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5-06-23任衍镇黄彩英黄妙妃邓大勇杜宝国
任衍镇 黄彩英 黄妙妃 邓大勇 杜宝国
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任衍镇 黄彩英 黄妙妃 邓大勇 杜宝国
目的 了解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小学和初中共4所学校的2281名学生,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儿童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81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76%(428名),其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外化性行为得分分别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7.08±6.41)vs.(6.12±7.10);(6.63±6.72)vs.(5.93±7.59),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在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上都高于家庭和睦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18~-0.13,P均<0.01 ),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等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 0.11~0.24,P均<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相关因素依次是:家庭氛围、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P均<0.05)。其中,家庭氛围越紧张,父亲温暖理解得分越低,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得分越高,儿童青少年越倾向于出现行为障碍(P均<0.05)。结论 中山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较突出,紧张的家庭氛围、母亲过度保护干涉及缺乏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行为问题的发生有不利影响。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父母教养方式;横断面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如情绪问题、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多动障碍以及顽固性不良习惯等。Leckman等[2]研究估计全球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7%~22%,忻仁娥等[3]对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的24013名城市在校儿童青少年进行的行为问题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3%,湖南省[4]中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6.2%。中山市目前尚无此类调查研究,相关影响因素亦不清楚。本研究将调查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3月-2015年3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按照年级将中山市内中小学校分成小学组及初中组,并逐一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2所小学及2所初级中学,以这4所学校的48个班级24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04%。最终纳入调查分析的研究对象年龄7~16岁,平均年龄(12.16±2.73)岁;男生1217名(53.35%),女生1064名(46.65%)。本研究中为方便不同家庭情况下行为问题的比较,根据抚养人的不同将被调查学生分为父母抚养组及非父母抚养组,根据有无兄弟姐妹分为独生组与非独生组,根据家庭月均收入的不同分为低收入组(<3000元)与中高收入组(≥3000元),根据家庭氛围的自我评价分为和睦组(和谐与偶尔吵架)与非和睦组(经常吵架与几乎天天吵架)。
1.2 工具
1.2.1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由Achenbach于1983年修订而成,主要用于测评4~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退缩、躯体主诉、抑郁/焦虑、社交问题、思维问题(强迫、分裂样)、注意问题(注意缺陷多动)、违纪行为、性行为及攻击性行为等行为问题。苏林雁以1991年版为蓝本制定了湖南常模,评分以中国标准化版为评定标准,经中国标准化版筛查分析后,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子分超过常模者,即被评定为有行为问题[5]。
1.2.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 于1980年由Carlo Perris等编制,为自评量表,让被试者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量表共66道题目,包括6个父亲因子[ I (情感温暖、理解)、Ⅱ(惩罚、严厉)、Ⅲ(过分干涉)、Ⅳ(偏爱被试)、Ⅴ(拒绝、否认)、Ⅵ(过度保护)]和5个母亲因子[ I (情感温暖、理解)、Ⅱ(过分干涉、过分保护)、Ⅲ(拒绝、否认)、Ⅳ(惩罚、严厉)、V(偏爱被试) ],采用4点计分(从“从不”到“总是”分别计分1~4 分),各分量表所含条目得分之和即为各分量表的总评分,某项因子的评分越高,表明父母教养子女在此方面的程度越深。岳冬梅等[6]于1993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信度及效度较好。本研究中仅对于12岁及以上学生进行此问卷测评。
1.2.3 儿童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 主要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年级、所在镇区、是否为中山市常驻人口、父母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婚姻情况、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平时多由谁照料、家庭成员关系及亲子关系等[7-8]。
1.3 实施程序 以学校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每份问卷都附有统一的指导语,承诺对所填内容予以保密,在学期初的年级家长会后统一分发,研究人员现场介绍本调查的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由学生及家长各自如实填写,问卷完成时间为20分钟,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对男女生之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进行χ2检验,根据抚养人类型、是否独生、月均收入及家庭氛围等家庭情况的不同进行两组间CBCL评分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检出率 最终参与本研究的2281名中小学生中有428名存在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8.76%。男生中有行为问题共228名(18.73%),女生中有行为问题共200名(1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
2.2 不同家庭情况下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比较 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的外化性行为得分分别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的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得分均高于家庭和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1。
表1 不同家庭情况儿童CBCL评分比较,分)
2.3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同时完成EMBU的1413名被调查学生的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1)。见表2。
表2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
注:aP<0.01
2.4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抚养人类型、是否独生、家庭月均收入、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各因子作为自变量,将行为问题组及非行为问题组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χ2=98.82,P<0.01)进行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3个因素按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是:家庭氛围、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其中,家庭氛围越紧张,父亲温暖理解项得分越低,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项得分越高,儿童青少年越倾向于出现行为障碍。见表3。
3 讨 论
本次调查中山市2281名中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8.76%,高于1992年全国[3]22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2.93%),亦略高于近年临近的湖南省[4](16.2%)及广州市[9](17.4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相对激烈,外来人口偏多,父母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也影响了孩子行为问题的发生。从性别上看,男女生间行为问题的差异不明显,与广州市[9]研究结果一致。国外研究[10]提示成年人精神障碍患者中约有50%始发于青少年时期,如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带来更加严重且长远的健康、家庭及社会问题。
表3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注:以无行为问题组为参照数值
通过分组比较发现,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在外化性行为得分上分别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非家庭和睦组在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上均高于家庭和睦组,与全国[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抚养人类型、家庭收入情况及家庭整体氛围对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独生组与非独生组间行为问题无明显差异,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3,9]一致,提示独生子女行为问题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样高于非独生孩子,娇生惯养及过度关注可能只是表象,抚养人类型、家庭收入情况及整体氛围的影响更为重要。
通过对12岁及以上学生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学生的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等因子得分呈正相关,与彭文涛[11]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内其他研究[12-14]亦有类似结论,提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
本研究还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依次是:家庭氛围、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家庭氛围越紧张,父亲温暖理解项得分越低,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项得分越高,儿童青少年越倾向于出现行为问题。彭文涛[11]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仅具体排序不完全相同。本研究中家庭氛围为行为障碍的首要相关因素,生活中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应重视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谨慎对待自己的婚姻生活,妥善处理家庭矛盾。
综上所述,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有增加趋势,需要社会予以更多的关注。其中非父母抚养、低收入及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行为问题更为明显,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有影响,提示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与照料,多些温暖与理解,摒弃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及过度保护干涉等不良的教养方式。教养家庭成员间应妥善处理好相互关系,不给家庭制造紧张气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社会也应更加关爱低收入家庭,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总数尚可,但学校数量偏少,尽管对年级及学校性质进行了分层,调查结果也难免产生混杂及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增加抽样学校数量,进一步分层,或分别就某一特定群体进行分析,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及样本的代表性。
[1] 静进.我国儿童面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6):403-405.
[2] Leckman JF, Leventhal BL.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49(3):221-225.
[3] 忻仁娥,张志雄,蔡小明,等.全国22个省市26个单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1.
[4] 管冰清,罗学荣,邓云龙,等.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2):123-127.
[5] 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8-43.
[6]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3): 97-101.
[7] 罗学荣, 苏林雁, 杨志伟,等.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 28(6):336-339.
[8] 丁军, 罗学荣.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788-790.
[9] 袁媛,赵静波,张柏芳.广州市1010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相关性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5(6):122-124.
[10] Patel V, Flischer AJ, Hetrick S, et al. Mental health of young Peopl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J].Lancet,2007,369(9569):1302-1313.
[11] 彭文涛.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2] 马本宽,李苏新,刘庆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l6):2001-2002
[13] 毕旭军, 李永超.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6, 19(2):108-110.
[14] 蒋小娟,赵利云,程灶火,等.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800-806.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relevant facto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of Zhongshan
RENYan-zhen,HUANGCai-ying,HUANGMiao-fei,DENGDa-yong,DUBao-guo*
ZhongshanThirdPeople'sHospital,Zhongshan52845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DUBao-guo,E-mail: 34093796@qq.com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Zhongsha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ir mental health.Methods A total of 2281 students in fou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Zhongshan City were sampled by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The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chenbach Children Behavior Scale (CBCL) , Parents’ Rearing Style Questionnaire (EMBU) and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sults Among the 2281 students, the prevalence of behavioral problems was 18.76%,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P<0.05). Non parental support group and low income group’s external behavior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parents support group and high income group[(7.08±6.41)vs.(6.12±7.10);(6.63±6.72)vs.(5.93±7.59),P<0.05], and non family harmony group in internalizing behavior score , external behavior score and behavior problems tota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amily harmony group (P<0.01).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hild and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behavior score, external behavior score and behavior problems total scor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parents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factor(r=-0.18~-0.13,P<0.01 ), and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e of parents punishment, denial, overprotection interference factors(r= 0.11~0.24,P<0.01). Furthe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levant factors were: family atmosphere, father’s warmth, mother’s overprotection/interference(P<0.05). The family atmosphere and mother’s overprotection/interference both hav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ehavioral disorder, the father’s warm understanding and the behavioral disorder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P<0.05).Conclusion The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howing an increasing trend, nervous family atmosphere, mother’s over protective intervention and lack of father’s warm understanding are all adverse impact on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 problem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order;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Cross-sectional studies
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2A066)
528451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杜宝国,E-mail:34093796@qq.com
B844.1,B844.2
A
10.11886/j.issn.1007-3256.2015.05.003
20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