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语文诗意之声
2015-06-18刘维娟
刘维娟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生硬无趣,模式化地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忽略了语文本身的灵动之美,而诗意语文的提出和尝试,让语文学习不再受到知识的局限,更加注重语文的情感陶冶和审美体验,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意义和生机。本文旨在探讨诗意语文的情怀所在,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借鉴,在实践中寻求它的精髓。
关键词:语文本色 诗意 文本 生活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这样的话:“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这是语文的解放,更是人自身的解放。”
诚如王老师所言,诗意语文追求的就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解放,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解放。在语文中,我们与文本同呼吸,与作者深入对话,字里行间看到了别人的故事,也找回了曾经失落的自我,找回原本该有的感动,寻找着最初的美好。
一.语文本色之回归,寻求生活与诗意之和谐共存。
首先,从表层来看。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语言文字和文章内容都指向生活本身,指向事件本身,指向人物本身,而这些人物事件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感情的意象组成的。像《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它通过众多意象的叠加,让人感受到一种伤感惆怅的悲秋之境,而透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恰当的意象的使用在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首先,开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两句由湖上春色写起,诗人先点明大的环境,然后才描写春景。“孤山寺”“贾亭”“水面”“云脚”这些大的景物意象就粗线条地把诗人所在的场景勾勒出来,“云脚低”展示春天里湖水上涨,舒卷的白云和碧波荡漾的湖面融合在一起的独特画面。
其次,关于“情”字所包含的内容很宽泛,可以说,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是否打动人心,是否能被大多数读者接受,关键就在于一个“情”字。读者置身于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去体验、去品味其中所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发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或者记述事情,就能让情感流露得更为自然一些,从而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
还是以《钱塘湖春行》为例。看背景,作者白居易是在仕途不得意之时,被罢官贬谪到了杭州,仕途的不得意让其内心平增了几分抑郁和惆怅。他完全陶醉于西湖的美景中,完全看不到世俗的任何烦恼,在生机蓬勃的春天里,看着万物复苏,自己内心也深受感染,情感完全被眼前的事物所打动。正是由于这种豁达的心境,才使得诗人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来,这不仅让自己的“情”得到了释放,也更是感染了后来人,蕴含着宝贵的文化精髓。
最后,在更深层面,便折射到文化意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的色彩,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正是因为满载文化而充满了人情味儿。一说起西湖,便会引起无数人的遐想和猜测。那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那一段段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的诗词歌赋,以及雷峰塔、灵隐寺、断桥等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建筑,共同构成了杭州古镇的西湖文化。
二.慢慢读,细细看,与文本零距离对话。
如果想要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应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质疑,对文本有更准确地把握和体会,就要求语文教师有真功夫、真本事,而在这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要有文本细读的功力。
1.倾听文本。
王尚文先生说:“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穿得远,所以声音微。既然选择了语文,就要使自己躁动的心沉静下来,去感受文本中发出来的声音。
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为例。从表面看,文章的主要笔墨是在写景,突出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实际上,对济南的喜爱、欣赏和赞美之情,才是文章的意蕴,是对津南“温晴”是对济南的“温情”。
写古城济南,作者立足整体,为读者描述了一个舒适、慈爱、惬意的居住地。“闭上眼睛想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真的,济南的人们是面上含笑的”、“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作者时而引导读者想象,时而牵引读者判断,时而真情表白,喜爱之情不知不觉跃于纸上,感情细腻又不显得张扬奔放,这是真正从心中流淌出来的爱,细微却沁人心脾,充满了怜爱和柔情。
2.沉入词语。
南帆先生说:“沉入词语”。
说到这个“沉入”,我一开始还确实是不明白的,仔细琢磨,倒也能品出几分意思来。
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词语,作者很多的情感表达往往都是通过这些词语来传达的,只有慢慢地来回品味,才会一点一点地体会到作者在这之中所蕴含的饱满的情感。“沉入”这个词恰恰体现出了这样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当我们能够真正与它零距离接触的时候,才会得到它带给我们的智慧启迪,我们的学生也就获得了远远大于文本之外的精神熏陶。
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老舍先生对济南山山水水的那份一往情深,缓缓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尤其是一些词语的运用,更是凸显了老舍先生浓浓的爱意。
首先来看“小”字。老舍给所写的景物都冠上一个“小”字,如“小山”“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给人可爱、可亲之感,表达的是一种温馨之情、怜爱之意,仿佛是与年幼的孩子轻轻地耳语,叙说着一段温柔的睡前故事。
其次再看“真”字。“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了”, 唯恐读者不相信一样,用“真的”来强调,言语中饱含着对济南冬天发自内心的爱,那份深情呼之欲出。
再次是文中语气词的使用。课文多个句子使用了“呀、吧、呢”等语气词,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把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之情传达出来,而这种感慨和赞叹之情又是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读起来自然亲切,如果不是真的情感,有几个人愿意把如此口语化的词带到文本中来呢。endprint
3.体味弦外之音。
施特劳斯说:“在字里行间阅读。”
表面看来,这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但是里面却包含着大大的文章。细想,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是什么?没错,是“空白”,在空白处能看到些什么,读到些什么呢?那便是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回到我们开头所探讨的问题,大部分人能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作者写作的意图,这就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文字之外的意思。
还是《济南的冬天》,文章开头写道:“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两个“像我”,暗示了作者的经历,也表明作者是基于个人经验来描述济南的冬天的,显然这种描述不是纯客观的介绍,而是融入了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正因为如此,就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样具有带有明显个人主观意愿的赞叹,有了主体抒情性,使人读来不觉得疏离,反而平添了几分家常味儿。
由此我们便会去想,老舍为什么要这么写?他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这下子,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讲故事要比讲文学常识来得有意思得多。他在《吊济南》一文曾说:“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三.与文本对话,在文字中体验生命之多姿。
王崧舟老师说:“没有对话,课堂将没有和风,没有蓝天,没有阳光;没有对话,语文的精神家园将在自我关闭中沦为颓败的风景。”很美的话,却很接地气,因为它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便是——课堂不能没有对话。
对话,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与学生看似在讨论在沟通,到最后难免脱离不了传统教育的束缚——给学生一个标准的参考答案,这就背离了语文的本质教育理念。它的本质应该是对学生精神的一种尊重唤醒和一种平等的理解和引导。真正好的、有效的对话,应该是可以给予学生心灵上的慰藉的,这种。当一个老师倾听到了学生的内心的时候,这时候所发出来的声音,才是能够影响学生并且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这样的对话才算是课堂中的必需品,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力的智慧。
知识往往就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诗意语文的智慧则在于通过一个小小的世界,去探寻隐藏在背后的世界,去感受它鲜活赤诚的灵魂,这是一种感性意识的觉醒,也是一种生命本真的呼唤。语文教育探求至今日,于教师来说,如何感知文本,如何与文本倾情对话,如何教学生透过文本感悟世界和内心,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