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耐庵和《水浒传》

2015-06-19浦玉生

党建 2015年5期
关键词:招安施耐庵李逵

浦玉生

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以胸中丘壑、笔底烟云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第一座高峰!

元末明初之际,中国小说创作的第一座高峰悄然耸立。它最初叫《江湖豪客传》,后来通称《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世纪的文化结晶,也是农耕社会中华智慧的百科全书。其结构之庞大,立意之深沉,描绘之逼真,构思之巧妙,语言之精辟,影响之深远,都史无前例。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施耐庵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热烈赞扬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更为世界文学史所罕见。

一、初上梁山

水泊梁山地区险要的地势,复杂的地形,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成为历代藏龙卧虎之地。

自然的、人文的景观深深地感染了施耐庵,他许下宏愿,要根据书会才人说书、梁山民间传说,写一部《水浒传》。

施耐庵在山东郓城县期间,或者徒步,或者乘船到乡野渔村访问,一去就是三五天,有时长达十天半月,所到之处或住学馆,或住儒生家,更多的时候是住在村舍、渔船上。船家仔出身的施耐庵能吃苦耐劳,与父老乡亲有着鱼水感情,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能和那里的耆老妇孺促膝谈心打成一片,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夜晚月光下照样长谈。

在一两年中,施耐庵搜集了若干梁山英雄故事,至于梁山地区一带的风土民情、饮食衣着、方言土语,也在他广泛采集的范围之内。他到当年英雄们生活过、斗争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像武松打虎的阳谷县景阳冈;晁盖、三阮智取生辰纲的郓城县黄泥岗;宋江三打祝家庄的原址祝口镇;宋江的老家水堡镇……他都去作过细致的调查。至于当年梁山寨上一百单八将排座次的聚义厅,林冲火并王伦的断金亭,李逵把守的黑风口,通往后寨的宋江马道……施耐庵不仅多次去追思凭吊,而且绘制成图藏于行囊。

最终,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的水泊梁山,变成了英雄好汉乃至一般民众心中的圣地:三关雄壮、四面高山,有忠义堂、断金亭、宛子城、蓼儿洼、金沙滩、鸭嘴滩,六关八寨,藏龙卧虎,威震四方。

二、谒林冲墓

在民间讲述的梁山泊故事中,施耐庵最爱听林冲的故事。因为他是一位仗义为人的盖世英雄。

有一天,施耐庵听说林冲手提单刀,在钱塘县与方腊展开血战,因年老体弱,跌入陷马坑,被乱刀砍死。当地居民将他葬在附近大柳树下。

第二天,他便到大柳树附近去打听。一老者指着一丘黄土说:“这就是林教头埋骨之处。”只见黄土一抔,野草莽莽,既无墓碑,也不成坟。他摆下随带祭品,恭恭敬敬施上一礼。老者向他进一言道:“林教头虽死,但英雄事迹尚流传民间,先生既爱英雄,何不将他的事迹搜集整理成篇,以留传世人。”

施耐庵点头称是。他花了几个月的工夫,一鼓作气从“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一直写到“夜奔梁山”,编写了十回书。施耐庵写《水浒》一百零八将,最早就是从林冲十回开始的。

三、深山观虎

施耐庵为了在小说中突出梁山英雄的神威,计划在作品中多次描写打虎场面。但他本人从未见过老虎,感到很难写出老虎的凶猛,更难描绘出李逵、武松等打虎英雄的勇敢和威风。

于是,他搁下笔,翻山越岭在深山老林中走访了众多猎户,向他们请教老虎外貌、动作、神态、捕食情况及猎手们和老虎搏斗情形,获得了大量第二手资料。而下笔之后,仍感到仅靠第二手资料来描写老虎还是难以传神。

这一天,施耐庵来到老虎经常出没的山林,选择了一棵大树爬了上去,坐在树枝上等候老虎出现。林中静悄悄地没有一丝声音,忽然一只小鹿“嗖”地从眼前窜过,紧接着一声雷鸣般虎啸,从树丛中跃出一只斑斓猛虎,如箭一般向小鹿扑去,未等施耐庵缓过神来,老虎已将小鹿生吞活剥地吃下肚去。直到老虎去后多时,施耐庵才从树上溜下来跑回家中,详细地记下了老虎扑食动作和神态,又根据记忆中老虎特征,用纸扎了老虎扑食模型,放在书案前揣摩,并且喂养了一只猫,细细观察猫与老虎相似和不同之处,反复描绘它们的形象。

由于施耐庵对老虎观察入微,了如指掌,所以把景阳冈打虎写得非常逼真、绘声绘色,突显了武松的英雄本色:“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离;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正是:说开星月无光彩,道破江山水倒流。”

仅仅停留在自然界的打虎上,施耐庵又嫌不足。一天晚饭后,他正在灯下挥毫,猛听得“冬冬冬冬”的敲门声。夫人开了门,撞进一个头发蓬乱的老妇,一下子跪在施耐庵面前,哭喊着说:“老爷,救命!”

原来,这老妇是白驹场街市东北巷尾烧饼店的老寡妇,只因她的儿子吴大娶了一个老婆,叫胡月莲,生得美貌异常,不想被镇上一个恶霸财主——西门药店的郑凤来看上了。这郑凤来依仗他堂兄在县里做官,硬是登门霸占胡月莲,又用毒药泡在菜汤里,毒死了吴大,那胡月莲水性杨花,与郑凤来亲热得了不得,丈夫一死,即做了郑凤来的小妾,直把个吴家搞得家破人亡。老妇要告郑凤来,可是白驹场场面上有文才的人,都惧怕郑凤来的势力,不敢替她写状纸。

施耐庵听了这位老妇的哭诉,气得浑身发抖,挥笔替老妇写了一张状纸。

送走老妇,他望着刚写好的“武松打虎”一节,猛然想起:“武松啊武松,你能打虎,为何不能为民除害呢?”众人熟知的“武松杀嫂”有关故事就在这个夜晚诞生了。

四、梦写李逵

施耐庵写书快到尾声的时候,想告诫世人一个道理:起义的队伍离开了黎民百姓、招安投降就一定要失败。

因此,他写了宋江征方腊,结果一百单八将只剩下27人,不久也死的死,走的走,最后宋江也被御赐毒酒而死。他颇费苦心地对书中的一些人物都作了安排和交代,但那憨厚、耿直、嫉恶如仇的黑旋风李逵怎么办呢?他反复揣摩,打算在宋江受招安后,手舞双斧再次上梁山,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可又想,李逵为人简单、粗暴,能担得起这副重担吗?

夜深人静了,施耐庵仍然坐在书桌旁为怎样安排李逵而煞费苦心。后来疲倦得直打盹,伏在书桌上慢慢地睡着了。

忽然一阵旋风刮来,施耐庵只觉得浑身毛骨悚然,只见黑旋风李逵腰插双斧,指着施耐庵的鼻子大喊道:

“你打算让我怎么个死法?”

“我什么时候说要你死的?”施耐庵争辩道,“宋江受招安是自寻绝路,我要你再上梁山造反,不是很好吗?”

“先生的好意我晓得,可是你让我骂宋江大哥‘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你还借我的手扯了皇帝老儿的诏书,痛打了陈太尉,还叫我放火烧李师师的妓院,把皇帝老儿吓得屁滚尿流。我那宋大哥死心塌地地投靠了皇帝老儿,都被药死了,你想,他们还能让我活下去吗?”

李逵一席话,像重锤敲打在施耐庵的心上:“唔,你的话蛮在理的,照这样说,你是死定了?”

“就是啊,施先生,我死得好惨呀!”李逵舞着板斧、跺着双脚说。

屋内旋风一阵紧似一阵,刮得屋梁柱直摇晃,“咣”的一声,将施耐庵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是南柯一梦。这时,窗外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暴雨即将来临,他连忙起身将窗子关好,转过身来,在闪电的光亮下,只见挂在墙壁上的李逵画像圆睁双眼,怒冲冲地望着自己呢。

施耐庵回想着刚才梦中与李逵对话的情景,心里感到很难受,像这样铁骨铮铮的好汉,怎忍心让他在受招安后死掉呢!那么,如何让铁牛死得合理?“打不死的李逵”如被官兵打死了,就不是英雄好汉了。那么,让他受招安以后被皇帝老儿杀了吧?更不可能!李逵是“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物呀!施耐庵左思右想,为难极了。

施耐庵终于想到,宋江要是不受招安,李逵就不会死,宋江既然死心塌地地受招安,那么他害怕李逵会重新杀上梁山,坏了他的名声,就骗李逵喝毒酒死去。这样写既符合逻辑,又会让后世的人们吸取受招安血的教训。

夜深了,夫人一觉醒来,只见施耐庵仍端坐在书桌旁泪流满面,问道:“什么事使你这样伤心啊?”

“唉,铁牛死了!”

“什么牛?我家可没有牛呀!”

“不,我书上写的一个造反好汉死了。”

说完,施耐庵仍然坐在那里,看着墙壁上李逵的画像泪流不止。

五、重返梁山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施耐庵重返梁山,已是明朝洪武初年。转眼间时光过去了30载,施耐庵已到了垂暮之年。

那年夏秋之交,梁山脚下朱家客店来了个清瘦的老者,因为他是从江南来的,人们就称他为“江南先生”。这人便是施耐庵。

施耐庵除了几件换洗衣服,随身没带多少行李,只有一顶旧草帽,一个半旧的竹篮子,篮子里放着笔墨纸砚。他向朱店主说明了到梁山的意图,说他带的路费半路被盗分文不存。朱店主是个讲义气的人,听说施耐庵是来写梁山好汉故事的,不但免去他食宿费用,还关照店中伙计好好招待,临走时又赠送了10两银子作盘缠。小说中《朱贵开店》的故事,就是施耐庵从梁山回家后补写进去的。

《水浒传》是施耐庵以话本《梁山泊聚义本末》为提纲,以城市艺人说书、城乡民间传说为素材,提炼加工再创作而成的长篇巨著。单凭年轻时在郓城那两三年实际生活,写作中难免有捉襟见肘之感。

施耐庵此次去梁山时,《水浒传》实际已经写出。去梁山的目的是再作一番考察,对小说作最后的修订、补充。

从英雄背景上看,《梁山泊聚义本末》记载梁山英雄为36人,小说中扩大为36天罡、72地煞,一百单八将。对于这些来自各行各业,通过不同的命运和遭遇,不同的道路终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每个人的来龙去脉要安排得合情合理,有条不紊;对于出自梁山本乡本土的英雄好汉宋江、晁盖、吴用、三阮等,要让他们入籍归宗,家世、出身都要写得有根有据,没有疏漏。

从地理位置上看,水泊梁山是义军的大本营,水泊的自然风光、山寨的雄关险隘、周围的城镇位置、来往的通衢要道……施耐庵都力求真实无误地与义军的活动呼应吻合,既要情景交融又要不出差错。记忆中已经模糊褪色的印象需要重新考察清楚。

从风俗人情上看,施耐庵重视人物形象塑造,而风土民情、生活习俗又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小说中诸如“阮小七头戴一顶遮日黑箬笠,身穿个棋子布背心,腰上系着一条蓝布裙”;“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披着一领旧布衫……里面匾扎起裤子,上面围着一道棋子布手巾”……这些并非施耐庵信笔所写,而是有根有据。阮氏兄弟的衣着打扮,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几百年来在郓城民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这都是为增添小说的地方色彩,从梁山地区实地采风加进去的。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不朽名著,源于作者施耐庵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以胸中丘壑、笔底烟云为人民英雄树碑立传!

(责任编辑:王锦慧)

猜你喜欢

招安施耐庵李逵
不打不相识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水浒传》中武松性格发展变化分析
明末招安误抚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传》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无巧不成书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