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兰铁路施工期环境管理模式
2015-06-23郭二民鲜国李传富赵栋涂为民张泽乾
郭二民,鲜国,李传富,赵栋,涂为民,张泽乾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北京 100012; 2.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 610072;3.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成都 610093)
成兰铁路施工期环境管理模式
郭二民1,鲜国2,李传富2,赵栋2,涂为民3,张泽乾1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北京 100012; 2.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 610072;3.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成都 610093)
为减少施工期的不良环境影响,成兰铁路创新环境管理模式,优化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规范性文件,施行了“备案登记、巡视联签、验收一票否决、双月动态评估考核”4项环境特色管理制度,实施了设计与施工阶段全过程环境管理,并大规模开展了施工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较好地保护了沿途环境。成兰铁路在大型重点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成兰铁路;施工期;环境管理;环境监理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管理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在铁路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主体环保认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2]。同时,由于施工面广、工程量巨大、涉及实施主体多,导致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如何做好铁路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值得深入思考。
1 成兰铁路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工程起于成都市,途经德阳市、绵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止于川主寺镇黄胜关,线路全长275.7 km,桥隧比84%。工程于2011年2月开工,计划于2018年12月竣工,设15个站前施工标段,单体工程共150余个。
成兰铁路以隧道形式穿越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A、B种群区,沿途涉及安县雎水海绵生物礁、宝顶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和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安县国家地质公园,与岷江干流并行并多次跨越。工程区域具有“原始、独特、敏感、脆弱”的环境特点,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生态热点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文化独特,是我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要旅游胜地,环境敏感程度和环境保护要求均高于青藏铁路。
此外,铁路沿线不良地质分布广、类型多、规模大,地质条件呈现出典型的“四极三高”(即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汶川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壳应力、高地震烈度和高地质灾害风险)特征,极高的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了环境管理难度。
2 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建设
在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中,建设单位设定了“沿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不受影响,景观资源和景观不受破坏,江河水源不受污染,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总体环保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秉承“环保与质量齐抓,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思路,大力实施“设计、施工全过程系统管理、科学管理、综合管理”的环境管理战略,并积极引入环境专项监理完善管理体系。
2.1 创新管理模式
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单位,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兰公司)总结大型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经验,创新管理,建立了“四独立”环境管理模式:开工独立,施工单位临时设施开工前填写环保计划报审单并报工程监理审批,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得批准施工;投资独立,涉及环保相关工程及措施的费用单独计列,工程及投资单独管理;监理独立,引入独立第三方环境监理,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全面监督、检查施工单位环保措施的实施和效果,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验收独立,各标段竣工文件中须包含《环境保护总结报告》,完工后,公司、指挥部、设计、工程监理、环境监理、施工单位组成环保验收组,并邀请地方环保部门参加,进行环保独立验收。通过实施全新的管理模式,为确保项目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提供坚实的保障。
2.2 优化管理体系
针对项目线路长、影响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参建单位多、工点数量大等特点,环境监理协助成兰公司主动与各级政府及环保、水行政、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对接,实时把握,进而落实政府监管要求。同时,加强项目内部环境管理顶层设计交流,与建设单位共同探索,在传统“建设单位、工程监理、施工单位三位一体”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优化调整,构建了“指挥部统一组织管理、工程监理日常监理、设计单位技术支持、施工单位具体落实、环境专项监理开展专业化施工期环境监理”的“五位一体”环境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为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增加了保障。
图1 成兰铁路建设期环境管理体系Fig.1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nstruction period of Chengdu-Lanzhou Railway
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建设指挥部借鉴青藏线建设管理经验,成立由指挥长统一领导、分管副指挥长主管、各职能部门分工配合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并率先在国内单个铁路工程建设中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如图2所示。在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办公室统一负责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以下简称环水保)工作,安质部负责环水保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控制,工程部负责环水保技术优化和环水保实施方案审查,计财部负责相关合同和环水保资金的管理。目前,“领导重视、环办主办、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环境管理架构运转良好,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了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
图2 成兰铁路建设指挥部环境管理组织架构Fig.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for construction period of Chengdu-Lanzhou Railway
此外,环境监理指导并督促施工、监理等单位按要求成立了“一把手”负全责的建设期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参建各方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合作、职责明确”的环境管理系统。
3 规章制度与制约机制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成兰铁路施工期环境管理工作,建章立制是保障。环境监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成兰铁路指挥部编制了一系列环境管理规范性文件,并施行“备案登记、巡视联签、验收一票否决、双月动态评估考核”等特色管理制度。
3.1 建立规章,形成体系
建立并完善以《成兰铁路建设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为核心,包括《成兰铁路环保总体方案及卡控要点》、《成兰铁路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成兰铁路临时工程环境恢复技术要求》、《成兰铁路建设临时工程变更及移交地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施细则的环保规章体系,从宏观到具体,明确规定了施工期环水保要求。
3.2 备案登记,严格审查
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原始生态地貌的图片、视频等档案资料,申报登记承建工程的内容及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并将环保措施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由环境监理严格审查。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做好环保实施记录(包括影像资料)及文档管理,详细记载施工前、后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措施执行情况,做好生态恢复,确保有据可查,环境监理负责监督。
3.3 巡视联签,闭环管理
组织相关单位、部门严格实行环保“巡视联签制”,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程管理程序中。检查出的问题必须现场记录在“巡视联签簿”上,明确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全程跟踪整改情况,实行闭环管理,确保环保问题得以尽快解决。
>>成兰铁路沿途涉及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工程区域具有“原始、独特、敏感、脆弱”的环境特点,亟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大环境监理力度。
3.4 动态评估,一票否决
建立了“双月动态评估考核”和“验收一票否决”制度。由环境监理牵头,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单体工程环保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对于环保工作比较突出的单位,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信用评价”加分和相关奖励,并向铁路总公司和环保部报告表彰;对于环保工作不到位的,将视其程度进行通报和处罚。一个标段年度内累计被通报3次及以上者,可责令撤换指挥长。对环保工作不合格的单体工程坚决予以停工整顿。
3.5 分级宣贯,提高意识
成兰铁路建设指挥部建立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环境监理先后多次协助业主或主导组织召开环保培训和会议,深入宣传环保法律法规、项目环保要求及管理制度等。一方面,组织开展全线环保技术培训会,要求各施工和监理单位项目部一把手、分管领导和环水保工程师必须参加,并通过考试后方可进场工作,同时还重点监督各施工单位落实内部全体人员的环保培训教育;另一方面,组织编制印发《环保宣传手册》,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建人员的环保技能和环保主动性,在全线形成人人懂环保、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3.6 依靠科学,开展研究
针对科学研究和技术资料缺乏的问题,成兰铁路建设过程中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大熊猫保护、区域水力联系与地表植被关系、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累计影响、生态整合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5个专题研究,商请并积极配合四川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新建四川贡杠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区域路网建设规模和密度规划共3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创了国内铁路建设中大规模开展环保科学研究的先河。
4 设计与施工阶段全过程监管
成兰铁路始终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铁路建设的全过程,将设计、施工阶段全部纳入了环境管理的范畴,设计阶段全面落实环保要求,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督查,从根本上提高了环境管理的效果。
4.1 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环境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在设计文件中严格落实环评报告及批复中的环保要求。设计单位秉承“动态优化,设计环评一体化”的设计思维,为环保工作“描出蓝图、划出红线”。
(1)优化线路走向,调整施工方案。线路合理地绕避了叠溪省级风景名胜区,减少了穿越大熊猫栖息地的隧道长度和保护区内的地表出露工程,穿越保护区和栖息地的隧道高程均低于该段大熊猫活动范围高程,将原位于自然保护区内的施工横洞、斜井尽量调出保护区。
(2)减少临时占地,减轻生态破坏。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比初步设计减少新建便道118.16 km,将弃渣场全部移出敏感区外,避免在大熊猫活动海拔高度范围内设置施工场地。
(3)加强生态恢复,重视景观设计。针对成兰铁路景观敏感性,将全线划分为6个景观段,并针对不同区段的特点选取当地乡土植物进行植物配置;对茂县、松潘等11个隧道洞口进行了专项景观设计,在造型中融入民族元素及建筑风格;对位于生态敏感区的站场、桥梁等工程,在结构选型、色彩涂装等方面力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强化噪声防治,优化轨道减振。噪声敏感点、规划居住地设置和预留声屏障和隔声窗;对保护区内的桥梁设置声屏障;对影响较大的居民区实施搬迁或功能置换;开展轨道减振实用技术研究和振动对大熊猫影响研究,减少轨道振动对周边区域影响。
4.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保监督管理,确保环保措施得到严格落实。
施工单位作为施工主体方,按要求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严格管理并规范自身行为。
(1)各标段施工单位均与下属架子队(或分项目部)签订《环保责任书》,各架子队(或分项目部)均将环保要求传达至每一名施工人员,使环保责任逐层分解、落在实处,大大提高了环保可控性和目标可达性。
(2)各标段制定了《环水保管理办法》、《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环境管理文件,形成了施工单位安全质量部抓监督检查、工程部抓整改落实的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3)在工程开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培训和技术交底;对工点原始地形地貌进行拍照录像,建立影像档案;现场设置环保标示牌、环保标语及环保宣传栏,开展环保知识培训教育;在施工区和生活区边界设置环保隔离线,禁止超范围施工和活动。
工程监理单位作为工程专业化服务方,在环保工作中把握审查审批、现场监管、验收签认3个环节,承担全面履行现场环境管理的职责。
(1)制定环境管理措施及奖惩制度,定期开展环保培训,切实提高环境管理专业能力和水平。
(2)将环保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内容中。每个施工标段的监理组设置专职环保监督人员,严格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各项环保措施,检查环保设施工程达标情况,做到精细化管理、微观管理。
成兰铁路建设过程中,引入环境专项监理,开展施工期环保技术咨询和专业监控,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1)环境监理采取茂县-成都双驻点组织机构模式,覆盖线性分布的全部工点,两个驻点相互配合,遥相呼应,既能保证环境监理工作的全面性、可靠性,又极具灵活性。
(2)将环境监理工程师划分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环保工程专业,安排标段工程师承担相应工点的环境保护指导和监督工作,确保专业横向全覆盖、责任纵向到工点,如图3所示。
图3 环境监理单位组织结构Fig.3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3)组织专业人员对临近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施工点的生态现状、环境质量、GPS坐标等进行重点调查和测量,绘制施工点与各环境敏感区位置关系,严格管控施工范围。利用飞行器航拍、环境保护部小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建立施工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档案,通过不同时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铁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及程度,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保障。
(4)对未开工的新增及变更渣场、临时建设用地开展现场生态踏勘,调查和掌握珍稀动植物分布等状况。
(5)加强与工程监理之间的协调配合,利用工程监理工地例会的平台,建立各方人员和专业对接渠道,实现环境管理与工程管理一体化。
(6)结合项目变更环评及批复意见,解决环保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并提供咨询。
(7)对单体工程进行动态管理,制定《成兰铁路施工期单体工程环境保护双月动态评估实施细则》,
会同工程监理、施工单位对全线已开工标段开展评估,并依据评估实践完善评估细则。
5 结语
面对比青藏铁路更高的环境敏感程度和环保要求压力,成兰铁路参建各方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践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初步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且较为有效的环境管理模式,在规章制度、全过程控制、课题研究等方面起到了较强的示范效应。
虽然成兰铁路环境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建设中仍然面临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任务重、征地拆迁困难导致弃渣场变更多、现有污废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不理想、考评尺度难以统一、经济手段实施困难等难题。针对上述问题,需加强技术、合同以及过程和细节管理,尽快开展生态敏感区环境监测和生态监控,及时开展阶段性环保评估与总结,做好相关研究及技术转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强化教育和宣传工作,进一步规范施工建设行为,参建各方协同努力,共同应对存在的问题。
[1] 叶文虎, 张勇. 环境管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孙士云. 青藏铁路建设环境管理工作剖析[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9, 36(3): 137- 142.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 for Chengdu-Lanzhou Railway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GUO Er-min1, XIAN Guo2, LI Chuan-fu2, ZHAO Dong2, TU Wei-min3, ZHANG Ze-qian1
(1.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2.Chengdu-Lanzhou Railway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hengdu 610072, China;3.Sichuan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Appraisal Center, Chengdu 610093, China)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se environmental impact during construction period, an innovative and optim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 was applied to Chengdu-Lanzhou Railway. A series of normative doc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ere formulated. Four characteristic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including registration, joint on-site inspection and recording, veto of environmental acceptance and bimonthly dynamic evaluation were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as cover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hases. Meanwhile,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outreach,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ere developed. With such measures, environment along the railway was effectively protected. A unique and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ode for large or key construction project was explored on Chengdu-Lanzhou railway, which has good demonstration effects in China.
Chengdu-Lanzhou Railway; construction perio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2014-11-15
郭二民(1972—), 男,河北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E-mail: guoem@acee.org.cn
10.14068/j.ceia.2015.02.004
X328
A
2095-6444(2015)02-0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