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工作营养学的传承

2015-06-19李溪子

科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营养学委员会学会

李溪子

长久以来,我国营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一直处于缺乏状态,亟需培养大量人才来指引国民的合理膳食,并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活跃、最有朝气、最富于创造精神的年龄阶段,因而扛起营养学未来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毫无疑问将落到青年学者们的身上。

20世纪90年代,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年委员会)成立,至今二十余年,为营养研究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如日方升

孙长颢,青年委员会中走出的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他于2009年5月起担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目前已经是第八界委员会的副理事长,主管青年科技工作。他为我们介绍了中国营养学会这些年来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

“青年委员会”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92年10月31日。中国营养学会的陈孝曙副理事长在第三届全国会议上,提出要“支持和重视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上所发表的新见解,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尽快成长”。

1993年4月20日,李珏声副理事长在第三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上,明确了要成立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目标。

1994年10月5日至8日,在兰州召开首届青年学术会议期间,青年委员会筹备组长李文军做了筹备工作汇报;同年10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二次理事会批准青年委员会成员名单,青年委员会宣告成立,由李文军(主任委员)、张丁(副主任委员)等组成。

中国营养学会的分支机构,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至此正式成立,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继续教育。

青年委员,即年龄在45岁以下的委员。目前,营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共有19人,平均年龄42岁,全国青年会员约1万人。

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被输送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国家、省、市各级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临床医院营养科、全国各地大学、科研院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都有他们的身影。

包括孙长颢在内,中国营养学会共有两位副理事长曾是青年委员会的委员;此外,还有众多杰出人才取得了卓越成就。

阐扬光大

中国营养学会的青年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历届营养学会领导班子都重视青年工作,为了支持青年工作的开展,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积极提供经费。

为了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并激励科技人才的成长,中国营养学会与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IUNS)于2006年合作举办了“营养领导才能培训班”(CNLP),以建立中国营养学界青年学者团队。

2008年,中国营养学会承接此项目,并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接着分别于2009年、2011年和2013年举办三期。培训班不收取注册费、培训费和资料费等费用,培训语言为汉英双语,授课教师为国内外营养领域知名学者和领导者。

四期培训班,累计共对140余人进行了培训,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全方位涉及领导能力建设,并且授课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能力的提升,为这些人才组成营养领导的后备人才库提供了充分保障。

现在,CNLP已成为中国营养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精品项目之一。

青年委员会不仅将青年人才“引进来”,也会资助青年学者“走出去”。

近五年来,中国营养学会资助了近20人次出国学习及开会、考察工作。他们会为青年学者制定培养教育规划方案,并不断加强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这种作用下,中国营养学会在国际的学术地位逐年增高。

为了支持那些在中国营养学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营养学会设立了两个奖项,“帝斯曼缤纷科技奖——中国营养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郑集基金优秀论文青年作者奖”;以及设立的“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奖项和基金的设立很好地激发了青年会员们的热情,他们开始积极参加奖项和科研基金的申报工作,自身也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除了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科普工作也是青年委员会的重头工作之一。

美国第10版《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便是由青年委员会组织青年学者翻译成书,这是一部对营养科学研究的发展、营养与食物政策的制定和食物生产消费的指导均有重要价值的专业参考书,于2000年9月由中国标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青年委员们工作活跃,积极配合中国营养学会的各项工作,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日、以及营养标签的宣传和教育等。

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宣传工作,青年委员会曾组织专业人员在北京、江苏、河南、黑龙江、甘肃5个地区对不同职业人群的4433个人进行了膳食指南知晓程度调查,为宣传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配合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新一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青年委员会开展了食物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证据收集及评价工作,他们在进行Meta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50多万字的科学证据报告。

路阻且长

无可否认,在人才培养这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环节存在弊端,这也成为了学会培养杰出人才的阻碍。

“我国大学教育还是灌输似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创新性思维的培训,所以培养出的学生考试好,创新、科研能力差,只是考试机器。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孙长颢说。

人才培养并非仅仅意味设立培训班或开设专业课,这是一个教学与科研相互协同的过程。

“教学的特点是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全面而系统的掌握;而科研是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开展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已知的理论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而科研的目的是在建立良好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未知。因此,要平衡教学与科研,既要有课堂教学,又要针对某个问题开展选题、立题并进行研究。所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者不能偏废,因为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才能发明创造;反过来说,想要有好的发明创造,就要有良好的系统知识作为基础。”

作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长颢对如何判断一名年轻人是否具备科研潜力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优秀的科研人员需具备五个特点:对成功的欲望、浓厚的科研兴趣、执着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较高的悟性。

“与年轻时的我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所受的基础教育底子好,素质高,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都比较强。但现代年轻人变化的特点是理想缺失——包括对事业的理想,比较浮躁,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很容易受眼前利益的影响,即使念研究生也只是为了就业而不是为科研,刻苦努力的程度也差,大多数人深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而不是本着对科研的兴趣。”

孙长颢认为,青年学者的普遍特点是思维活跃、记忆力好,有热情与激情;而缺点是易变,对社会是非判断辨别力差,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迷失方向、随波逐流,而且缺乏个性。

长期与青年人才打交道,孙长颢表示,这也对他自己产生了影响。“和青年人打交道可以接触新鲜事物,保持童心。对科研工作者来说童心很重要,童心可以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对科研有益处。”

作为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科工作者,孙长颢对中国营养学会的青年学者们抱有很高希望,“他们是我国营养学领域的未来,希望他们茁壮成长、挑起大梁,做我国营养学领域的接班人,将来在营养学领域的各个岗位发光发热。”

猜你喜欢

营养学委员会学会
跟踪导练(五)(2)
编辑委员会
探讨互动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营养学教学的效果
玉米皮膳食纤维酸奶的工艺优化及营养学评价
学会尊重
离子选择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0年《动物营养学报》审稿专家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