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燕行使者洪大容的中国情缘
2015-06-18徐云飞
徐云飞
内容摘要:洪大容,作为朝鲜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其在1765年的京师行,使得这样一位韩国人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古杭三才”的学术探讨意义非凡。本论文拟结合洪大容的京师行,探寻其特殊的中国情缘。
关键词:洪大容 燕行 古杭三才
洪大容,是18世纪朝鲜英·正祖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是朝鲜“北学派”的先驱。鉴于洪大容在朝鲜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很早就成为韩国学者的研究对象,同样也吸引到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原因就在于,洪大容在1765年的京师行这段特殊的经历,使得洪大容这样一位韩国人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生平与燕行
洪大容(1731-1783),字德保,号湛轩,朝鲜北学派的先驱,崇尚实学。对洪大容的一生有着转折点意义的经历就是1765年的燕行。洪大容来到中国,在北京乾净衕与杭州学者严诚和潘庭筠会面,后又结识了陆飞,洪大容先后与三人展开了笔谈和尺牍交流。
二.与清朝学士的学术交流
洪大容逗留中国期间,与清朝学士三人情投意合,相见恨晚。谈论的内容相当繁杂,但其中也不乏深入阐述观点,互相切磋论辩之处。
1.朱陆之辩
所谓的“朱陆之辩”,是指发生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学术辩论。这一论辩可以说是学术史上有名的公案。
洪大容与清朝学士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反复的论辩。洪大容作为朱子的拥护者,非常关心当时清朝学者们尊崇之人是否与自己相同,当然他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当提及陆九渊时,洪大容却与清朝学者看法相左。
严诚认为朱子与陆九渊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可谓殊途同归,但洪大容却表示不能苟同。二人只是就这一话题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但并没有继续深入探讨。
然而,洪大容却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于是,在日后结交陆飞之后,又一次讨论了这一话题。对于朱陆之分,陆飞认为,朱陆本质上是没有分歧的。对于这一点的认识,洪大容显然是更加倾向于对朱子的推崇,他表示,“愚未见陆集,未知其学之浅深,不敢妄论,惟朱子之学则窃以为中正无偏,真是孔孟正脉,子静如真有差异,则后学之公论。”[1]由此可以看出,洪大容其实是在肯定朱子之学的前提下,也能够辩证地认识在当时朝鲜被辟为“异端邪说”的陆学,相较其之前在与严诚的谈论中表现出的对陆学的坚决否定的态度,洪大容的认识在与清朝学士们的交流中已经趋于客观和冷静了。
2.阳明之学
洪大容与清朝学士们的交流中谈到陆九渊,就自然会提到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对于王阳明,潘庭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指出其与朱子的差异在于提倡“致良知”。洪大容对潘庭筠的认识是持肯定态度的。不仅如此,洪大容认为“阳明之学,尽有余憾,但比诸后世记诵之学,岂非霄壤乎?”[2]表达了对阳明之学的辩证肯定。
由此可见,洪大容通过与清朝学士的交流,对待正统朱子学以外的所谓的“邪说”有了更加宽容的态度,使得洪大容的思想更加的趋于开明和成熟。
3.小序事
小序之说可谓是洪大容与清朝学士的交流中最为深入探讨和激烈论辩的话题,并且这一话题的讨论贯穿整个笔谈的始终,甚至在洪大容归国后仍对小序事念念不忘、反复斟酌,以求有“新知之得”。
在小序问题上洪大容并没有与三人达成统一的看法,最终,在几番争论分辩之后,搁置了争议,对于小序的看法洪大容在中国滞留期间与三人的论辩并没有什么结果,以至于归国后,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在给陆飞的书信中,洪大容又提及此事,足见洪大容对于小序事的重视。
虽然,洪大容最终也没有认同三人批判朱子废弃小序的看法,但是通过与清朝学士的交流,洪大容的思想有所转变,意识到了朝鲜对于所谓正统之学的一味褒扬和推崇,其对待学问的态度也随之更加客观公正。
三.结语
综上,通过上述对洪大容燕行经历以及与清朝学士的交流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洪大容的燕行实现了与既往燕行不同的质的变化。通过燕行的亲见亲闻以及与清朝学士的交流,洪大容形成了正确的对清认识、客观的学术态度和积极的北学意识,可以说燕行是洪大容的实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里程碑。
注 释
[1]洪大容,《湛轩书》,外集,卷二,《杭传尺牍——乾净衕笔谈》。
[2]同上。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