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的效果评价

2015-06-23李蓉定杨秀芳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213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缺陷率规范护士

李蓉定,杨秀芳,王 颖(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应用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的效果评价

李蓉定,杨秀芳,王 颖
(成都市天府新区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213)

目的 探讨应用PDCA循环法持续改进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应用PDCA循环法对护士进行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进行有效实施、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时间6个月,比较改进前后护士对“危急值”处置有关知识知晓度、危急值登记本缺陷率、危急值护理记录缺陷率情况。结果 改进后护士对“危急值”处置有关知识知晓度较改进前明显提高,危急值登记本缺陷率、危急值护理记录缺陷率较改进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PDCA循环法能持续改进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的质量,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PDCA循环法;危急值;处置;持续改进

PDCA循环即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目前广泛应用于护理工作各领域[1]。“危急值”是指当某种辅助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辅助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2],是“患者安全十项目标”的重要内容。2013年10月我院在接受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复评时,对危急值的管理进行质量追踪并应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改进,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7~9月我院涉及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及处置情况,包括“危急值”报告时间、内容及处置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

1.2 方法

1.2.1 成立专项质量管理(QC)小组 护理部成立专项QC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和分工,应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问卷调查表的设计[3],应用甘特图制定项目计划进度表。

1.2.2 现状调查 ①以2013年7~9月为时间范围,查阅14个病区《危急值登记本》和随机抽查涉及临床“危急值”的出院归档病历240份。《危急值登记本》追踪:涉及护士记录的1493人次,缺陷率 61.62%,主要问题:项目填写不全占50.11%,无报告医生时间记录36.09%、无处置结果或医生签名13.48%;240份病历追踪:护理记录“危急值”处置记录存在缺陷114份,占47.5%,主要问题:护理记录无相关处置记录、记录内涵不规范、部分无护理记录单。②自制问卷《护士对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置规范情况调查表》,随机调查131名临床护士,对“危急值”报告规范的完全知晓率为46.54%。

1.2.3 原因解析 护士对临床危急值处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职能部门监管、科室监管和护士自身因素三方面应用特性要因图进行分析,通过绘制柏拉图寻找主要影响因素:在护士方面影响因素中,护士对相关制度、流程及要求知晓不全占53.44%,护士责任心不强占22.14%;病区监管方面影响因素中,质控频次不够、责任未落实到个人占51.47%,病区培训不到位占43.67%;在职能部门监管影响因素中,质控督导力度不够占54.84 %,危急值登记表项目设计不合理占45.04%。

1.2.4 设定目标 经过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共6个月专项整改,护士对“危急值”报告及处置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至90%以上,“危急值”登记本记录缺陷率降至20%以内,“危急值”护理记录缺陷率降至10%以内。

1.2.5 制定整改对策 ①加强护士培训:医院和科室举办专题培训,内容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处置流程、记录规范、医院常见危急值的范围标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相关知识;培养护理人员“三严”作风,加强责任心和安全文化教育;将相关内容纳入护士“三基”培训和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及考核。②加强质控监管力度:修订护理质控标准,提高临床“危急值”执行情况在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分值权重,医院三级质控组织加大监督力度和频次,每月进行专项质控。③与医、技相关部门协调,共同完善修订临床“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使记录内容更加科学、全面,将院内“危急值”标准设计在危急值登记本前面,方便医护人员查阅及掌握。规范病历相关记录等;修订临床常见“危急值”参考范围。④加强沟通,畅通医、护、技各环节工作流程,保证“危急值”信息畅通、准确和及时处理;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定期召开协调会,及时解决各环节中需要合作的问题。

1.2.6 对策实施 将整改对策具体落实到QC小组各成员,医院三级质控组织分层落实职责,加大日常监管频次,每月各进行专项质量检查不少于1次,对存在的问题以《质量双向反馈单》进行反馈和整改;每季度召开护理质量和安全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项讲评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结果与科室护士长和护士绩效考核挂钩,QC小组督促整改计划的落实及效果评价,以保证PDCA循环在“危急值”管理中的良性循环。1.2.7 效果评价 通过6个月的改进,抽查2014年5~7月“危急值”登记本记录1625人次、“危急值”护理记录498份,自制问卷随机调查131名临床护士。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共6个月专项整改,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的知晓率由46.54%提高到93.13%,临床危急值登记本记录缺陷率从61.62%降低至19.02%,危急值护理记录单缺陷率由47.5%降低至9.24%,改进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表1 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PDCA循环法结合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使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 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如特性要因图、柏拉图进行原因分析[4],有利于从多角度剖析出影响“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列出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改进计划提供了充分的、可靠的依据,制定的改进计划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用甘特图制定项目计划进度表,包括活动计划的工作步骤、日程、各步骤的负责人,使计划更加全面、直观、简洁,保证了改进计划有序进行。

3.2 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采取PDCA循环的方法,保证了质量持续改进 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5],QC小组人员在每月进行的“危急值”专项质量检查中,及时总结成绩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反馈到相应科室,针对新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进行持续改进,通过6个月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表1显示,改进后护理人员知晓度明显提高,《危急值登记本》记录缺陷率和“危急值”护理记录缺陷率明显降低(P< 0.01)。

3.3 通过PDCA循环后,临床“危急值”质量管理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此次通过医、护、技多部门合作,由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审定,我院质量标准化的项目有:①对科室《临床危急值登记本》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包括格式、记录项目、内容、要求等,记录项目增加了“住院号、报告医生时间、医生签名、处置记录”项。②对护理记录单上相关“危急值”记录内容进行了规范,要求记录“危急值”内容、报告医生时间、处置时间、处置措施及效果评价;③完善和修订“危急值”的参考范围,要求相关医、技、护人员知晓,并张贴在《危急值登记本》的首页上。通过以上项目的标准化,进一步规范了护理专业行为,提升了护理工作的内涵建设[6]。

PDCA循环法用于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质量持续改进中,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定计划、并有效实施、效果评价和持续改进,能有效提高护士对临床“危急值”规范处置的质量,同时需加强医、技、护三方面多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提升医院整体医疗效率和技术水平,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1] 刘艳丽,任梦薇.PDCA循环在我国护理管理领域中应用中的新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6):44-46.

[2] 朱本淑,付敏.利用PDCA方法加强检验危急值管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0):1339-1340.

[3] 蒋文春,李蓉.应用FOCUS-PDCA程序降低妇科肿瘤化疗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5,12(2):93-95.

[4] 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29.

[5] 祁海鸥,金海燕.PDCA循环在临床危急值质量管理改进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3,12(4):378-380.

[6] 周丽华,将蓉,邓琼,等.PDCA循环模式在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6):42-44.

R197.3;R47

A

1672-6170(2015)06-0076-03

2015-06-15;

2015-08-23)

猜你喜欢

缺陷率规范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及新生儿缺陷率观察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降低高速机内衬缺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