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早年文学创作成就

2015-06-19张新民

当代贵州 2015年44期
关键词:阳明文坛文学创作

王阳明早年文学创作成就

极具诗情才华的王阳明,是文化风气的“受益者”,更是时代潮流的“预流者”。

张新民

著名儒家学者,贵州大学教授,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儒学会副会长。

王阳明早在少年时代,便已表现出卓越的诗歌才能。他极善于凭借自己敏锐观察的眼光,捕捉各种自然和生活的“美”,然后用高度凝练传神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我们不妨试看他的《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二首:

晴日须登独秀台,碧山重叠画图开;闲心自与澄江老,逸兴谁还白发来?潮入海门舟乱发,风临松顶鹤双回;夜凭虚阁窥星汉,殊觉诸峰近斗魁。

严光亭子胜云台,雨后高凭远目开;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江边秋思丹枫尽,霜外缄书白雁回;幽朔会传戈甲散,已闻南檄授渠魁。

以上两首七律,均为阳明25岁第二次会试落第后,返归余姚故里,与友人结成龙泉诗社,相互唱和,大得山水之乐,兴感而发之作。诗人心中充满了豪气,诗中景物也一派生机,无怪乎一向以雄才自放的老辈诗人学者魏瀚,看到他“对弈联诗”时总是以佳句先人一着,也谦退地连声称谢说:“老夫当退数舍。”可见他的诗歌创作才华,的确是折服了当时的诗坛。

其实,阳明的文学创作才华,早在22岁第一次会试下第后,便已为京城身居文坛高位的名宿所称道。时阳明仍在京师侍奉父亲,不少官员和社会名流知道他科考失败后,都相约前来安慰劝谕。当时的宰辅李梦阳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今岁不第,来科必定考中状元,不妨为大家试作来科状元赋。”阳明听完他的话,立刻悬笔挥毫,顷刻之间就撰成了一篇佳文。四座官员名流无不连声惊诧地说:“天才,天才!”

但是,尽管阳明的文学天赋很高,以致很早就显露出惊人的创作才能,却并非就意味着他只是一味炫华耀才,毫无刻苦用功的人生经历。《年谱》曾载他19岁在家乡余姚苦读的情况:

是年龙山公以外艰归姚,命从弟冕、阶、宫及妹婿牧,相与(阳明)先生讲析经义。先生日则随众课业,夜则搜取诸经子史读之,多至夜分。四子见其文字日进,尝愧不及,后知之曰:“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先生接人故和易善谑,一日悔之,遂端坐省言。四子未信,先生正色曰:“吾昔放逸,今知过矣。”自后四子亦渐敛容。

由此可见,他除了“随众课业”之外,还经常一人深夜孜孜苦读,而所读虽主要为“诸经子史”,但长期浸润在古代经典的世界中,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培养了随时以诗歌的方式吟诵发抒内在心志的能力,而且也扩大了个人的胸襟器识,奇迹般地改变了生命存在的气质。

青年阳明具有超拔卓绝的文学天赋,再加上他一贯保持的勤奋努力,所以很早就崭露出文学创作才华,受到不少文坛巨擘的器重。例如前面提到的李梦阳,不仅在官僚系统中高居上位,而且在文人群体中也堪称领袖,其地位之高和声名之大,或许只有同样是内阁首辅而又享有文学盛名的杨士奇可与其一比高下,故时人每以他与杨士奇并置共称。阳明的文学才华既引起了他的关注,必然会以“延誉”的方式扩大其声望和影响。更重要的是,李梦阳还与何景明同为文坛领袖,以他们两人为首,再加上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时人合称其为“明代七子”。阳明与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交往,如果不是后来主动放弃辞章而专心求道,他在有明一代文学史地位,或许不亚于上述七人。

当然,从整体上看,阳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文人创作活动步入高峰的时代,不仅诗文创作成绩引人注目,即小说戏曲成就也令人刮目相看。阳明恰好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为代表的明代七子先后同时考中进士,任职京师后,更“与太原乔宇,广信汪俊,河南李梦阳、何景明,姑苏顾璘、徐祯卿,山东边贡诸公以才名争驰骋,学古诗文”。这是一批科举仕途已有了进士功名,颇负气节,以才相高,敢于针砭朝政时弊,文学创作又活跃一时,能够以复古树新帜的士大夫群体。青年王阳明能与他们在京城相互交往,在“才”、“名”两方面一试高下,适足以说明他的文学成就已不可低估。而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显然也以考中进士为一大时间坐标,以与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坛巨匠的交往为象征性标志,进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峰期。易言之,无论就政治或文学活动而言,考中进士都意味着人生发展前途的巨大改变,尽管他在科考场上并非一帆风顺,但在文学事业上却春风得意,不仅诗情才华很早就引起了文坛核心人物的重视,即声名气度亦在京城内外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不能不是文化风气的“受益者”,当然更是时代潮流的“预流者”。(责任编辑/王远白)

猜你喜欢

阳明文坛文学创作
梅卓文学创作论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