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肌理的建筑延续
2015-06-24曹剑
曹剑
摘 要:城市肌理是城市中地塊、建筑、道路、院落、景观等诸多肌理元素的排列组合,不同的排列顺序形成于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记录着城市发展的足迹。文章以柳州市工人医院建设方案为例,对如何延续城市肌理进行分析,探讨工人医院建设方案的规划与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肌理;建筑延续;工人医院
前言
柳州——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广西的重要工业城市,近年来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医疗技术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设施与技术不匹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老城区进行医疗建筑更新很有必要。柳州市工人医院建设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筑承载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其表现是综合性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其环境的评价会随着感知、体验、及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建筑的核心理念及价值应是始终延续的。
1 城市肌理概述
1.1 基本概念
肌理,来源于美学概念,指因材料的不同搭配以及构造而使人获得的触觉质感及视觉触感。引申到城市语境中,就是指纵横的街巷、错落的里弄、严整的街坊等元素组成结构体系及空间体系,这些肌理元素在不同年代背景及生活模式的引导下,依托不同主线进行着有趣的排列组合。城市肌理,齐康先生对其作了这样的定义:城市是由街道、建筑物组成的地段以及公共绿地等组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形态,由这些几何形态组成的不同密度、不同形式及不同材料的建筑形成的质地所产生的城市视觉特征为城市肌理。一个区域的城市肌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由它决定的物质、经济以及文化价值。
1.2 城市肌理的特征
(1)尺度层级。城市肌理具有不同的尺度层级,从最大范围来说,肌理以自然环境为主,如小比例尺卫星遥测照片所看到的;从区域范围来讲,就是稍大比例尺航空照片所展示的区域性特殊环境;从局部来说,建筑群体就展示出最小范围的肌理。(2)一定的密度。城市肌理由于建筑组成密度的不同而形成完全质地相异的肌理形态,或细腻、或粗糙,或清晰、或模糊,或规律、或无序。(3)拼贴特征。城市肌理是经历过各个历史时期的累积和叠加而形成的,因此表现出不同时期历史性的拼贴特征,此外,也有同一时期不同肌理形态的拼贴。(4)人文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的活动产生出不同的城市肌理。
2 柳州市城市肌理现状
2.1 城市肌理现状问题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幅度大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空间的流动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城市空间变得越发开放,原有的城市格局被打破,城市肌理面临着被割裂开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1)传统肌理的破坏。包括大体量建筑对传统视线联系的阻断及环境上侵蚀旧城肌理,有活力的传统场所被迫消退,地方文化特色逐渐埋没,导致城市肌理延续断裂。(2)肌理的粗糙化。包括居住肌理、活动肌理以及商业肌理三方面的粗糙化。(3)肌理的趋同化。现代城市越是发展,其城市特征就越是趋同,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中心商务区、标志性建筑等让人麻木。
2.2 值得借鉴的历史肌理建筑
2.2.1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柳江南岸驾鹤路91号,占地面积2176.75平方米,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始建于1933年,属仿法国教堂建筑风格。(见图1)
图1 柳州市天主堂
2.2.2 胡志明旧居。胡志明旧居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乐群社旧址、蟠龙山扣留所旧址、红楼旧址三座建筑物。
图2 胡志明旧居
3 城市肌理延续的手法
3.1 延续传统的地块界线
地块界线是用地范围的清晰划分,同一地块内衍生出一类契合功能及环境要求的建筑单元模式,在相邻地块反复重现一种建筑形式则最终整体地定义出一个地段的特有肌理,形成一种连续的空间格局。如果这种地块界线被打乱,那么相关的建筑形式就会无重复的边界可循,从而导致该地区城市肌理的突变,长此以往最终会失去原有的风貌特色。
3.2 注重历史与现代空间的过渡
(1)高度控制。对新建筑进行高度控制是为了防止城市肌理在视觉感官上出现突兀,以进一步防止城市肌理在视觉上的分裂。(2)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不同时代为满足不一样的社会需求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建筑类型。新的建筑类型必然是从古典的城市类型发展而来。(3)营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现代城市场所理论认为,城市场所是由具体的事物构成的,特色是场所的精髓所在。
4 柳州市工人医院方案设计
4.1 周边环境解读
4.1.1 乐群社。基地西北角保留的欧式建筑--乐群社,旧址于1927年建成,2008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谨的比例,精美的西部,厚重的体量,使之成为柳州市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4.1.2 鱼峰山。基地南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相传,鱼峰山是对刘三姐生活劳动和传歌升仙的地方,传统造园手法中,往往喜欢在这翠山绿水中点缀红色的凉亭。(见图3)
图3 分期建设示意图
4.2 规划和设计
柳州市工人医院位于鱼峰山公园南面,始建于1933年,现已发展成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为适应时代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在原址上进行建筑改造,其规划和设计注重建筑空间的组合和流动,注重城市肌理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把人文和历史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4.2.1 分期建设。规划保留原有1#内科住院楼、2#办公楼,采用分期建设的方式。一期于用地南面兴建3#住院楼;二期拆迁用地北面现状职工宿舍区,建设门急诊、医技一体的5#综合大楼,并开辟人行主入口广场,提升医院的功能与环境档次,同时利于文物保护建筑乐群社的景观保护和开发利用;三期拆除现状门诊大楼,兴建住院、医技一体的6#综合大楼,并完善中心花园的各种景观设施,进一步提升医院的环境品质;远期整合东面的后勤及供应等功能模块,建设后勤综合大楼。
4.2.2 建筑的形式、材质和色彩。通过对周边环境的仔细研读,得出以下设计构思:为了尊重传统文化和周边环境,设计采用简约的欧式建筑、主体颜色为红色,通过对传统建筑的语言、符号进行提炼和抽象,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建筑材料寻求院区的延续性和多元性,既能体现时代的要求,创造出城市的活力,又能做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形式上,整个大楼采用古典主义造型手法,立面三段式处理;在建筑材质上,裙房采用大理石材质,厚重整齐又富变化的界面廊定了主入口干道的空间感;在建筑色彩上,建筑墙身主体为红色,与周边的山体遥相呼应。整个大楼虚实形体比例关系的推敲使之优雅宜人、沉稳大气,幕墙的运用又让整个建筑具有时代感。(见图4)
图4 方案整体鸟瞰实景图
5 结束语
新建筑要真正成为属于这座城市的一份子,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每一位城市规划者、建筑设计者在每一次任务中,都在不断地塑造着城市的肌理,不让城市落入缺乏记忆、历史及文脉的境地是我们重要的责任,希望柳州市工人医院建筑能够成为该市的自然肌理并延续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城市肌理赏析及延续[EB/OL].曾卫教授工作室的博客,2014.
[2]杨鸿志.论城市肌理的延续[J].山西建筑,2010.
[3]魏来,时玉晖.建筑肌理的延续[J].山西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