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中的情感诉求
2015-06-19杨颜
杨颜
儿童的绘画是孩子自我表达、自我宣泄、自娱自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和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边画画边说话,所以绘画甚至也是发展孩子讲故事潜能的一种方式。很多没有在孩子的画面中出现的内容或许会在他的语言中体现出来,所以孩子的画不仅是用来“看”的,也是用来“倾听”和交流的,孩子的情感有时是复杂且矛盾的,甚至孩子自己有时都弄不清楚自己的一些情绪,而成人的猜测往往和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有所出入,好在绘画是一种少有的可以同时承载多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我们需要留意孩子绘画中的内容,感受孩子画中透露出来的情感信息,也需要注意倾听孩子的画都说了些啥。
倾听孩子,本来就是一种态度,父母真诚地了解孩子的态度,这一点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是很重要的。
解读儿童画的世界
她画了什么?
这是一个6岁小女孩的自由画,大家能看明白这张画上的内容吗?当时是在正式上课前,小朋友都还没有到齐,先到的孩子可以自己先画一些关于自己平时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那天这个小女孩来得比较早,当她画完,我比较好奇她画的内容,于是就问了孩子,原来她画的是自己一家人在家的状态,我们看到这是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姐姐和弟弟,爸爸正忙着打电话,妈妈蹲在地上逗着小弟弟玩(左下角),而姐姐则跳上跳下拉着爸爸的手要求爸爸和她玩,而爸爸的这个电话似乎打不完,女儿的嘴角下垂,显得非常不满。
她为什么会画这样的画呢?
原来,她妈妈刚刚生了小弟弟,在生弟弟以前平时一直是妈妈带着女儿,妈妈对女儿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而当妈妈生了小弟弟后,妈妈的注意力就比较多地放到了弟弟身上,女儿感到受冷落了。之后,有几次这个孩子是妈妈送来上课的,但女儿不愿妈妈离开,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妈妈坐在女儿边上安抚了她一段时间,直到快上课了,妈妈说:“上课时间到了我得走了。”结果女儿似乎要哭出来了。我和孩子的妈妈开玩笑地说:“看来这段时间她有些受冷落,导致安全感有些小小缺失。”妈妈说:“是呀,不过弟弟小,总归需要我多陪一些时间。”我提醒妈妈:“女儿在家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说说弟弟目前的情况,还需要妈妈多花些时间照顾,妈妈还是爱你的。这样会让女儿理解妈妈和弟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弥补姐姐的不安全感。爸爸也可以多陪姐姐一点。
给家长的提醒:
原来这小小的一张画中蕴含着这小女孩对家庭、亲情深深的诉求,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起孩子的画来。孩子的画是孩子内心世界的展现,特别是孩子在自由状态下画的画更多是孩子无意识和情绪的流露,如果我们家长有心凭借着一张画和孩子多多沟通,可以更多感知到孩子画里的内容,与孩子的心更接近。
再来看另外一幅画《爸爸妈妈在骂我》,这是一张有趣的小画,小作者已经上学了,是一个非常可爱开朗的女孩子,这是一张在上课前的自由画,画里面是爸爸妈妈皱着眉头指着她在训斥,妈妈还拿着她的作业本,非常不满,而女孩子在啪啪地掉眼泪,一副非常委屈的样子,她把自己的脚画得特别大,很有《大脚丫跳芭蕾》的味道。我当时不太明白孩子为何把脚画那么大,问了她,她说是不小心画大的。
孩子想要表达什么呢?
画中表现的是怒气冲冲的父母和委屈的孩子。我就这张画问了一下这个女孩子的父母:“你们平日会经常这样训斥孩子吗?”孩子的妈妈说:“还好,但是会因为孩子作业做得实在不认真而骂她。”其实,据我所知,这女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是比较开明的,女孩子的个性也非常开朗,一般不会把别人的一些话放在心上。但画了这样的内容,表明孩子仍旧非常希望父母能更包容自己一些吧!
《一对有孩子的袋鼠》女孩 7岁 郭豫立
这是一个非常喜欢画画的女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她很喜欢画袋鼠,在她的笔下有各种各样关于袋鼠的故事。这不,她又画了一个关于袋鼠的故事:有一只袋鼠死了,他们就进入天国,生活在那里。我们在地上看到这只袋鼠是死了的,但它在天国里却是活的,然后它又飞下来了,重新到妈妈的肚子里生活。我想了解为什么孩子会表现有关死亡的故事。在与她父母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爷爷去世了,孩子有些悲伤,同时她也不是特别理解一个人怎么就从世界上消失了,于是家长给她讲过类似画中情节的绘本故事。生离死别并不是我们经常碰到的,但一旦碰上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有些难以理解的,这个孩子的父母处理孩子遇到死亡问题的办法很值得其他家长一试。
给家长的提醒:
孩子的绘画作品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想象的为了画一张画而画,在孩子的画中我们其实能看到很多情感意味,而且有些情感很难用语言来表述,甚至孩子自己也不完全清楚自己内在的一些情感,这样自由创作的绘画有助于孩子通过画笔把自己潜意识里的一些情绪表达出来,其实也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当然,每个孩子的绘画表达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喜欢画满一张纸,而有的孩子喜欢简洁的表达,有的孩子或许喜欢表现很多细节,而有的孩子则喜欢突出少数的细节,绘画是一种很个人的表达方式,并没有标准方式和答案,所以家长在看儿童绘画作品时更需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用心感受细心倾听,才能让我们的心和孩子的心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