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公民意识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2015-06-18苗培

中国德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权利公民意识

苗培

:周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据了解,近几年拱墅区深入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以“培养小公民,造就好人生”为宗旨,围绕“权利、责任、规则”三个核心要素实施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我们想知道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

周建仁: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其实毋庸多言。从政策方面看,党的十七大已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公民意识在我们的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党的十八大再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迫切性,同时也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然而目前,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未来合格公民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在未来社会这样一个更为开放与民主的社会架构下,每个公民需要明晓自身的权利、责任与规则,积极有效地参与民主生活中去。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启蒙期,公民意识的唤醒、公民素养的培育,符合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需要。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

因此,学校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加强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未来十年,我们将为中国社会输送怎样的公民,我们将构建成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公民意识启蒙教育就是不想错过这个关键期,为未来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任何教育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提出的,以此达到特定的目的。拱墅区开展公民意识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周建仁:我们都知道,公民意识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然而,目前我们学校公民教育存在隐性缺失,公民意识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公民教育被以不同的方式泛化、窄化、边缘化,从而失去了本来面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缺失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没有完善的公民意识,人们便无法自觉地履行义务、行使权利、承担责任、践行规则,我们社会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将只是一纸空文,无法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我区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以公民基本素养为基点,以培养合格的未来社会公民为目标,目的就是区域整体提升中小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让学生认清在未来社会中拥有怎样的身份、权利、义务和责任,以便今后可以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学会规则,力求知行统一;明晰权利,参与公共事务;担当责任,努力回报社会。

:对于公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学界的看法不一。您如何定义这个概念?您认为公民意识教育包含哪些要素?

周建仁:从概念上理解,我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公民意识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我们曾随机对区域内四所学校的近三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学生的公民意识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本上、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具体表现为权利意识知晓率不高、责任意识明晰度不够、规则意识遵守度不强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开展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含权利、责任、规则三个核心要素。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公民意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与人的品格形成和道德养成相一致,循序渐进地教会人们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您刚才提到,目前中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拱墅区在这个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周建仁:建设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关系到区域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成效,我们自主编写了《小公民手册》公民意识教育教材。这个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与规则三个维度,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先进经验,适应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弥补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关于公民素养教育要求的不足。

为了编好这本手册,全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专家、查阅资料、课堂实践,最终编写成以“我”为第一人称的《小公民手册》,包含九个主题的内容,分别是我与自己、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区、我与杭州、我与运河、我与中国、我与世界、我与地球,并将公民的权利、责任、规则等知识渗入其中,由“小我”到“大我”,由小舞台到大舞台,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体现了公民教育的自主性。

我们希望通过《小公民手册》的课程实施,强化学生的学习好习惯、行为好习惯、生活好习惯,打好参与公共生活、走向社会的基础。

:“学会规则,力求知行统一;明晰权利,参与公共事务;担当责任,努力回报社会。”这是拱墅区整体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实践中是通过哪些有效载体来达成这个目标的呢?

周建仁:我们探索出了以“运河公民节”为载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实施模式、路径与策略,建构了具有拱墅本土特色的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结合运河文化,选择了一个中小学生熟悉、贴近学生实际并为学生喜闻乐见,带有地理特点的节日标识——运河公民节,在每年的11月下旬以节日仪式的形式进行运作。在公民节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是公民节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宣传者。他们在这个节日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身边的人。学生本身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我们发现,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参与也成了公民节的亮点。

通过公民节活动,我们深刻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需要正确的路径。无论是游戏活动、辩论赛、模拟听证会,还是公民节徽标的设计、口号的编写,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别样的公民教育。同时,活动中师长的参与,社会的影响,让孩子们更加有干劲,更具有主人翁意识。“运河公民节”的开展也成了拱墅教育的一个特色品牌。

:育生先育师。教师良好的公民意识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十分关键。您认为,公民意识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如何提高教师的公民意识教育水平?

周建仁:的确,要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教师自己就应该具有公民意识。不难理解,教师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公民外,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的公民意识影响着整个义务教育的质量乃至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显得更加必要。

我们对教师的要求非常明确:第一,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提高国家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第二,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公民意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去、融入学科教育中去、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去。

为此,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把公民意识教育始终贯穿到教师的培训中,不仅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还包括暑期师德教育培训以及德育专题培训等;二是发挥优秀德育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名班主任网络工作室和实体工作室,制定了名班主任培养周期和培养方式、方向、内容、候选人的评选标准;三是开展梯级班主任评选活动,把是否具备较高的公民意识以及能否较好地组织开展公民意识活动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围绕提高公民意识教育,切实开展区级德育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活动;五是为进一步促进我区中小学班主任梯级培养制度建设,提高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的能力,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我们定期组织开展区班主任技能比赛,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责任编辑/江晨曦

猜你喜欢

权利公民意识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权利套装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