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问题
2015-06-24张义
摘 要:北京山区河道一般坡降较大,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洪枯变化较大,冲刷力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同时,在山区,大部分的城镇及农田又恰恰集中分布在河道两侧,因此,如何对山区河道进行合理的规划,是解决山区城镇防洪安全、协调河道与城镇建设用地关系的重要问题,文章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山区河道为例,简要分析了山区河道的规划治理问题。
关键词:山区;河道规划;治理
1 概述
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34公里,全区总面积1455.1平方公里,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57%,其中山区面积14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8.5%;平原仅21.8平方公里,占1.5%,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是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中山区面积比例最高的区县。
由于山多地少,因此适宜建设的土地较少。全区适宜建设的平原区仅占总面积的1.5%,而容纳的人口却占全区半数以上。大面积的山地使境内植被、耕地、气温、降水、河流、水资源等自然因素都与山体走向、山峰高低、山势陡缓相联系,并对农业、交通甚至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门头沟区来说,山区河道与建设区是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必须重视山区河道的治理问题,从规划方案出发,在解决好防洪问题的基础上,协调山区河道与城市建设区之间的关系。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山区河道的治理问题。
2 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由于山区坡度较大,降雨较为集中,就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使洪峰流量增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从规划上应首先强调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即对山上、半山腰、山下、耕地、水库以及山洪冲沟进行综合治理,广泛的通过绿化稳固山坡,减少水土流失,通过修建塘坝等形成小水库,并可拦蓄泥沙,并对山区小河道的河坡进行加固,以防止河坡冲刷,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修建石埂梯田,种植果树等,与发展经济效益进行挂钩,更有利于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通过山区小流域的綜合治理,一方面减少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山区河道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城镇、农村的防洪压力。
3 蓄、截、排三种方式结合的治理方式
蓄:由于山区河道在排水过程中往往携带较多的泥沙,而到了下游的建设区、农村后,往往地势开始变得平缓,河道的纵坡减小,河道流速变缓,使得河水中携带的泥沙逐渐淤积下来,河床增高,河道水位a上升,如不及时疏挖河道,则很容易发生洪水溢出河道的情况,给两岸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山区河道在进入建设区前,应设置一些较大的坑塘,使洪水先进入坑塘短暂停留后再流入下游建设区,这样一方面使携带的泥沙沉淀下来,另一方面也使洪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截:在山区,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很少,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多将建设用地依山脚规划,即山脚下就是规划建设区,在这种情况下,有降雨发生时,山坡上流下的雨水就直接汇集到建设区内,对城市道路、民居会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规划应在城市建设区外围修建截洪沟,将山区坡面流雨洪挡在建设区外围,然后再依地势,将截洪沟接至山洪沟,将雨洪排走。但山区建设用地较紧张,截洪沟应采用占地面积较小的横断面形式,并应与规划道路、规划建设区一并实施。
排:山区洪水汇流时间较短,流量一般较集中且较大,将洪水排走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此规划应在现状山洪冲沟的基础上进行疏挖治理,治理时应尊重现有的排水体系,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尤其是慎重对待裁弯取直和扩宽河道堵口;河道转弯半径不能过小,应使河道成为一光滑的抛物线,并注意上下游堤线的衔接和左右岸的协调。
通过蓄、截、排三种方式相结合,即可解决山区洪水的排放问题。(图1)
4 河道与建设用地的协调关系
在建设区内,地形坡度一般较缓,山区河道流至此处后河床开始变得宽阔起来,在做好两岸护坡,保证河道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应注意协调好河道与建设用地的关系,重视河道的生态功能的需要,在河道两岸应设置绿化隔离带,有条件的地区绿化带宽度应适当放宽,并与城市公共绿地、公园、避难场所相结合,综合考虑其在景观、休闲、亲水、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功能,适当结合园林空间、小品雕塑等人工设施的建造,使河道在发挥防洪排水功能的同时也能提供视觉景观享受和文化品位欣赏,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生态花园式的滨水景观带。(图2)
图2 河道与建设用地的协调
5 结束语
山区河道较为复杂,尤其是与建设区结合之后,应在规划阶段对山区河道进行综合的规划,方案中要充分考虑多项因素,既保证防洪安全,又要协调好用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重景观、生态等因素。
作者简介:张义(1981-),男,辽宁省锦州市人,工作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职务: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防洪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