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画像

2015-06-19高莽

党建 2015年3期
关键词:肖像丛书文化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为系统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实施了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工程——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

年近90高龄的著名画家高莽,毅然承担了为丛书125位传主画肖像插图的任务,在他的笔下一个个文化巨匠从历史深处款款向我们走来。

为一批曾经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文化巨匠们树碑立传,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

当《中国历史文名人传》丛书编委会要我为丛书传主画肖像插图,以为有过去的经验不难完成,便欣然答应。没想到时间跨度之大,描绘人物之多,令我寝食难安。

最终,我还是怀着对文化巨匠们的敬意,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了。

1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传主选择范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1900年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人物,从古至今,延绵两千多年,共有传主125人。

出版这套丛书要求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造,力求生动完美,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我为该丛书传主画肖像插图,同样要尊重史实,每个细微部分都要符合历史实际,并要达到赏心悦目的程度,既要突出每个传主的个性,又能整体统一。

过去,我画过一些人物肖像。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200周年诞辰时,我画了他的生平组画,16幅水墨画;从五七干校回京后我完成了《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战斗生活》组画,57幅小型油画;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画了100多幅头像。这些作品都有原图或相片可参考,如画普希金——他生前虽然还没有照相机,但当时有名画家为他画过写实的肖像画,他本人也给自己画过速写画和漫画像;又如马恩组画——马克思、恩格斯生前留下为数不多的照片,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模样;又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头像——都有真人照片可以成为依据。

但125个传主只有近代和现代人物留有照片,而且绝大部分人物根本没有真实的形象,全凭历史上传下来的肖像画做参考,这些肖像画所有人又几乎一个模样:浓眉、上斜的眼睛、圆圆的鼻头、两撇胡子,头发包在布巾中或头戴官帽,静坐……

为此,我感到接受这个任务过于匆忙,完成这个任务难度很大。

2

在没有真人照片为依据的情况下,要画出他们形神兼备的不同形象,我认为准确把握其精神气质、性格特征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每一位传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生活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从春秋战国开始,继而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和现代。包括几个民族,汉、满、蒙、回等;几种行业,诗词、小说、戏曲、书法、绘画等;主要是文学家,也有其他领域的文化名人。

他们有的是教育家,为整个民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如春秋时代的孔子、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的朱熹、民国初期的蔡元培等人;有的是爱国志士,同时又是杰出的文人,如以身许国的颜真卿、销毁鸦片的林则徐;有的是不称职的帝王或宰相,但却是出色的诗人,如李煜、司马光;有的既是大画家,又是书法家,如阎立本、米芾、八大仙人;有的是戏曲大师,如关汉卿、汤显祖、孔尚任……

经过这么一梳理,传主们的形象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3

当我开始创作时,仍然感到无从下笔。

因为我只能参考后代人为他们造的像来画。但同一人的画像有许多版本,很难看出相似的地方。如孔子,宋代马远画的孔子像和其他人画的像,截然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屈原、李白、杜甫等人也无一例外。特别是施耐庵,因完成了一部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鼓励造反的书,在元明清三代官方勒令焚毁,以至生前曾坐牢狱。小说长期遭禁,更谈不上他的生平记录与肖像了。

我只好从传主们的生活背景、自身性格、人生经历等方面去把握。

李白,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人豪迈,蔑视权贵,向往自由,追求解放,封建统治阶级不能容纳他。因此,他虽有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在流离他乡的坎坷中度过一生。因此,他嗜酒,常遥望明月思念故乡,用诗词倾泻胸中的愤懑。

历史上为李白画的像很多,我尽力摆脱前人画像的桎梏,经过多次起草,最后决定还是用酒、花、明月以表达他的柔情和傲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通俗易懂又饱含对故乡、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我有意把月亮画得又大又圆,多少有些夸张和浪漫的风格。

杜甫,唐朝由盛转衰年代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在离乱贫困、饥寒颠沛中度过一生。他的诗贯注着热爱祖国的深情,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我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主线,描绘他雪天路经豪门,面对不幸的饿殍,来表现他同情劳苦大众,憎恶权贵的情感。这是一个想象的场面,预示他后来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如千古传诵的诗篇“三吏”、“三别”等。

汤显祖,明代戏曲作家。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26岁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34岁中进士,48岁弃官归里。他的主要成就在戏曲创作。一生写了多部戏曲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牡丹亭》,与其他三部戏曲作品合称“玉茗堂四梦”。

我画他手中转动着佛珠,说明他晚年潜心佛教,背景是《牡丹亭》中的两个人物——杜丽娘和柳梦梅。

郑板桥,清代文学家、书画家。他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文揭示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如“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等,语言风格真率自然,又饶有风趣。人称他的诗书画为“三绝”,尤其善画竹、兰、石。

我画他的肖像时以竹为背景,不外想表现他的节气与美的观念。

鲁迅,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留学日本学医,回国从事文学救国。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到《阿Q正传》等,从文艺评论到培养新生力量,从翻译乌克兰作家爱罗先珂作品到俄罗斯作家果戈理《死魂灵》,从为友人编书到介绍外国文学插图,为新文学作出巨大贡献,是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我画鲁迅先生的肖像时,背景采用了德国女木刻家珂勒惠支的《牺牲》,以示他毕生为革命为文艺献身的精神。

4

此外,创作的难点还在于服装、头饰、文房四宝等细节。

不同的服装、头饰可以区别不同的朝代。如古代是围襟长袍,为官的腰缠护腰,头顶乌纱;清代的是剃光顶,蓄长辫,身穿马蹄袖口的长服。近现代的或大褂,或西装,出现了眼镜,等等。

历代文人用什么工具写作,从何时起用竹简和丝帛,何时用毛笔和纸张?背景、工具画错了,反映的时代就不对了。

有关资料说: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书写材料”。有关资料说:“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有关资料说:秦始皇时代“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竿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而出现了毛笔,等等。

遵循本丛书主张真实的准则,我对这些细节都尽力作了一些考证,不知是否准确。

总之,我尽自己所能为这套丛书的125位传主画了肖像插图,不当之处、不妥之地当然在所难免,企望专家和读者指正。

(责任编辑:王锦慧)

猜你喜欢

肖像丛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地毯肖像
画肖像
谁远谁近?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