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二联三夸赞”故事法
2015-06-18孙晓晖徐文基
孙晓晖 徐文基
按班级品德教育功能的差异,我们把班会课划分为两种课型:主题班会课和常态班会课。主题班会课属于依据成长共性,定规划、定数量的非经常性课型。常态班会课属于跟踪学生发展过程,每周必上的经常性课型,它是跟踪学生近期日常行为表现,由学生主持下的“学生担当”紧扣班级最近情况开展自主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活动。班主任根据班级突出问题展开以“故事法”(德育叙事)为载体的价值引领教育。它是一种具有教育及时、浸染触心、生成无痕的针对性跟踪品德教育。故事怎么讲,才能达到入心、共情,促使受教育者经验重构呢?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讲二联三夸赞”的方法。
一讲:声情并茂以“叙”动人
德育叙事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故事内核的共鸣,在于唤醒每个学生内心的故事情节,通过生活德育故事的体验,促进他们道德经验的重构。实现德育叙事教育目标的达成,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共鸣,唤醒学生的内心,实现道德的内化。由此可见,教师的讲述故事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故事、念故事,更不是放任学生简单地自我阅读故事。它必须是教师用心、用情地对学生讲述,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的分享和交互活动。为此需要具备以下讲述艺术:
以内化故事为前提的讲述。教师的德育叙事是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它也像话剧演员饰演一个角色一样,演员必须深入角色,理解角色,内化角色,让自身处于忘却自我的状态下去诠释角色。因为只有教师在对叙事材料内化后,由内而外的融情析理讲述,才能保证德育叙事不仅仅是停留在讲述者浅层次的意识表面描述,而是师生之间以情载理的交互活动,才能在感动自己的前提之下感动学生,激发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和达成教学任务。
运用教师语言艺术的讲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若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性叙事方式,是一种充分运用感性语言和进行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唤醒人的真实生活感受,激发人的情感体验和引起人的情感迁移的叙事形式。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将直接影响德育叙事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艺术在德育叙事中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体态语言)两个方面。它也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信息的总效果=7%的有声语言+38%的语音+55%的态势语言”的公式来看,充分表明态势语言在人与人交流中的重要性。在德育叙事的口语交际中,一种表情、一种姿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态势语的力量。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态势语不是做出来的,它应当是有感而发的行为。因为,对于德育主题的教育故事叙述来说,技巧不是最重要的,真情与风格却是最重要的。
引发学生道德思维的讲述。德育叙事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的修复和重构。德育叙事过程不是单一的道德授受的教育过程,而是通过道德故事的启发、启迪,以引导学生道德感悟、明理和进行品德自我构建的自主过程。所以,学生道德的情感体验必须建立在他们的道德思维活动上,而积极主动思维是学好知识、塑造人格的内动力。
因此,教师在叙事中不单单是内化后富有情感的讲述,不单单是语言艺术丰富的讲述,更应注重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下,恰当地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在营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联: 勾连实际拨动情弦
朱小蔓教授认为:道德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回到自身”的反思与体悟,强调学习道德的过程也是学会承担自我发展责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顾及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在德育叙事中,教师不仅仅是围绕故事本身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述,也不仅仅是对故事承载的德育内容进行启迪和引领,它更需要教师善于将所讲故事的德育内涵,与学生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交往中呈现的实际问题与表现现象进行恰当的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经验的比较中修正自己错误的价值取向,强化自我正确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叙事过程的心灵对话,产生道德情感共鸣和产生“共情效应”,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如讲述《三个抄写员》的故事:
黎锦熙(1890-1978)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华民国头十年他在湖南办报,当时帮他誊写文稿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抄写员沉默寡言,只是老老实实地抄写文稿,错字别字也照抄不误,后来这个人一直默默无闻。
第二个抄写员则非常认真,对每份文稿都先进行仔细的检查然后才抄写,遇到错字病句都要改正过来。后来,这个抄写员写了一首歌词,经聂耳谱曲后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田汉。
第三个抄写员则与众不同,他也仔细地看每份文稿,但他只抄与自己意见相符的文稿,对那些意见不同的文稿则随手扔掉,一句话也不抄。后来,这个人建立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就是毛泽东。
教师在讲完故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勾连实际:
① 如果你是报社主编,从抄写员的职业来说,你认为谁最称职?为什么老老实实的抄写员一直默默无闻?而第二个抄写员却能成就一番事业?
② 作为一个抄写员来说,第三个抄写员似乎最不称职,但为什么他却能够创建新中国?他与第二个抄写员的差别在哪里?
③ 你能用三个词描述三个抄写员的做事特点?(勤恳做事、主动做事、创造性做事)
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会引发学生对故事内涵的思考,启发学生从抄写员完成工作的态度、行为的表象中追寻他们不同行为特征背后的人格特质。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重构。这样的德育叙事是说教永远无法完成的教育。
又如讲述《一条上桌的死鱼》的故事。
1998年,坐镇旺地的净雅大酒店,用“净雅理念”不仅折服了几位济南部门考察人员,也折服了更多的济南人。
当时,济南市有家单位想找个合作伙伴开一家海鲜酒楼,便派人到威海考察,并慕名来到净雅酒店。就餐过程中,餐厅领班来到桌前,对客人说:“对不起,您刚才点的清蒸偏口鱼做的时候已经死了。如果您同意的话我们为您另换一条,不过这会耽误您一点儿时间;如果您不同意,我们会按死鱼价收费。”
客人都很吃惊,因为在当时,那条鱼死了与否,客人是吃不出来的。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在净雅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小事,让客人看到了一个诚信的净雅,一个高度重视细节的净雅。
也就在那一刻,省城人将手中的一票投给了净雅。
张永舵和员工们说:“言”加“成”,方为诚。
这个社会生活的故事如果仅是教师简单的讲述,缺少及时的与学生生活场景的勾连,往往教育效果低下。我们观察了一个教师对这个故事讲述的处理:
当教师讲述到餐厅领班就“鱼做的时候已经死了”向客人寻求是否换鱼时,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般餐厅会这样做吗?”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会这样做吗?”将餐厅慎独与自律的行为与学生情感勾连,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比较,寻找价值取向的差异。
三夸赞:正向强化养成习惯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种想法如果被验证21次以上,它已经变成了你的观念。如果是好的行为不断重复,就会养成好的习惯;不良行为的不断重复,就会养成坏的习惯。
生动的故事讲述吸引了学生,间接体验促使原有经验动摇,勾连实际促使产生共情,在经验重构的关键时刻,需要正确做法的具体路径,需要同辈群体的正面示范。因此,我们必须以正向强化为主,辅以必要的惩戒,科学地重复,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讲《三个抄写员》结束时,教师引出“主动、创造性地做事可以让一个人发挥潜能、与众不同”的主题,紧接着展示同学“主动、创造性地做事”的案例:①一位男生每周返校都会主动在黑板上写一条名言;②中考前照准考证相时两位同学主动组织全班靠墙左侧有序地、安静地一边自己看书,一边排队等待照相,令年级老师夸赞不已;③几位同学主动制作一个“心灵箱”贴在教室一角,便于师生间更充分的交流;④“数学协会”每周出一道“思维体操”题激发数学兴趣……这些正向评价,不仅引发同辈群体的效仿,也科学地“重复”(强化),使行为成为稳定的、不需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即形成习惯。
如在讲《一条上桌的死鱼》结束时,教师引出了本故事的主题“无须监督做最好的自己”。紧接着展示了本班同学“自律”的案例正向强化:①一位女生在班级中秋晚会中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照片;②当学校眼保健操音乐失灵和没有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同学们齐声数数全班自觉地做操的视频;③早自习前有同学主动自觉诵习课文的照片……教师将“慎独”的主题从“净雅大酒店”勾连到班级同学的自律行为之中,既是对学生自律行为的表扬与强化,也是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自律就在身边,用同辈群体的影响再度强化故事的主题教育,实现德育叙事的教化功能。
(作者单位: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高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