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从哪里来
2015-06-18姚伟
姚伟
很多同学怕写作文,一见到作文题,一铺开稿纸,不知从哪里下笔,抓耳挠腮觉得没有啥素材可写。那么,作文素材到底从哪里来呢?
自己经历过的有些事情,过去很多年了,你还记得很清楚,说明这件事情打动了你,让你历历在目,终生难忘。你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却还没有上学,每天打完猪草就跑到学校,趴在窗外看同伴们读书。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学校老师来到我家窑洞里,给父亲做工作让我去上学,还送我本子,免去我的学费,我才开始了求学生涯。这件事我到现在仍记得清清楚楚,就以“窑洞·老师·灯”为题写了篇文章,先后在几家报刊上发表。还有一件事,是我上初二的那年春季,连绵阴雨给我家带来巨大灾难,雨水冲塌了我家的鸡窝,砸死了家里养的母鸡。那时就指望那只母鸡下蛋卖钱给我交学费呢。这鸡被砸死,我的学费就没有着落了。母亲让我提着死鸡去邻近的那个工厂叫卖,我蹲了一上午也没有卖出去,又提回了家,最后母亲把鸡煮了给我们吃。虽说鸡肉很好吃,但我感觉很苦,为生活的艰辛感到难过。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就写了篇《苦味鸡汤》发表在杂志上。就是说,你经历过的、你感触最深的事情,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作文的好素材。
我们平时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只要你善于观察,便会发现有好多可供写作的素材。有句顺口溜“男想长高女想瘦,狗穿衣裳人露肉”,可能有些同学经常看到,大冬天的,有些女人穿得很单薄,怀抱的宠物狗却穿着厚厚的衣裳。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养宠物的人,要么家里很富有,有钱没处花,要么很爱这些宠物,要么家庭不和谐自己很孤单,不能跟爱人亲近就跟狗友好……如果有一个女人养着宠物狗,给它吃好的穿暖的,像祖宗一样地敬着,而她的老母亲在老家孤零零的,缺吃少穿,你把这件事写出来,会不会震撼人心?如果考试的作文题是“温暖”,你把这件事写出来,狗得到了温暖,而狗主人的母亲却饥寒交迫。人不如狗,形成强烈的对比,看能不能打动阅卷老师,看能不能评为满分作文。
有位老师以“冬天真冷”(或“夏天真热”)为题,让同学们写作文。只有少数同学能在一节课内写出400字以上,多数同学写三五行后就写不下去了。经过老师提示后,多的能写上千字,少的也能写六七百字。我们以“冬天真冷”一题为例,说说怎么“观察”的问题。
用眼睛看。我们没法看见“冷”这种无形无色的东西,但可以看到因为冷而表现出的各种现象。看天空,看地面,看植物,看动物,看人的衣、食、住、行、玩,把看到的结果各写成一段,就有九段了,每段写上三至五行,不是什么难事。以植物为例,没受过观察训练的人往往一句“树叶都落光了”就写不下去了,这既不真实,又没法往下写。如果把头伸到窗外看看就会发现:大部分树的叶子掉光了,有的树叶枯黄了,但仍然留在树枝上;松树、柏树和万年青等没掉多少叶子,远看还是绿油油的,但近看就会发现它们的叶尖泛黄了……这不仅解决了“没有写的”的问题,更解决了“要真实具体”的问题。
用耳朵听。我们能听到许多与“冷”有关的声音,如风雪声、人们的议论声等。单是人们的议论就很有内容:“冷死了!”“耳朵冻掉了!”“我都成大冰棍了!”……选自己觉得精彩的、有特色的记下来,不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吗?
用皮肤感触。用手试试自来水、地面、铁栏,自己往手上哈哈气,都会有明显的感觉。把这些感觉记下来,又是别致的一段。
能把观察的具体结果记下来,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录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文章才有思想内容,才能“活”起来。分析是观察的延展和深化,是更高层次的观察,反过来又促进观察。
我写过一篇题为“爸爸的骚扰电话”的文章,是根据听到的一个故事写的。那是一个飘着雪花的日子,我随区教研室检查组去某所初中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根据安排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这位老师在要结束讲课的时候,让同学们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且感受最深的故事。这位老师先讲他自己的故事,说他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每次在早上七点给他打电话,那时打电话是半价,打电话时点的是蜡烛。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晚上回家趴在床上就开始了创作。先想好了作品框架,又反复构思。我把主人公当成了我的父亲,我完全融入到作品之中,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以至于写到结尾时,一边写,一边啜泣着擦眼泪。终于一口气写完了这篇近两千字的《爸爸的骚扰电话》。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西安日报》上,并入选《中外微型小说经典大系》等书籍。听故事写作文,并不是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东西。有时听到的只是一个片段或是一句话,你感觉挺有意思,也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加以取舍,发挥想象力,构思成一篇文章。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个方面。对素材的积累和应用,也会因人而异。处处留心皆学问,你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有了创作灵感,写起文章来就能够得心应手。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