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英译的审美效应研究

2015-06-18宋华

文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英译本红楼梦

内容摘要:《红楼梦》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一为杨宪益夫妇所译,一为霍克斯和闵福德所译。研究发现,译者的民族差异导致翻译主客体之间产生了同质对位关系和异质错位关系,由此带来一系列审美效应形态,使得原作在新的解读中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翻译主客体 对应关系 审美效应 《红楼梦》英译本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名著,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英译本:杨宪益夫妇所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与闵福德所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研究发现,译者作为接受和阐释主体,其文化解读方式影响了翻译的审美走向, 译者的民族性差异使得译者和原作之间产生了同质对位关系和异质错位关系。

译者和原作的同质对位关系是指翻译主客体的民族性同质,即译者和原作“种族相同、教育相同、语言相同,所以在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完全相同”〔1〕,可“同质交流”,杨译《红楼梦》即是如此。而当译者和原作的民族性非同一性时,译者主体就会凭借本族“文化眼镜”审视异域艺术,改写、曲解异文化作品,从而改变了翻译的审美趋势。霍克斯虽为英国的汉学家,但其民族本质是“英式”的,他和原作之间构成了异质错位的对应关系。因此, 不同的对应方式带来了审美效应形态的差异,反映了思维语言、民族情感的强烈影响,使原作在新的解读中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价值。

一.翻译的抵御审美效应

由于传统欣赏习惯在民族审美心理结构里占有重要位置,那些在源语读者看来非常重要、承载了异域文化丰富内涵的、文化含量甚高的审美信息往往令译者和译语读者产生失望感和迷惘感,更不会得到什么审美感受,所以源语文本中那些陌生的、容易引起困惑的异质文化信息会被译者渐渐淡化,直至排斥和抛弃。《红楼梦》英译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例1:(北静王)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第十五回)

霍译:(Shui Rong)the luminous eyes, the finely chiselled features…(vol.2.p.288)

杨译:With his face fair as jade, his eyes bright as stars…(vol.1.p.46)

例2:(宝玉)面若春花……(第十五回)

霍译:(Bao-yu)the flowerlike face…(vol.2.p.288)

杨译:His face seemed a flower in spring…(vol.1.p.199)

例3:……丹唇未启笑先闻…… (第三回)

霍译:…the ever-bubbling laughter started almost before the lips were parted.(vol1.p.91)

杨译:And before her crimson lips parted, her laughter rang out. (vol.1.p.39)

霍译例1,“面如美玉”和“明星”都不见了,代之以“眉清目秀”的泛化译法。例2“春”这个重要审美信息未译。例3“丹唇”译作“the lips”,“丹”字被弃未译。反观杨译,均译出了“美玉”、“明星”、“春花”这些文化载荷量高的词语,再现了东方美感。可见,为避免给异域读者带来失望和困惑,经过译者的权衡和选择,源语的一些审美范式被渐渐淡化、舍弃了。

二.翻译的证异审美效应

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是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性格的特殊形式和手段。即使对于同一审美意象,由于历史地理、语言心理等原因,东西方民族亦会作出不同解读。所以当译者发现原作审美意象的代表意义与本土意义迥异甚至对立的时候,经常会否定异质文化符号,排斥他者, 从中证出他文化的与己之异,进一步认同自我, 维系本民族文化。〔2〕《红楼梦》英译本里就有这种证异审美效应。

例1:怡红公子;怡红院;

霍译:Green Boy,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杨译:The Happy Red Prince,Happy Red cour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中国传统文化的红色代表喜庆富贵、兴旺吉祥,杨译忠实于源语文化,直译出了“红”字。然而在英美人眼中,红色意味着流血、恐怖、危险、愤怒和犯罪,西方人对“红色”意象的否定与抗拒,导致霍译把“红”变成了西方文化里表示健康快乐的“绿”。

例2:……或如蟠螭,或如僵蚓……(第五十回)

霍译:…some were like writhing serpents,some were like frozen worms…(vol.2.p.497-498)

杨译:…it had branches coiling like dragons or worms, (vol. 2.p.148)

这句刻画了梅花超凡脱俗的风姿,“螭蟠”指“如蛟龙盘踞之状,形容帝王据有利形势”。〔3〕考虑到西方人对“龙”意象的否定排斥情绪,霍氏以“蛇”来迎合译语读者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故杨译“dragons”(龙)比霍译“serpents”(蛇)更符合原作内涵。

例3: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第十七回)

杨译:…on the other by a red multi-petalled crab-apple tree, its branches trained in the shape of an umbrella, with green trailing tendrils and petals red as cinnabar. (vol. 1.p.241)endprint

霍译:…on the other a weeping variety of Szechwan crab, whose pendant clusters of double--flowering blossoms hung by stems as delicate as golden wires on the umbrella-shaped canopy of its boughs. (vol. 1.p.345)

中国文化的红、绿不仅表颜色,更与儿女情愁紧密相连,用红绿色表达心绪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传统。“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杨译“green”、“red”颜色词符合源语文化,而霍译仅对应“golden”(金色)一个颜色词,折射出译者主体否定排斥原意象, 竭力维持并认同自我的倾向。

三.翻译的证己审美效应

翻译活动中的证己审美效应,是指翻译主体译者从原作客体中发现了与本民族审美符号和艺术情调相同或类似的审美体验,从中找到了自我, 获得了美的感受。事实上,这种体验和源语读者对原作的认同体验并非一致,译者只是在表面层次上发现了与本民族的某些相似点,从而将其附会到本民族审美范型中来。《红楼梦》英译本里就能找到这种从异族文化心理窥视本民族艺术情调的例证。

例1:(只见他)……高高的鼻子……(第四十六回)

霍译:(Lady Xing observed…the slightly aquiline nose …(vol.2.p.410)

杨译:(She had)…a finely arched nose…(vol.2.p.79)

这句描写鸳鸯的容貌。“高高的鼻子”,杨译“a finely arched nose”较符合原意,而霍译“the slightly aquiline nose”把鸳鸯的鼻子译成鹰钩鼻了。这是因为金发碧眼、鹰勾鼻子的美感已在西方人心中形成了文化定势,所以“高高的鼻子”就被译者“引为知音”,译成了“鹰钩鼻子”这样的西方审美意象。

例2:黛玉笑道:“你要是个男人,出去打一个抱不平儿。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真真好笑。”(第五十七回)

霍译:‘If you were a man,said Dai-yu, laughing,‘you could go around like a knight-errant putting the world to rights; but a Jing Ke in skirts is just plain ridiculous!(vol.3.114-115)

杨译:“If you were a man, you could go out and right wrongs,” teased Tai-yu. “But youre not a Ching ko or a Nieh Cheng. Dont be ridiculous.” (vol.2.288)

邢岫烟寄顿在迎春房里受委屈,湘云要打抱不平。“打抱不平”、“荆轲聂政”的文化负载度较高,杨译为直译;霍译“knight-errant”为“游侠骑士”之意,译者主体在表层上找到了与本民族的相似点,认同为本民族的情思,于是中国的“荆轲聂政”受到了特殊礼遇,变成了西方的“骑士”。

四.翻译的无睹审美效应

译者主体的无睹审美效应是指译者主体对翻译客体(原作)审美信息的不关注、不体会、无兴趣,都会导致原作的一些审美信息被译者忽略、遗漏。究其因,是译者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于审美信息的接受存在一个接纳拒收、若即若离的特殊既定机制,它在无形中影响和左右着总体审美效应的质量。

例1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第四十一回)

霍译:‘Lastyears rain-water,saidAdamantina.(vol.2,p.312)

杨译:“Rain-water saved from last year.”(vol.2,p.7)

古人认为“烹茶,水之功居大”。“旧年蠲的雨水”,“蠲”为“积存”之意,杨译“Rain-water saved from last year”译出了原意;而霍译“Last years rain-water”(去年的雨水)遗漏了“蠲”这个重要审美信息,这是译者主体对客体缺乏了解而造成的疏漏。

例2.宝鼎茶闲烟尚绿(第十七回)

霍译:From the empty cauldron the steam still rises after the brewing of tea. (vol.1,p.332)

杨译: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 tea brewed in a rare tripod; (vol.1, p.232)

“烟尚绿”喻指潇湘馆“翠竹遮映,疑有绿烟”。〔4〕杨译“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颇具传统情趣,而霍译“the steam still rises”未译出“绿”这一关键审美概念。译者不能理解“绿茶”、“绿竹”在中华文化里的特殊意蕴,不能体味中国文人品茶、颂竹的士人情怀和追求,所以忽略了“烟”和“绿烟”之间的重要差别。

文学艺术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 文学艺术翻译任重道远,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使命。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发现译者和原作存在着同质对位关系和异质错位关系,其审美范式也随之产生了纷杂迥异的效应形态,使得原作在新的解读和转译中获得了特殊价值和审美意义。探索这些审美形态,有助于拓宽译者主体的视野,正确看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在文化反思过程中调整其文化倾向,有助于在异文化的交流中避免消极的审美效应, 积极扩大并完善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

[2]杨建平 异域艺术接受论[J].文艺评论,2007(4):28

[3]徐复等编.古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Hawkes,David tra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M].By Cao Xueqin. Vol.1-5.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1986.(文中所标页码均出自该译本)

[6]Yang,Hsien_yi & Gladys Yang trans.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y Cao Xueqin.Vol.1-3.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5.(文中所标页码均出自该译本)

(作者介绍:宋华,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译本红楼梦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别样解读《红楼梦》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