会是一场悲剧。他们都渴望温暖渴望关怀,但他们的生活从来都是干涸的沙漠,有时候不得不饮鸩止渴。少女绝望地呐喊:“你原来跟那些人都一样,对我好只是想跟我交换我对你的感情。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改变的。要改变我,你以为你是谁啊?”
真的如小明呐喊的那样,改变一个人就像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困难吗?在美国青春片《猜火车》中,在那个苏格兰最脏的厕所里,有着最原始最干净的生活。在那个看起来污秽到令人恶心的马桶里,有着清澈的水。原来,眼睛并不是我们最忠诚的伙伴,更不是什么心灵的窗户。在那些看起来肮脏的表面,原来有着最干净的内在。就像年轻的孩子,有着最愤怒最扭曲最狂妄的外表,但更有着干净纯洁的心灵。终有一天,他自我反思:事实上我就是一个坏胚子,但那会改变,我可以改过自新。这是我做的最后一件坏事。我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大步向前,选择人生。我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会跟你一样,有工作、家庭,有大电视机、洗衣机、车子……
事实上,根本不是改不改变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少年向往纯净,现实却刮来沙尘,他们缺乏耐心去等待晴朗的到来,便会轻易让生命陨落,会因一件小事就变得不可挽回。他们冲动敏感,孤掷一注,把人生中最美的东西就那么一瞬间挥霍了。这些渴望与世界和谐相处却一直跌跌撞撞的孩子,带着家庭冷漠、社会歧视等创伤在河中艰难前行,想要到达彼岸的温柔世界,有的孩子艰难地摸着石头过了河,脱胎换骨一般变成了好孩子。有的孩子虽然过了河,但身上的创伤却永不能痊愈。而有的孩子却没有趟过去,永远地沉在了水底。
你看过被踩过的花吗?那就是残酷的青春。青春美好得像绽放的花朵,可以去做想做的任何事,可以打着青春的旗号去疯去闹。但是青春也会残酷得如同地上被踩死的花朵,经历过一次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让你去挽回,哪怕当时你笃定这就是对的。
我们曾经也有着欲言又止的时刻,我们曾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那些思念和禁忌混合的时光中默默相对,却不敢说出心中的喜欢。
初恋的青春,怦然心动
少年时候,很容易心动,仅仅是对视一下,心里就像揣着小鹿一样。窗边的男孩子抬头看到隔壁班的那个女孩经过窗前,顿时欢喜起来,独自偷笑。在校园独自散步的女孩子突然碰到暗恋对象,身上像减了分量,每一步都走得轻快有力,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心动的感觉,就是那种为一个眼神日思夜想辗转反侧的不安,就是那种偷偷期待能够天天偶遇的欢喜,就是那种只靠思念和期待就能生存的情愫,一切还夹杂着小开心,小纠结,小紧张……
初恋时的羞涩在《情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学的第一天,当老师念到“藤井树”这个名字时,重名的男孩和女絯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认识了对方。男孩用淡漠的眼神回过头看了女孩一眼随即转向窗外,女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脸上泛起了红晕。放学值日时,女孩看到黑板上两个“藤井树”之间被入画上一颗心,她偷偷地瞄了一眼正在窗口看书的男藤井树,脸上泛起若有似无的笑容。安静的教室,炎热的午后,干净明亮的窗户,微风吹拂着白色的窗帘,男藤井树安静地看书,女孩的眼神飘忽不定……
年少时光,男女生有一个共同爱好都会让彼此“想太多”,何况是重名。空荡安静的图书馆内,女藤井树正在整理藏书,而男藤井树不言不语地捧着书站在窗边,微风轻轻撩起白色纱帘,半掩着清秀少年的侧脸,午后慵懒的阳光散落在男孩清秀的脸庞。少女抬眼望去,帘儿摇曳,拂起又落下,少年的侧影在薄如细纱的帘儿中若隐若现。她凝望着,白纱下男孩的神情慢慢变得柔和,有种温柔的东西在她心里萌发。她恍惚地眨了眨眼睛,低下头继续工作。
后来,女孩因为父亲的过世没有去学校。男孩以还书为借口去了女孩家,得知她父亲去世,想开口安慰她,张嘴时却变成了老套的客气话“请节哀顺变”。女孩嫣然一笑,他顿时慌乱失措,尴尬脸红。当他骑上单车趁着整理围巾的一刻小心翼翼地回头看时,那个女孩,只是静静地站在雪地里微笑着注视着他。那一刻,男孩在心里默念一定要看到书里的卡片。可惜她一直没有翻开,直到男孩离开。
多半的青春情愫都沿着这个轨迹:转头离开后,从此,杳无音讯。究竟什么答案才能够让青春褪去苦涩?什么答案才能够让青春不再有遗憾?难道,青春的答案真的要在多年以后才能到来吗?就像《蓝色大门》里的孟克柔带着疑问的语气说:“你真的很清楚记得,自己是在哪一个夏天成熟,变成大人的吗?那么我相信那个夏天,肯定有很多冲突、困惑,有甜蜜、有爱,更有许多不知所措。只不过这一切,你现在全部都弄懂了吗?”一曲高歌唱罢,一段小调弹完,在青春片永不休止的旋律里,蓝色大门一次次悄然敞开,然后慢慢关闭。
夏天虽然就这样过去了,蓝色大门也已关闭,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孟克柔却记住了这个夏天,自己给了自己答案: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于是,我似乎看你站在蓝色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脸上仍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远以后,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上眼睛仍看不见自己,但却可以看到你。
但蓝色大门关闭后,怎样才能让我们不再想起她/他?难道一切都要付诸风中?情窦初开的曾经,两小无猜的最初,牵手奔赴成长的懵懂,彼此都一起走过。一路羞怯或默契,唯有眼神散射出心底的秘密。说好要等的,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一个人没有守约。就像《恋恋风尘》故事的主角阿云与阿远,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几乎身边所有人都认定他们将会相伴一生。两人初中毕业后,先后离乡背井,在台北市谋生。之后阿远入伍服了兵役,而阿云却在日复一日的守候中逐渐将这份感情疏远。部队里发生“兵变”,家乡里的亲人都在恐慌里祈盼着阿远的音讯。阿远生死未卜,阿云嫁给了每日帮他们俩送信的邮差。电影的结尾,阿远退伍返乡之日,孤零零地寻望着眼中这逐渐陌生起来的一切。他走到田里去探望正在照料蕃薯的阿公,一边听着阿公唠唠叨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切周遭,一边看着云影在山头移过,那一瞬,随着成长的来临和时光的转变,记忆里一切的美好与忧伤,都似乎化为了如浮云一般的泡影。就算那人已老,心还是会隐隐作痛。
周国平说:“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我们曾经也有着欲言又止的时刻,我们曾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那些思念和禁忌混合的时光中默默相对,却不敢说出心中的喜欢。为了多看他一眼会悄悄放慢脚步,为了接近他会找各种搪塞的借口,为了打发想念他的时光会偷偷地在纸上描摹他的画像。整个世界除了学习就是围着他转,想出各种创意进入他的生活,如此勇敢的飞蛾扑火,那么轰轰烈烈的自导自演。不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浪漫的心思去温暖他人,最终却全部无疾而终。此后回忆这份懵懂,有喝小米粥的味道,淡淡的,冗长的,如午后悠长的梦。
拼搏的青春,单枪匹马
迷茫、残酷、萌动的青春似乎有些文艺化,最后一张牌略显沉重,但也最能戳中大多数人的神经——高考。在高考面前,我们的家长要成绩,除了学习最好任何的活动都不要有。我们背着重重的书,看不见未来,考试的压力,家人期盼的目光,老师口中的魔咒,一直落寞到高考结束,彻夜狂欢后,却还没出息地担心考不上怎么办。
2005年的一部纪录片《高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它真实地记录了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毕业班的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一本作为独白的学生日记,将隐藏在学习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懂事的学子悬梁刺股,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一个“坏学生”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
片中的王锦春老师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我只要你给我拿出半条命来读高三就好,不要你一条命!”“如果高考结束了,你说复读可以,现存离高考还有那么远,什么都没有出来,你谈什么复读?你不觉得可笑吗?”“对平时成绩比较好、自信心很强的同学,现在要记住八个字:志在必得、舍我其谁。我考不上,还有谁考得上?我上不了北大,你上北大?笑死了!”学生们也自我激励着:“只要你咬紧牙关,闭上眼睛,拼命往前跑,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记住,闭上眼睛,拼命往前跑。”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真实、直白的纪录,让人感到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高考下的青春,已经被倒计时算得分秒不差。一百天倒计时,全校的高三毕业班在国旗下宣誓。五十天倒计时,学校开始一周一次小考试,也没有年级大排名,当天做当天讲,分数只有自己心里有底。三十天倒计时,觉得明天真是一个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的词语,人心都快散掉了,老师敲敲桌子说:“接下来你们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复习吧。”十天倒计时,明明知识点都已经谙熟了,可每天还是会莫名“想太多”。倒数第一天,觉得该来的终于来了,该结束的也终于结束了。
作为国产青春的最新代言者,电影《青春派》于2013年8月亮相银幕,口碑反响都很不错,大概是因为它选取的主题是高考。普通的高三复读生周围,有学霸,有学渣,有富二代,也有寒门子弟。男孩子在高考前拍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三年的女孩子表白,收获了甜蜜的初恋。但很陕初恋的甜蜜就被闻讯赶来的母亲破坏了。失恋加受伤的男孩高考失利,而女孩去了复旦大学。男孩决定复读追逐爱情,于是又开始了一段疯狂的高三历程……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属于自己的模样。高考下的青春是这样的:夜深时想睡觉却还要强撑着学习,以至于后来再也无法在12点之前躺在床上。每个周末都有成打的试卷,总是在想休息的时候又迎来新的周一。高考,是一部漫长而沉重的血泪史。如果说青春教会我们爱,而高考则教会我们遗憾;青春教会我们梦想,而高考则教会我们妥协。
哪部电影里有你的青春
@水华:作为一个女生,我的青春绝对和《阳光姐妹淘》很像啊!它更贴近生活,远比什么纯爱故事、暴烈青春接地气。又不是每个女生都会在青春期谈恋爱的,很多女生的青春就是在和一群小姐妹瞎玩瞎闹中度过的。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害怕你过得比我好,更害怕你过得不好。女生的友谊就是这么看不破猜不透啊。
@生病的小猫:曾喜欢过一个人,他和《初恋这件小事》里的阿亮很像。那时候我拼命改变自己,努力学习,穿衣打扮,培养各种和他相似的爱好,满心希望能赶上心中的他,指望能和他一起去北京,可惜故事的结局不是电影。不知道多年以后,我会不会还记得生性薄凉的他,他还会不会记得曾经那个执着的女孩。
@南山忆:很想说是《独自等待》,却又发现更像是《大话西游》。紫霞仙子是我的女神,她看至尊宝的眼神迷离而多情,像极了照片里的“她”望着我,而我却在望着电脑。但愿,“她”幸福,如果某天重逢……算了,还是各自相忘吧。
@婉如木木:曾经把《梦旅人》当作自己的青春救赎。蔚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金色的夕阳,一座高高的围墙阻隔了这一切。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让人感觉不到他们是一群病人,他们更像流浪的孩子。三个年轻的生命消失无踪,留下我们感叹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而我们也都曾急于逃出围墙寻找信仰,围墙上的满打满撞,是青春岁月里必然要经历的困扰。
@冰冻街口:于我而言,《情书》和《四月物语》的世界从没经历过,《猜火车》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太过疼痛,更理解不了大众喜爱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青春电影都走热血、残酷、纯爱路线,而我眼里的真正青春,如《全城高考》所描述的一样,全部交给了高考,却丝毫不知道这份坚持会不会开花结果。
@小王子的玫瑰:好像没有哪部片子能与自己的青春挂上钩,也许电影不过是大众青春走过的轨迹,并不契合每一个人。我生长在南方,看《青木瓜之味》的时候有点共鸣,可以闻到青木瓜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潮湿的头发的味道、虫蚁的味道、初恋的味道,当然还有南方热夏潮湿空气中清馨的植物香气……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的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变异着,唯有小女孩始终如童年的青木瓜一般清新。
你自己的青春
电影仅仅提供了一个青春模板,甚至可能只是一种想象。有人的青春压根与《小时代》的华丽无关,那是属于富豪子弟的奢华和高端;有人的青春也没有遇到《初恋那件小事》里的纯美初恋,那是属于懵懂少女的心事;有人的青春更没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呐喊,是属于病例少年的残酷……多数人一直按照父母喜悦的方式过着,听话,学习好,思想端正,但心底早已被权威力量压迫够了,企图在另一片天地实现自我。这种外表与内心的落差形成了不同的情绪,有迷茫,有残酷,还有无法自制的悸动,而这些元素形成了不同的青春电影。
其实每部青春电影往往都有着多重内涵,希望、失望、迷茫、痛苦、妥协、反抗……大部分有关青春的影片,都带着犹豫慌张、迷茫无所适从的情绪和一种难以表述的凝重感。拍《四百击》的导演特吕弗说:“一个人在那样的转变时期,会有令人忧患的经历,感情还很幼稚,身体开始发育,既渴望独立,又慑于父母师长的权威……稍有不快就会爆发,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胡来,在法国,有句话来形容这类胡来,叫‘打他四百下。这就是片名的由来。”《四百击》是他的自传,鲜有虚构。影片中十三岁的安东尼奔向大海,却找不到自由。这个电影史上经典的长镜头持续了一分二十七秒,少年疾风般地跑过村落、田野,终于来到海边,回头的那一瞬却是一张落寞而迷茫的脸庞。少年站在海滩上,双脚被潮水浸湿,他的表情天真冷漠、忧伤茫然,却永远地凝固下来。这个表情,诠释了普遍的青春迷茫。
不管是普遍的青春迷茫,还是截然不同的青春体验,在这么美好的年纪里,别把拥有千百种可能的人生过成只有一种可能的结局。不管阳光普照还是大雨倾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青春轨迹,因为“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