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分析

2015-06-23张卫东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张卫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標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是主体性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把学生自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群体与小群体之间通运动,相互切磋与观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群体” 体育教学 教学模式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几个方面:首先,“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种类繁多,尚无统一借鉴模式。研究者各自为政,主要采取自己自由发挥的方法来执行,造成了各种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可比性较差现象。其次,实验研究中设计比较研究部分,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是比较复杂的,它的重点应侧重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反馈、合作态度、意识与行为,因此在进行实验研究的同时,应配合观察法、录像法、座谈法、讨论法、问卷法等方法,则可以从不同的各个方面来反映并共同研究合作教学中学生之间交往的复杂行为。最后,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的指标确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试验研究过程的设计与评价指标存在不合理性。

(一)纵观国内外目前体育教学中对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的应用研究来看,这一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练习密度和交往次数,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专项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其中在有关动作技术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探讨较多,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是否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却少有研究,这也是目前小群体教学模式在效果评价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二)“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成绩水平,加强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交往,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运动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练习密度,丰富了运动教学内容,更适用于运动技能课教学。在国家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为完成繁重的体育改革任务,突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诸要素的整体效应,合理通过“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是扩大课程整体功能的重要举措。将“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教学中,教师目标向学生自主的目标转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交往及社会性交往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练习密度与效率。

二、高校体育注重学生的“团队、集体意识”

(一)将课堂上的“教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运动选项课教学质量。通过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制定有效的锻炼计划,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防止对基础较差同学的歧视,特别注意课内外有机地结合,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正逐渐成为积极锻炼的载体,随着该方法的实施,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行为和热情。这足以证明改革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二)部分高校在探索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健康体育的思想得到很好的引导,教学形式多样,学生上课认真积极,思想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体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体育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成绩水平,加强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交往,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运动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练习密度,丰富了运动教学内容,更适用于运动技能课教学。

以高校教学改革为契机,对小群体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旨在探讨“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选项课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体育课程教学实施这一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小群体内部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最终达到享受体育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地促进教学对象的运动水平和社会互动能力的提高。这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社会互动能力是一致的。

(二)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改进高校体育的发展是我们高校体育人应尽的义务。但改进的关键是自己首先要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增加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不断地在体育领域中创新发展,使我们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学习和锻炼的空间。建议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我们应充分考虑体育学科特点,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自身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

★基金项目:武汉纺织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编号:2009025。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 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3] 赵立.现代教学理念与成功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