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途径
2015-06-23杨瑞强陈延柯
杨瑞强 陈延柯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的教师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学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担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全体学生健康体魄的设计者与塑造者,是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学校在社会上的荣誉和形象。因此,体育教师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本文探讨了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素质 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新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呼唤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已成为时代要求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国家对建设高素质新型体育教师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加紧树立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大力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一、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度是学校体育教师管理改革的核心任务,依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理管理的原则,推进体育教师聘任制度,在体育教师管理办法上,由单纯重制度约束,到主要依靠新机制激活,逐步建立起政策导向、激励机制、评价调控为主体的新的管理观念。
改革规章制度。学校规章制度改革應以吸收新思想、新精神、新经验为主要目的,在可操作、可执行的前提下,让规章制度引导人们开拓、创造、争优。各种规章制度应相互衔接和补充,不能相互矛盾和冲突,才能产生正面作用。属于岗位职责一类的规章制度,应当有评估方法和步骤,以便对其中的优秀者做出奖励。
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应当成为教育管理改革的目标。在这样一个需要教育理想、良知、忠诚和热情的人的机构中,是否重视人,是否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构建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的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的正式文件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开始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求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予以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性、专业性、连续性、终身性的国家认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将教师教育初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互相沟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生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由此可见,一次教育“终身享用”的情况在现代科技、教育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会再现,体育教师必须接受终身、多次的系统教育才能适应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需要。体育教师教育就是要普遍提高体育教师自身水平,使体育教师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学习型体育教师组织机制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创建政府部门、学校、教师本人共同努力来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良性机制,形成体育教师个人要求学习、学校自主组织培训、政府集中引导方向的新格局。
在学校中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重视和强调教师的能动作用,达到建立真正的“学习”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地把终身学习作为第一要务,通过不断学习完善素养,调整专业结构,把握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使每位体育教师不断扩展,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这是加强体育教师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师始终保持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着眼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教师的素质如何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关键是需要创新型的教师。体育教师应具备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应从宏观角度来进行,即建立改革的规章制度强化激励机制;构建开放灵活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学习型体育教师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 于新建.素质教育探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 周登松.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唐宏贵等.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质结构与社会评价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9-122.
[4] 屈杰.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中学风问题的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5(4):70-72.
[5] 曹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优化与整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